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4-05-25 11:55:03 煒玲 知識點總結 我要投稿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給我們下一階段的學習和工作生活做指導,因此我們要做好歸納,寫好總結。那么總結要注意有什么內容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大全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1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20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2

  青藏高原位于我國西南部岷山—邛崍山—錦屏山以西地區,介于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號稱“世界的第三極”。青藏高原所在地區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后來到上新世—更新世時,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斷擴張北移的印度洋推動剛硬的印度板塊,沿雅魯藏布江地縫合線向亞洲大陸的南緣俯沖擠壓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為緯度低、地勢高、空氣密度小、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體積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溫涼,氣溫年較差不大、日較差大的高原季風氣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響著我國的氣候。

  (一)、青藏高原對西風氣流的阻擋作用

  青藏高原阻擋了我國低空的西風氣流,使之分為南、北兩支氣流(分支點在60°E),北支氣流經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和華東等地區流向太平洋;南支氣流則在流過青藏高原南側后轉變成了溫度較高、濕度較大的西南氣流,影響我國四川、貴州、云南、華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這兩支氣流最后在青藏高原東部110°E附近匯合。如圖1所示。

  冬季,我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南移,其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氣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氣流則會增強并在昆明、貴陽與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形成昆明準靜止鋒,使四川、貴州、漢水流域乃至山東、遼寧一帶出現大量降雪。

  夏季,我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北移,其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喜馬拉雅山南緣一些地區風力最小,天氣最穩定;其北支氣流則剛好相反。隨著西南季風勢力的增強,西南暖濕氣流會為我國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帶來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氣流對我國影響較明顯,如春季我國西北氣旋活動多。

  四川盆地一帶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擋作用影響較大,風速較小,空氣濕度較大,加上地形的影響,易出現云霧天氣;夏季由于處于青藏高原“背風坡”,若西南暖濕氣流偏南流,東南季風西進勢力減弱,就易出現干旱。

  (二)、青藏高原對冷暖氣流的屏蔽作用

  冬季,由于來自較高緯度地區的空氣很難越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區受冬季風影響就較小,氣溫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于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極少能越過青藏高原進入我國西北地區,甘肅、新疆一帶氣候就會干旱。

  (三)、青藏高原對我國冬、夏季風的促進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國東部地區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氣候單元,使我國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表現得極為明顯。由于地勢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受熱快,氣流上升,氣壓降低,這加速了陸上低壓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夏季風勢力增強甚至影響到青藏高原的東部和南部。如圖2所示。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降溫快,氣流下沉,使陸上高壓勢力增強,促使氣流由陸地吹向海洋。如圖3所示。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國東亞季風環流勢力更強大,冬夏季風更替更明顯,大陸性氣候特點更突出,冬季風影響的時間更長、范圍更廣。

  (四)、青藏高原對我國華南地區降水的影響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國東部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季風氣候區,加上臺風的影響,我國華南地區的降水極為豐富,擺脫了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變成沙漠的厄運,成了北回歸線上的一片“綠洲”。

  總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也對我國氣候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我國氣候復雜多樣。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3

  1、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和人口自然增長。

  2、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生產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發展模式:

  人口發展模式人口特點:原始型(“高高低”)極高的死亡率,平均壽命短,極低的自然增長率,人口增長慢。

  傳統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代表:尼日利亞)

  過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開始下降,人口壓力大(代表:巴西)

  現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人口老齡化(代表:德國)

  4、人口發展模式地區分布:

  全世界屬于“過渡型”,正處向“現代型”轉變的階段發達國家“現代型”德國、匈牙利等負增長,美、加、澳、新西蘭等國自然增長率稍高,日本等大多發達國家自然增長率接近零增長發展中國家多為“過渡型”,但韓國、新加坡、古巴、烏拉圭、中國已進入或正要進入“現代型”。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4

  中哈輸油管道的建設是兩國雙贏的結果原因:

  對哈:

  ①哈薩克斯坦可以將石油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②擴大石油出口渠道

  ③促進哈薩克斯坦沿線的基礎設施的建設;

  ④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對中:

  ①利于緩解石油緊張局面,中國將獲得一個長期穩定的陸路石油來源;

  ②中國可以減少中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實現石油進口渠道的多元化。

  ③管道處于亞洲內陸,輸油線路安全性好;

  ④就近可以節省運輸費用。

  ⑤改善了能源消費結構。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5

  備戰高考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工業區

  1、工業區位選擇的一般規律:

  (1)、從經濟因素看,要考慮土地成本、原材料、運輸、消費市場、勞動力價格等因素分析;

  (2)、從環境因素看,需要考慮風向、河流流向等因素,大氣污染嚴重的工廠布局時應選擇在城市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與冬夏季風垂直的郊外或城市最小風頻的上風地帶;水污染嚴重的工廠則要考慮污水排放口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體廢棄物污染嚴重的工業則要遠離農田和居民區。

  2、區域工業發展條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發展工業的條件,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資源條件;農業基礎(農業可以為工業提供糧食、副食品、原料、勞動力等);交通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技術條件;歷史條件;政策條件等9個大的方面。

  注:

  ①在分析某地工業發展條件時,不需要把每個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當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②分析時應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大的方面去分析。

  (二)舉例

  例l:分析我國沿海四大工業基地發展工業的條件是:

  (1)均位于我國東部沿海,海運方便,有利于對外開放,鐵路、公路、水運、管道運輸連接國內各地,便于物資、人員、信息交流;

  (2)當地及鄰近地區資源或原料豐富,如,遼中南地區的鐵、石油,京津唐地區的煤、鐵、石油、海鹽、棉花等;

  (3)京津唐和滬寧杭地區科技力量雄厚,遼中南地區工業基礎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臺和東南亞,為僑鄉,有吸引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優勢;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開放城市和經濟特區,享有發展經濟的優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鋼鐵企業的有利條件是什么?

  上海無煤無鐵,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發展鋼鐵工業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1)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長江人海處,居我國大陸南北沿海航運中點,京滬、滬杭兩條鐵路在此相接,是水陸交通樞紐。可以利用便利海運、廉價的河運從內地和國外輸入煤鐵,發展臨海型鋼鐵工業。

  (2)接近消費市場。上海市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工業區又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各種工業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鋼鐵,建立鋼鐵企業,可以就地消費,減少運輸費用,降低成本。

  (3)工業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長江人海口,大型現代化寶山鋼鐵聯合企業就建立在長江之濱,工業用水極為方便。

  (4)技術力量雄厚。上海工業的發展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沿海地區老工業基地,知識技術密集,高等教育、科學技術都很發達,能為我國生產高、精、尖、新的產品,為全國鋼鐵企業培養和輸送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

  3.傳統工業區與新興工業區興安嶺以西及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主要以游牧業為主。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6

  ⑴按能源開發利用的狀況分類:

  ①常規能源:大規模廣泛應用,利用技術比較成熟的能源資源,如:礦物能

  (煤、石油、天然氣)、水能、生物能等。在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中占主要地位。

  ②新能源:目前技術水平所限,未被廣泛應用的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能、核能等。

  ⑵按能源的形成和來源分類:

  ①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氣、生物能、水能、風能等。

  ②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球內能):地熱能、核能。

  ③來自天體引力的能量(日、月對地):潮汐能。

  ⑶按資源性質分類:

  ①非可再生能源:各種礦物燃料、核燃料。∴應該節約使用、綜合利用

  ②可再生資源:生物能、水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等可以持續利用。∴應該合理利用,保護和促進更新,最充分利用。

  ⑷能量是否轉換分類:

  ①一次能源:上述四種分類中除沼氣外的各種能源。從自然界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

  ②二次能源:如:電能、煤氣、焦炭、汽油、蒸汽、酒精、熱水、沼氣、液化石油氣、激光等。

  ⑸清吉能源:指不污染環境的能源:如水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風能、潮汐能、氫能、沼氣等。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7

  1、描述大氣與地面的熱量傳遞過程(圖)

  2、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

  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和地面輻射(大氣的直接熱源)。

  大氣的削弱作用:吸收和反射;晚上的保溫作用:大氣逆輻射。

  3、高低緯度間的溫度差異(根本原因)——水平氣壓差——水平氣壓梯度力(直接原因)——大氣運動

  4、熱力環流:熱低冷高(高低壓是相對水平方向而言的);畫圖(海陸風)

  注意:實驗及步驟

  5、三圈環流:(重點是氣壓帶與風帶)

  季節移動:7月北移、1月南移。

  6、東亞季風環流:

  (1)成因: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

  (2)陸地:1月是亞洲高壓,天氣:寒冷干燥;

  7月是亞洲低壓,天氣:高溫多雨

  7、亞歐大陸兩岸氣候差異:會考綱要

  8、熱帶雨林:受赤道低壓控制(上升氣流),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盛行西風則終年濕潤

  地中海氣候:受副熱帶高壓帶與西風帶的交替控制,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濕潤

  過境時天氣

  過境后

  冷鋒

  冷空氣強大

  大風、下雨、降溫(鋒后下雨)

  氣溫下降、氣壓升高、天氣轉晴

  曖鋒

  曖空氣強大

  連續性降水(鋒前下雨)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準靜止鋒

  冷暖氣團相當

  如5、6月份長江:梅雨天氣

  10、氣旋(低壓):氣流輻合上升,陰雨天氣;

  反氣旋(高壓):氣流下沉輻散,天氣晴朗

  11、臺風(熱帶氣旋):西北太平洋頻率強度;災害由狂風、暴雨和風暴潮造成。

  寒潮:冬半年,尤其是秋末和春初農作物易遭凍害

  12、全球氣候:歷史時期(1萬年)氣溫是波動上升,近代時期氣溫升高(近50年來主要是人為造成的)。影響:海平面上升;低緯農業減產,高緯農業增產;影響水循環過程。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8

  (一)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線路選線應考慮的自然因素。

  2、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理解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有著深刻的影響,甚至有著制約作用。

  (二)據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據有關資料,了解不同地質歷史時期全球氣候變化,閱讀圖表資料,了解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

  2、正確理解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及對地理環境、人類活動的影響,了解人類應如何緩解全球氣候變暖。

  (三)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1、了解自然資源的基本情況(概念、分類),理解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并具有社會與自然的雙重屬性。

  2、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應有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原則。

  (四)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了解自然災害的基本概念。

  2、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認識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危害),了解這種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防災減災措施。

  地理表述能力————特征表述

  (1)地形(地貌)特征——從地形種類(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沖積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狀況(坡度陡緩.相對高差),海拔高度、地勢四個方面概括.

  例如亞洲地形特征:地勢中高周低;地形復雜、山區面積廣大、平原狹小;山地、高原多分布在中部、平原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和沿海地區;地面起伏極端(大);平均海拔950米。

  非洲:

  ①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東部縱貫著巨大的東非裂谷帶;

  ③地勢特點:東南高,西北低

  歐洲:

  ①歐洲地形以山地、平原為主,平原面積廣大,占總面積2/3;

  ②地勢低平,為世界地勢最低一洲(300m),地勢南北高,中部低;

  ③冰川地形廣布

  北美洲:

  ①地勢東西高,中部低;

  ②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西部是高山,東部是低矮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冰川地形在大陸北半部廣布

  南美洲:

  ①西部為南北縱貫的安第斯山脈;

  ②東部為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大洋洲:

  ①地勢低平。地表起伏和緩;

  ②地形為南北三個縱列帶,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地

  (2)自然環境特征——從氣候(濕.熱.冷.干),植被狀況,土地類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發育程度等方面概括.

  我國西北地區:

  屬溫度大陸性氣候、氣候干旱:植被覆蓋率低、自東向西為森林——草原——荒漠;荒漠面積廣大;河流少、徑流量小且多為內流河、內流湖;

  (3)氣候特征——從氣溫(高低的季節變化.年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節變化),四季的變化(冬夏季節的長短)等方面概括.

  A、熱帶草原氣候:

  全年高溫,有明顯的干季和濕季,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

  B、中國氣候特征:

  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廣大

  (4).河流水文特征——從流量的大小、水位的變化(汛期與枯水期)、含沙量的多少、結冰期、河流落差等方面敘述

  長江水文特征:

  長江流域為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河流徑流量大;有較明顯的汛期與枯水期,徑流量季節變化大,;植被覆蓋率較高、含沙量小:無結冰期;上游流經山區、河流落差大、水能豐富

  (5)河流水系特征——從流域面積、長度、支流、流向、河網密度、水系輪廓等方面概括:

  長江水系特征:

  長江發源于唐古拉山,注入東海;全長6300多千米,是我國最長河流;流域面積廣大,是我國流域面積河流;徑流量豐富;上中游支流眾多、河網密集;是典型的樹枝狀水系

  (6).農業生產特征——從農業地域類型.農作物種類和單位面積產量.農業各部門結構(所占比重).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和專門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東北平原的農業生產特征:

  以商品谷物農業為主;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和高粱;單產高;農產品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農業生產以國營為主,是我國優質玉米的主要產地等。

  (7).工業生產特征——從工業的發達程度.工業部門結構.工業技術水平.工業產品的銷售和工業原料能源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等方面概括.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9

  (1)水土流失問題

  (2)荒漠化問題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1)自然原因:

  ①地勢起伏大,坡度陡。

  ②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黃土高原)。

  ③降水量大并集中夏季,多暴雨。

  ④植被覆蓋率低。

  (2)人為原因:破壞了植被。

  ①過度墾殖、過度放牧、過度樵采。

  ②開礦。

  ③土地利用不合理。

  水土流失的后果(危害):

  ①使土地貧瘠,農作物減產。

  ②下游河床抬高,降低泄洪能力。

  ③湖泊淤積,庫容減少,降低蓄洪標準。

  (3)干旱缺水問題

  ①我國典型地區:華北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長江中下游地區伏旱、南方地區冬旱

  ②華北地區春旱

  產生原因:

  自然原因:

  a、春季雨帶未到達,降水稀少;

  b、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

  人為原因:小麥返青,需水量大。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10

  1、我國典型地區:西北;華北地區(世界分布:中亞、美國、北非)

  2、自然原因:

  ①氣候干旱,降水少;

  ②快行冷鋒天氣影響,春季大風日數多;

  ③地表植被稀少

  3、人為原因:

  ①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破壞植被;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

  ③開礦。

  5、治理措施:

  ①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

  ②控制載畜量;

  ③營造“三北防護林;

  ④退耕還林、還牧;

  ⑤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

  ⑥禁止采挖發菜等。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11

  鄉村、城市起源的歷史條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

  (1)鄉村起源的歷史條件:

  人類社會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農業與畜牧業分離)

  (2)城市起源的歷史條件:

  農業技術創新,出現剩余產品——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

  第二次社會勞動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相分離)——促進了城市出現

  (3)世界上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

  共性:大河沖積平原;農業文明發達;但古代城市發展不穩定,自然經濟始終占統治地位

  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羅河谷地。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12

  亞洲的東南亞

  1、主要國家: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文萊(屬于東盟國家)、東帝汶。共11國

  2、地理位置:在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3、地形: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馬來群島:山嶺眾多,地形崎嶇。

  4、馬六甲在馬來半島和蘇門達臘島之間,他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的最短航線的必經之路。新加坡是咽喉要沖。

  5、

  6、①新加坡處于物產富饒、人口眾多的東南亞地區中心,地理位置優越,港口優良。

  ②通過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進口原料,并發揮本國的技術力量。

  ③發揮本國風光優美,交通便利,服務周到的長處,迅速發展旅游業。

  7、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是我國西南南北走向的橫斷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與我國西南地區的山水相連),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上游河段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利資源豐富;中下游地區多形成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地理學習方法

  地理學習的靈魂-地圖的運用

  學習高中地理,如果你不熟悉地圖,甚至看不懂地圖,那就有點難了。因此,高中地理學習必須能夠使用地圖,良好的地圖。

  地理學習的支柱——對教材的理解

  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教材,地理是一樣的。教材從目錄到每一章到附錄,都有其重要的作用。目錄可以幫助你一目了然地理解整本書。每一章的標題是每一章的知識點。仔細看一看附錄可以幫助你理解和擴展教科書的知識。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使用好的教科書。

  地理學習技巧

  要點一:要明確學習的內容。是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內容,還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內容?還是一個區域或是一個國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綜合情況?

  要點二:要知道所學習的那個區域在什么地方?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儀和地圖,知道所學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和空間聯系。

  要點三: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產生的原因。比如,為什么一個地區同另一個地區有差別,為什么有些地區又很相似?

  要點四: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帶來的影響。是有利,還是不利。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13

  1.晨昏線的概念

  由于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所以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著太陽的半球是白天(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圈)叫晨昏線(圈)。它是由晨線和昏線組成。

  2.晨昏線的判讀

  在日照圖上,晨線和昏線的判斷方法,一是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判斷: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晝半球過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線是昏線,由夜半球過渡到晝半球的分界線是晨線。二是根據晝夜半球判斷:位于晝半球西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線,位于晝半球東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昏線。赤道上地方時為6時的是晨線,18時是昏線。

  3.晨昏線的特點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個正球體,同時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線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晝半球與夜半球的面積應相等,時間管理,即晨昏圈是一個過球心的大圓,且平分地球。

  (2)晨昏線平面與太陽光垂直。晨昏線上的各點太陽高度為0,晝半球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小于0。

  (3)晨昏線永遠平分赤道。

  (4)晨昏線只有在春、秋分時才與經線圈重合。

  (5)晨昏線在夏至、冬至時與極圈相切。

  (6)晨昏線自東向西移動15°/小時,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

  4.晨昏線的移動

  一般地,如果地軸的傾斜方向不變,晨昏線在如圖1~3范圍內移動。1、2、3分別表示冬至、春秋分、夏至日時晨昏線的位置。即3月21日與9月23日晨昏線與經線圈重合,導致全球晝夜平分;6月22日擺動幅度,導致北半球晝最長,南半球夜最長;12月22日擺動幅度也,導致南半球晝最長,北半球夜最長。

  知識點總結

  1.提供能量:

  ●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太陽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來源:內部的核聚變。

  ●緯度差異熱量差異:緯度低,太陽輻射強,生物量多;反之。

  2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從外到內分為:日冕(最外層)、色球、光球(太陽表面、最亮)。

  ●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太陽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標志,它是太陽活動烈的顯示。

  ●太陽風在日冕層;太陽風暴發生于太陽表面。

  ●太陽活動的三大影響:

  (1)太陽電磁波擾動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

  (2)帶電粒子流擾動地球電磁場產生磁暴

  (3)帶電粒子流進入大氣層產生極光。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14

  一、荒漠化

  1、概念:是指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實質是一種土地退化。

  2、表現: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區的范圍:大致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2、干旱特征的成因: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加上山嶺重重阻隔,水汽難以到達。

  3、西北地區以賀蘭山為界,形成東、西兩大區。

  4、干旱的自然特征: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節。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壓力加大;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為因素的表現: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盲目墾耕,大部分古綠洲相繼被迫放棄;近代北方農牧過渡地帶大規模移民開墾,人口劇增,迫于生計,農墾規模擴大,直接加劇荒漠化;現代由于人口壓力和管理失誤,荒漠化越來越嚴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內容

  (1)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

  (2)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2、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堿、治沙相結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

  【問題思考】

  1、議一議:沙漠化與荒漠化有何區別?

  沙漠化與荒漠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屬于荒漠化的一種形式,它是指單純在風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質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濕潤地區,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后造成土地生產力衰退或喪失而形成荒漠或類似于荒漠景觀的過程。

  2、想一想: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西北內陸地區東部有大興安嶺、賀蘭山、秦嶺,南部有青藏高原,這樣來自東南和西南的夏季風濕潤氣流對本區來講,或是強弩之末,或受阻擋難以深入。

  (2)西部的天山、阿爾泰山則將已經長途跋涉的西風氣流阻擋在外。

  (3)本區的北部地形比較開闊,無高大山地作為屏障,就使得冬季來自蒙古高原、西伯利亞的干冷氣流長驅直入,導致氣候特別干燥寒冷。

  這樣,西北地區夏季缺水,冬季干冷,在極端干燥的情況下,荒漠廣布。強大的風力作用吹蝕地表,沙土不斷移動、堆積,并發展擴大,廣袤千里的荒漠自然成了我國西北干旱地區的典型景觀。

  3、想一想: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西北地區的人們利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扎設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層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15

  試比較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兩國在人口分布、城市分布方面的特征及其成因

  澳大利亞:集中分布于東南沿海地區,中西部人口、城市均少

  澳大利亞:集中分布于東南沿海地區,中西部人口、城市均少

  自然:東南部氣候溫暖濕潤;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農牧、工礦業發達;

  開發歷史較早;

  多優良港灣,交通便利。

  中西部氣候干旱、多沙漠、草原

  加拿大:集中分布在南部走廊一帶,北部人口、城市稀少

  南部氣候夏季溫暖;工農業發達;交通便利。北部寒冷,經濟落后。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16

  一、東亞:

  1、東部沿海:季風氣候顯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2、西部內陸:溫帶大陸干旱、半干旱氣候;

  二、東南亞:

  1、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中南半島大部分、菲律賓群島,北部夏季高溫多雨);

  2、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在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常年高溫多雨);

  三、南亞:

  1、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印度半島大部分);

  2、熱帶沙漠氣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熱帶沙漠為主);

  四、中亞:

  1、溫帶大陸干旱、半干旱氣候;

  五、西亞和北非:

  1、熱帶沙漠氣候為主;(770多萬平方千米);

  2、小部分為地中海氣候;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熱帶草原氣候(世界第一);

  2、熱帶雨林氣候;

  3、熱帶沙漠氣候;

  4、地中海氣候;

  七、歐洲:

  1、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注:生成原因:

  ①終年西風;

  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濕增溫;

  ③地形因素;

  ④大陸輪廓破碎,利于西風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氣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氣候;

  4、中部溫帶大陸性氣候;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溫帶大陸性氣候(俄羅斯);

  九、北美:

  1、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2、狹窄的溫帶海洋性氣候(40°N-60°N);

  3、狹窄的地中海氣候;(30°N-40°N);

  十、拉丁美洲:

  1、熱帶氣候,雨林、草原氣候為主;

  十一、大洋洲:

  1、熱帶為主,呈半環狀:大分水嶺(熱帶雨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注:熱帶雨林氣候的成因:

  ①東澳大利亞暖流增溫增壓;

  ②東南信風來自于暖流;

  ③地形因素:處在大分水嶺迎風坡;

  2、熱帶草原氣候(受赤道低壓控制);

  3、熱帶沙漠氣候(被南回歸線穿過;西澳大利亞寒潮);

  4、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30?-40?);

  十二、南極:

  1、酷寒:

  ①緯度高,熱量小;

  ②海拔高,降溫幅度大;

  ③冰川對太陽的反射極強;

  2、干燥:

  ①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小;

  ②終年受極地高壓控制,下沉氣流;

  ③陸地面積大;

  3、烈風:平均18m/s,最大達100m/s,一年中8級以上風天達300天以上;

  十三、北極:

  1、沒有南極寒冷(海洋面積大,大部分終年封凍);

  2、降水比南極豐富(氣溫較高,海洋面積大),年降水量為100mm-150mm;

  3、風速沒有南極大;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17

  一、地球內部

  1、地殼

  (1)分層

  A硅鋁層:以氧、硅、鋁為主,鈉、鉀較多

  B硅鎂層:以氧、硅、鋁為主,鎂鐵鈣增多

  (2)結構特征

  地殼厚度不均和硅鋁層不連續分布

  2、地幔

  3、地核

  二、巖石圈

  1、范圍

  2、組成

  巖漿巖:花崗巖、玄武巖

  沉積巖:石灰巖、頁巖、砂巖

  變質巖:大理巖、板巖、石英巖

  三、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

  (1)類型:變質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

  (2)地質構造:褶皺:背斜和向斜;斷層:

  2、外力作用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重力、化學作用

  四、世界各區域資源分布:

  一、東亞:

  1、朝鮮境內有豐富的森林、礦產資源;

  2、日本國內森林資源、水利資源、漁業資源豐富;

  二、東南亞:

  1、礦產以錫、石油為主;

  2、種植業發達: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

  (4)泰國:水稻;

  三、南亞:

  1、印度礦產主要以煤、鐵、錳礦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大;茶葉、小麥等出口;

  四、中亞:

  1、小麥,棉花,畜產品;

  2、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

  五、西亞和北非:

  1、石油資源豐富: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內,儲量占世界的一半,開采量為1/4,出口量第一:

  2、特產: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欖油、阿富汗紫蓋皮羊毛、伊拉克椰棗;

  3、北非的鐵礦分布在利比亞、埃及與蘇丹境內,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區;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礦產:金剛石、錫、鋼鐵、鋁,銅(贊比亞),黃金(南非)、鐵(利比亞),石油(尼日利亞)鈿礦(南非);

  2、水利資源豐富:世界第二;

  3、動物資源豐富:獅子,大象,猩猩;

  4、生物資源豐富:可可,丁香,劍麻;

  七、西歐:

  1、礦產:煤(大不列顛島)、鐵(大不列顛島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游資源—人文景觀,自然景觀;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森林資源(第一);

  2、水力資源;

  3、礦產:石油(西伯利亞平原、東歐平原),天然氣,煤(中西伯利亞高原、東海岸),鐵礦(東歐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有色金屬(錳銅鋁鋅);

  九、北美:

  1、礦產:煤(美國東北部),鐵,石油,天然氣,鋼金鋁鋅—有色金屬(美國西部);

  2、森林(寒帶針葉林,溫帶闊葉林),草場,水力——美國;

  3、加拿大——森林(為原料,新聞紙加工),石油,鐵,煤,鎳(占世界80%),漁業資源豐富;

  十、拉丁美洲:

  1、礦產:石油(墨西哥東南沿海,委內瑞拉沿海),鐵,錳(巴西高原東部),銅(智利世界多),銀(墨西哥安第斯山脈);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紅木,烏木);

  4、經濟作物(咖啡,香蕉,甘蔗);

  十一、大洋洲:

  1、礦產—鐵(塔斯馬尼亞島),煤(澳大利亞東部沿海);

  2、稀有動物—鴨嘴獸;

  十二、南極:

  1、礦產—煤,鐵,石油,天然氣,生物,淡水;

  2、生物—企鵝(鳥類),海豹,鯨,磷蝦;

  3、淡水水庫;

  十三、北極:

  1、豐富生物資源:北極熊,海豹;

  2、礦產:煤(30億噸),石油(100—200億桶),天然氣;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18

  1、發展中國家人口迅速增加問題:

  糧食供應不足;就業問題嚴重;人民生活貧困化;妨礙人力資源形成;產生持久的環境壓力。

  2、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問題:

  社會經濟負擔加重;影響社會勞動力生產率提高;國防兵力不足;老年人本身問題。(措施: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等)

  3、我國人口流動的影響:

  (1)有利影響:人口流動給城市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為城市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城市商業的發展,增加城市的收入;改變城市的經濟結構,為城市經濟結構體制改革深化發展作出貢獻;促進城市第三產業發展;促進城市周圍地區的農、牧、漁、副業的發展;為城市與農村的思想、文化交流查條件,推動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2)不利影響:大量流動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壓力;加劇城市的環境污染;給城市的社會治安管理帶來問題;就業困難,事業人數增多

  4、目前我國人口遷移的原因:

  城鄉收入差距大;國家政策允許人口流動;我國人口眾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多。

  5、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影響:

  獲取足夠的勞動力;有利于當地資源的開發;給城市環境造成影響。對遷出地影響:加強與外界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緩解當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上海成為人口遷入地原因:經濟發達,收入高,就業機會多)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01-23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12-22

高考地理重點知識點總結11-08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15篇02-24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15篇)02-24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集錦15篇)02-24

地理知識點總結11-06

地理知識點總結03-23

地理知識點總結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