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語文教案

時間:2024-01-07 15:22:20 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選)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語文教案

語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有2篇主題課文《啄木鳥》、《大熊貓》和一個“語文天地”,第五單元 動物。主題課文下面依次列識字表、寫字表和供學生思考討論的問題。培養學生熱愛動物、保護動物的意識。“語文天地”包括寫字及拼音的要求和指導,鞏固擴展主題課文知識和培養語文能力的練習。以及各種旨在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語文活動。

  教學目標:

  1、讀課文,回答課后問題。

  2、初步了解啄木鳥和大熊貓的特點。

  3、認字28個(最低),寫字16個。

  4、通過課文學習初步培養科學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力、判斷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

  教學重點:

  1、初步了解啄木鳥和大熊貓的特點。

  2、認字28個(最低),寫字16個。

  教學用具:

  投影儀、小黑板、生字卡片、掛圖

  教學時間

  7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課文《啄木鳥》

  學生學習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位客人,你們看(出示掛圖:啄木鳥),他愿意和我們同學做好朋友,有誰知道啄木鳥有什么本領?

  二、聽錄音,讀課文:

  1、先讓學生說出自己以前已經認識的字。

  2、放錄音。

  3、誰愿意再把課文讀給大家聽?(一人一段。)

  要求:其他人認真聽,想一想,啄木鳥是怎樣為蘋果樹治病的?

  4、小組內互相學習讀課文,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第五單元 動物》。

  5、一組一段,討論蘋果樹的病是怎樣治好的回答。

  6、比賽:看哪個組學得最快最好。

  三、鞏固生字:

  出示生字卡,請學生來說一說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找出其中我們已經學過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筆畫。

  棵 病 體 蟲 醫 治 鷹 氣

  對 捉 鵲 干 啄 敲 壞 術

  學生觀察后說說應注意什么?

  作業設計:

  制作生字卡片。

  熟讀課文。

  板書設計:

  棵 病 體 蟲 醫

  治 鷹 氣

  對 捉 鵲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會本課生字。

  學生學習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啄木鳥》。

  二、復習:

  1、朗讀《啄木鳥》。

  2、開火車讀生字。

  3、指五名學生分段讀一讀。讀音請學生自己糾正。

  4、學生讀后說說學了這篇課文知道了些什么?

  三、學寫字:

  1、出示生字卡,請學生來說一說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找出其中我們已經學過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筆畫。

  2、你認為這個字怎樣寫好?

  3、學生自由討論字的筆順師糾正并在田字格里示范:

  說 病 體 蟲 氣 棵 起 術

  學生觀察后說說應注意什么?在自己的本子上寫。

  四、師生溝通:

  你對啄木鳥這樣的動物感興趣嗎?課下留心對人類有益的動物積攢一些有關它們的知識會很有用的。

  板書設計:

  說 病 體 蟲 氣 棵 起 術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課文《大熊貓》

  學生學習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可愛的客人,出示圖片:大熊貓。你們想和他交朋友嗎?誰來說說大熊貓為什么可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里是怎樣說大熊貓的。

  二、新授:

  1、(放音樂,老師朗誦課文)

  要求:邊聽邊看,標出你還不認識的字。

  2、分組讀課文,說一說,通過讀課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3、指名讀課文,集體糾正讀音。

  4、找一個你記得最牢的生字,把你的好方法介紹給大家。

  5、誰想當老師帶領大家讀一讀。

  6、游戲:我說你對。

  7、小組合作進一步學習生字。

  8、誰能說說自己是如何記住生字的。(鼓勵學生用學過的字分析生字)

  9、帶著感情讀讀課文。

  先練習,再指名讀。

  開火車讀課文,小組比賽。

  10、你能看著圖畫,描述一下大熊貓嗎?

  三、配樂朗讀

  比一比,誰讀得最好。

  可以邊讀邊表演。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

  復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學寫生字。

  學生學習過程:

  一、復習:

  讀生字卡片。

  朗讀課文。

  二、學寫生字:

  1、讀生字,糾正字音,

  2、出示“起、爪”,學生自己交流談區別及書寫規則。

  結合語文天地中,描一描、寫一寫。

  “四、國、物、愛、毛、耳、兩、爪”:

  3、你能說出這些字的筆順嗎?

  4、小組同學說一說,再指名回答。

  5、你能把這些字寫的漂亮嗎 ?

語文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理解、積累“黛色磅礴主宰匍匐芊芊澹澹春華秋實閑情逸致”等詞語;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理解文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作用。

  2.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進入作者為我們營造的緊張、熱烈、急促的夏天世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味作者所表達的對夏的鐘愛以及流露出的對夏、對勞動者、對活力與的熱愛和贊美之情。引導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通過語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間對夏、對勞動者的贊美,并能表達自己的見解。

  教學難點:從對夏的贊美,延伸到對活力、和生命的贊美,體會作者對自然、生活、生命的熱愛之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因此,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開放地吸納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體驗,鼓勵即興創造,超越預定的目標要求,煥發課堂的生命活力,實現教與學的互動,達成共識,在教學生成中共同發展。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有效的學習者,并促使教學達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只有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學習的課堂,才是有效的;只有獲得師生雙方情感認同的課堂,才是有效的;也只有師生雙方都在情境中獲得了情感體驗的課堂,才是有效的。

  三、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十三課的課文,本文描寫夏季的景象,表現夏季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總體特點,中間三段從夏季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農民勞作的景象,三個方面具體描述夏季的自然風光和夏季里農民勞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達作者對夏季的熱愛和贊美。全文五段各有寫作的重點,像一組畫,從不同方面描繪了夏的景象,層次井然,思路清晰。

  此文被編排在七年級上冊,除了閱讀的難度和深度適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之外,應該更適合剛從小學畢業,而又將面對中考,乃至命運轉折時期的學生。文章的中心著眼于“承前啟后、生命交替”和“黃金的”兩處,因此把教學主題定位為“生命之夏”--初中的學生正進入了一個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時期,他們身上既有童年的天真,又有走向成年的輝煌,這不正是一個生命的“夏季”嗎?

  與前面兩個以“人生”為主題的單元不同,文章所在的`第三單元是一個以季節題材串聯起來的主題單元。前者側重于人生的信條、志趣、哲理,而本單元的課文則側重于從景與物中感悟生活和生命的真諦。如果說前者是直接感悟的話,那么這個單元的文章則是間接感悟。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單元教學最終還應該落實到怡情悅性上。

  四、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經過小學六年的學習,能夠借助工具書疏通文章,掃除閱讀障礙,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時,剛接觸初中的文章,閱讀的興趣較高,課堂上的表現比較積極,思維也很活躍。這也有利于課堂中形成互動參與的氣氛。

  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這個階段的學生的思維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導和指點的。對于文本的感悟,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對于文化、生命的意識和認識正在逐漸形成中。學生的認知遵循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情感體驗也經歷著從無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過程。

  然而隨著年級段的升高,供學生閱讀訓練的文章的信息量在逐漸增加,難度值也相應提高,因此應該繼續培養他們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閱讀、思考、感悟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火熱的夏天已與我們揮手告別,但我們對她的感受一定還記憶猶新吧。我很想知道你們喜不喜歡夏天,對夏天有著怎樣的感受。(學生自由發言)那么,當代作家梁衡對于夏天抱有怎樣的情感呢?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梁衡先生的文章--《夏感》,讓我們一起來體味作者的情感。(大屏幕顯示課題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

  梁衡,山西霍縣人。主要從事散文創作、散文理論研究。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有散文《晉祠》、《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入選中學教材。主要著作有《新聞三步曲》(三卷)《數理化通俗演義》(兩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掃清文字障礙

  給加點字注音,解釋詞語

  黛色(dài):青黑色。磅礴(pángbó):氣勢盛大。

  主宰(zǎi):統治。匍匐(púfú):爬行。

  芊芊(qiān):草木茂盛。澹澹(dàn):蕩漾的樣子。

  春華(huá)秋實:春天開花,秋天結果。閑情逸致:閑適的情致。

  (四)、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2、學生齊讀課文最后一句。(大屏幕顯示如下,要求學生大聲的朗讀三遍,一次比一次的聲音大)

  我卻要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

  3、老師提問:歷來文人不喜歡贊美的夏季,作者為什么說是“黃金”的季節?是不是在印刷的時候印錯了?應該是“金黃”而不是“黃金”?

  (預設:學生可能認為是印錯了,也可能有學生說沒有印錯,到底是不是印錯了,或者作者為什么認為是黃金的季節,讓我們一起來品讀課文,一同感受作者筆下的夏季吧)

  4、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

  自讀課文,根據以下問題在文中劃出相關句子:

  (1)、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夏天已經來臨了?

  (2)、夏天帶給作者的突出感覺是怎樣的?

  5、組織學生課堂交流,通過引導讓學生明確:(大屏幕顯示如下)

  (1)、表明夏天來臨的景象:蟬兒、麥浪、熱風………

  (2)、夏天帶給作者的突出感覺:

  ①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

  ②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

  (五)、主旨探究

  1、學生齊聲朗讀課文最后一段。(大屏幕顯示如下)

  齊讀:“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里。有閑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緊張的旋律。我卻要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

  2、組織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分別就兩個問題展開交流討論,每組選一名同學作記錄,整理歸納本組的討論結果。(大屏幕顯示如下)

  思考:

  (1)、為什么說夏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里”,代表著“緊張的旋律”?(提示:結合其他段落進行分析)

  (2)、我為什么要贊美這樣“苦澀”而又“緊張”的夏天呢?

  (3)、以“因為這是一個____的夏”的句式,說說作者贊美夏季的原因。

  3、交流各自的討論結果,教師歸納各組討論結果并作必要的引導。(大屏幕顯示如下)

  (1)、因為夏天意味著農民要在田野里進行辛勤緊張的勞作,沒有休閑的時間。

  (2)、作者贊美夏天其實表現了對勞動的歌頌,對辛勤勞作的農民的贊美。

  (3)、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夏天,

  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夏天,

  這是一個色彩金黃的夏天,

  這是一個氣勢磅礴的夏天,

  這是一個緊張勞作的夏天。

  教師追問:文中那些語句體現了農民勞作的辛勤與緊張?

  明確:辛勤:彎著腰、流著汗、早起晚睡、半夜醒來

  緊張:繃緊、快割、快打、又得、趕快去

  (4)、學生齊讀第四小節,再次感受農民的辛苦和忙碌

  提問:

  ①通過學習你們現在還認為是把“金黃”印成“黃金”了嗎?

  ②作者為什么把夏天看得和黃金一樣的珍貴呢?

  (學生自由發言,通過引導讓學生從旺盛的生命力、承前啟后、生命交替和勤勞的品質這幾個方面思考。)(大屏顯示如下)

  (黃金般)旺盛的生命力

  黃金之夏(黃金般)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生命之夏

  (黃金般)勤勞的品質

  (六)、語句賞析

  學生在明確作者贊美夏天的意圖后,順勢引導他們通過賞析和朗讀語句,體味作者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夏天的贊美之情。(大屏幕顯示如下)

  源于對勞動的熱愛,對農民的贊美,作者對夏天景色的描寫也就充滿了。你覺得哪個句子寫得?請找出來讀一讀,并說說它好在哪里。

  示例

  好句: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長墻。

  品析:句中“泛泡、冒氣、沸騰、密密的厚發、淡淡綠煙”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表現了暮春到初夏、盛夏的過程,新奇形象又樸素自然。

  (說明:1、對于一些特別精彩的或有鮮明語言特色的句子或句群要鼓勵學生反復朗讀,讀出味道,讀出感情。例如:“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這一句朗讀的時候要通過先改動句式再對前后兩句的表達效果加以比較引導學生體會到該句蘊涵了農民的急切的心情,讀出急切的感覺來,在個別朗讀之后可再進行集體朗讀。這樣可以加深印象,加深體會。

  2、要鼓勵學生多找出一些自己認為好的句子來,可不必嚴格按照示例作品析,怎么想就怎么說。對于學生的發言以鼓勵為主,明顯的錯誤加以糾正,但不損傷學生的自尊心。敢于發言且言之有理的給以肯定和鼓勵;對于發言精彩的學生,則要加以表揚并帶動學生鼓掌,這既是對學生的激勵也是對課堂氣氛的激活。)

  (七)、課外延伸

  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對夏季的鑒賞和思考延伸至課外。(大屏幕顯示如下)

  作者說:

  “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

  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

  那么依你之見,夏之色又意味著什么呢?請你仿照例句談談自己的看法。

  夏之色為,如,如。

  冬之色為,如,如。

  提示:

  1、冷和熱分別是綠和赤帶給人的感覺,而綠和赤又分別是春和秋的顏色;

  2、碧波和夕陽體現了綠和赤的顏色,但兩者四季都有;

  3、嫩竹與紅葉同樣分別體現綠和赤的顏色,但兩者又分別是和秋天所特有的;

  4、兩句話的最后部分都體現的是季節顏色帶給人的感悟。

  示例:

  夏之色為火的紅,如太陽,如辣椒,昭示著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為濃的綠,如樹葉,如勁草,展示著美麗的青春。

  冬之色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著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舊生命的終結。

  (八)、課堂總小結

  人生之秋的收獲來源于夏的不斷耕耘,人生之秋的豐碩源于夏的不斷積累、耕耘。愿你經過夏的積淀能夠獲得一個沉甸甸的秋。

  (九)、布置作業

  趁熱打鐵,組織學生拿出紙和筆寫下自己對本堂課所學內容的感受。(大屏幕顯示如下)

  在領略了夏天的風采,傾聽了作者的贊美之后,你有什么樣的感受呢?請談一談。

  我的感言:

  (十)欣賞課文朗讀和畫面

  播放老師的配樂朗讀并配有相應的畫面,讓學生再次體會文章的美。

  板書設計

  緊張夏之景喜愛夏天

  夏

  熱烈夏之色贊美夏天

  感

  急促夏之律更贊美辛勤勞作的農民

  六、本課的亮點與教師個人的教學專長

  亮點:本文描寫了夏季的景象,表現出夏季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開放地吸納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體驗,鼓勵即興創造,超越預定的目標要求,煥發課堂的生命活力,實現教與學的互動,達成共識,在教學生成中共同發展。

  教學專長:在從教二十多年里,我總是不斷的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適應新的課程改革,讓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在教學中不斷反思自己的過失,及時和學生溝通,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語文的積極性。愛心、耐心是我走向成功的秘訣。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精讀2—5自然段,感受夕陽西下時的瑰麗景色。

  教學過程:

  一、認讀生字卡片

  二、繼續精讀訓練

  1、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

  (2)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第一句說了什么?“太陽已經西斜”的“西斜”是什么意思?“收起了刺眼的光芒”的“刺眼”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說這句話?

  (3)第二句說了什么?

  (4)第三句說了什么?“連綿起伏”是寫西山的什么樣子?

  “披著夕陽的余輝照著連綿起伏的西山”而說“連綿的西山披著夕陽的余輝”?

  (5)小結

  師:這一自然段說的是太陽西斜的景象。

  (6)齊讀第二自然段

  2、第三自然段

  (1)指名讀

  (2)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第一句說了什么?

  出示: 太陽往下沉

  太陽慢慢地往下沉

  師:這句話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要加上“滿慢地”?

  為什么這一自然段開頭要說這一句話?

  (3)第二句說了什么?為什么這個句子結尾用了一個新的符號?

  板書……(省略號)(領讀)

  “它圓圓的臉漲紅了”跟“它圓圓的、紅紅的”來比,你比較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身邊的云”是什么意思?這樣的景色美不美?這樣的美景是誰造的?這句當中哪一句表示“造成”的意思?

  (4)小結:這一自然段說的是太陽慢慢往下沉時的景象。

  (5)齊讀第三自然段

  3、第4自然段

  (1)指名讀

  (2)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第一句“太陽的.臉變得更紅了”說明了什么?

  (3)第二句說了什么?為什么說“它輕輕地走向西山的背后”?這時太陽已經看不到了,只看到什么?

  把燦爛的霞光留在遙遠的天邊。

  出示:

  遙遠的天邊有一片燦爛的霞光。

  齊讀。比較:這兩種說法哪一句好?為什么?

  師:這句話把太陽說得多么可愛,誰能有感情的把它讀一讀?

  (4)小結;這一自然段說的是太陽落山后的景象。

  (5)齊讀第四自然段

  4、第五自然段

  (1)指名讀

  (2)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話。開頭說“爺爺滿面紅光”這紅光是從哪里來的?爺爺說“夕陽真美呀”,表示爺爺什么樣的心情?

  (3)有感情地齊讀第五自然段

  三、總結

  這篇課文用具體生動的語言,描寫了夕陽西下時的美麗景象。你們讀了有什么感受。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包身工的涵義及包身工制度。

  2、學習《包身工》的寫作手法。

  a.刻畫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 b.藝術構思; c.細節描寫; d.語言風格。

  3、了解《包身工》的影響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方法:講授法提問探討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家作品介紹

  夏衍,原名沈端先(1900——1995),優秀劇作家,戲劇運動的組織者、領導者,杰出的新聞記者、政論家,主要進行話劇和電影創作,長期而多方面從事創作實踐。著名的電影劇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并改編魯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鋪子》為電影劇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長。

  《包身工》發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創刊號,是作者僅有的一篇報告文學作品,但在我國報告文學發展史上有較大的影響。文學在我國是三十年代新興的一種文學樣式。它以散文手法報導真人真事,它的特點是新聞性與文學性的有機結合。它的新聞性表現為嚴格的真實性、報導的時間性以及內容的傾向性,它的文學性主要在于語言優美形象生動。

  《包身工》之前的報告文學往往存在偏重事實報導而缺乏藝術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煉生活中材料真實而生動,富有鼓動性,成為名副其實的報告文學作品,并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作者夏衍先生當時為了寫《包身工》這篇文章,選擇一家日本工廠,名叫“三井系”,當時作者靠廠里一位朋友幫忙,以“外頭工人”的身份混進工廠,并且對包身工的生活進行觀察。他每天早上四點半左右出發,從上海郊縣步行至三井系工廠。在這樣的情況下,由于他總在工房周圍兜來兜去引起帶工頭的注意,認為他是“挑亂”來了,戒備很森嚴,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對包身工的觀察。

  課文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記敘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時又議包身工制度的產生。通過寫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紹她們惡劣的住宿條件;通過寫包身工的來歷和身份,說明包身工制度的產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記敘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議及包身工制度的發展。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點描寫包身工吃早飯的情景,介紹惡劣的飲食條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廠家特別愿意雇傭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價,說明包身工制度的發展。并以“蘆柴棒”被毆打侮辱為例,形象揭示出帝國主義對中國工人殘酷的壓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記敘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國主義工廠對于工人階級的殘酷剝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點介紹包身工上工的情景。點出三大威脅,即音響、塵埃、和濕氣,又指出毆打、罰工錢和“停生意”這三大危險。第24段至第25段歸結出本文的.主題,點明帝國主義由于利用了包身工這種廉價勞力而獲得巨額利潤。

  第四部分(第26-33段)這是全文的總結,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慘遭遇,憤怒控訴野蠻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將到來。這一部分,作者以墨鴨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訴包身工制度的野蠻和殘酷。

  第二課時

  分析課文

  1、 了解包身工的生活

  (一)住房:“七尺闊,十二尺深”,約為9個平方多。“在不到十個平方的房間里”住著十六七個人;平均居住面積是0.6個平方

  房間除了作寢室外,還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豬玀

  (二)生活安排:作者描寫了包身工起訂時的混亂情景,緊張忙亂。她們為何這么緊張,可以慢點嗎?

  作息時間:四點一刻:起床 要做多少事?其忙亂程度可想而知

  五點上工 中餐及午休一小時 下午六點收工

  除了十二小時強勞動,還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義務服務,而她們的年齡與在座的同學的年齡差不多。惡劣的生活條件,繁重的體力勞動,嚴重摧殘著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這樣的環境里,她們變得麻木,像機器一樣。差不多失去了作為女性最起碼的羞恥感。

  (三)生活條件

  “穿”——穿著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臟了的湖綠乃到青蓮的短衫,下面是無色或是柳條的褲子。長頭發,很多還梳著辮子。破臟的粗布鞋,纏過而未放大的腳,走路也就有點蹣跚的樣子,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飯。中午的飯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給她們送進工廠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義一樣。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豬食。

  “住”——每間工房七尺寬,十二尺長——面積約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個人,吃喝拉撒睡都在這里。

  “行”——她們沒有自由,只能在嚴密監視下往來于工房與工廠之間,兩點一線。可見所謂“供給住食”用“飼養”一詞更符合實際——豬狗不如的生活。

  2、帶工老板如何壓榨包身工的?

  (一)“兩年來帶工老板從‘蘆柴棒’身上實際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錢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錢三角八分計算,并且就算是“蘆柴棒”一年僅干340天,帶工老板三年從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塊,除去包身費二十塊,帶工老板從“蘆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純利潤339塊。每個帶工老板帶三十、王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賺10170塊錢!多者可賺50850塊錢以上。

  全上海當年 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們僅在三年之內至少被帶工老板榨取了8136000塊錢以上。包身工身受日本資本家和帶工老板雙重剝削的,日本資本家獲得會更多。

  第三課時

  在上節課中我們分析了包身工們的實際年齡、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和被剝削程度。

  q1:作者為什么要描寫那個穿著和時節不相稱的拷綢衫褲的男子?被他連踢帶罵吆喝起床的“豬玀”如此“懶惰”?

  a:豪華的不合時宜的穿著,揭示了那個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內心世界,與包身工們“衣服破爛”形成鮮明對比。在惡劣的勞動環境(音響、塵埃和濕氣)的威脅下,經黨挨打受罰而又只有兩粥一飯的包身工們,每天從事繁重的工作長達十二小時,因而身體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點一刻”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難免一些人一時起不來。但這不能說明包身工們懶惰,反而和包身工們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q2:包身工們的“女性所有的那種害羞的感覺”為什么“似乎已經遲鈍了”?她十五六歲,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為什么朝夕相處兩年多的同伴卻“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這合不合情理?

  a: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現象,是當時包身工們被壓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慘生活的寫照,完全合乎當時特定的“情理”。

  q3:她們是如何淪落到這種地步的?

  a:在家鄉無法活命,又受騙簽下了“包身契據”,所心“她們的身體”“包給 了叫做‘帶工’的老板”,成了“替帶工賺錢的‘機器’”。在“包身契”上早已寫明“生死疾病,一聽天命”。當女孩子真的有事時,她們真的沒臉見人了嗎?

  q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經濟原因是什么?

  6-8 由包工頭“招工”的實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 由“芒柴棒”等人的實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發展的三個原因。

  24-25 以大量確鑿的數據闡明包身工制度發展的實況。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脅和三大罰規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惡。

  我們包身工的悲慘遭遇、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原因及本質有了一個全面、概括地的了解,那么對于具體的例子也就是書上所說的點面結合的中典型人物“蘆柴棒”、“小福子”遭遇:燒火、生病、抄身、挨罰。這樣寫的作用是:具體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課文的內容充分,典型突出的點上的材料使課文內容深刻鮮明。點面結合,相得益彰,增強了課文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 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 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教學重、難點】

  1、 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 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 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 詩歌鑒賞品味

  1、 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2、 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 問題探究

  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這首詩寫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給家鄉的'妻子。采摘花草贈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里多有表現。它寄托了什么呢?讓我們看看《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給“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銘心刻骨時自然而有的一種舉動,并且所送的花草或為“芙蓉”,或為“奇樹”開的芳香濃郁的花,這又表現了對“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過,花草很快就會枯萎,送花草給遠方的親人是“無理”的想法,當送花草的人一轉念間意識到花草無從寄出時,內心的痛苦與惆悵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芙蓉”“蘭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采之欲遺遺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還

  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后兩句也并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2-22

語文的教案06-12

語文的教案11-16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精品語文教案范文語文優秀教案04-11

精品語文教案 高中語文精品教案10-10

有關語文教案語文教案簡單05-18

語文園地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