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考語文課外知識

時間:2023-09-13 11:31:45 曉鳳 語文課外知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考語文課外知識

  文學常識是高考語文試題中常見的題型之一,這部分知識主要考察的是學生課外閱讀和文學素養等方面的能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語文課外知識,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高考語文課外知識

  高考語文課外知識

  1.《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是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源頭。它從內容上分風、雅、頌三類,其中“風”成就最大;《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它們與前三類合稱為《詩經》的“六義”。高中階段我們學過課文《蒹葭》/《采薇》選自《詩經.秦風/小雅》。

  2.《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

  3.《五經》是儒家經典的合稱,指《詩》《書》《禮》《易》《春秋》。

  4.《楚辭》是戰國末期楚國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的藝術形式創作出來的新體詩。他名平,字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其詩開浪漫主義先河。他的代表作《離騷》是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其中名句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5.“風騷”中的“風”指《詩經》里的《國風》,“騷”指《離騷》,分別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傳統的源頭。

  6.《春秋》相傳為孔子所編撰,后由魯國史官左丘明為之作傳,全名《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它記錄了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27年歷史大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7.《論語》是一部記錄春秋末年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是有關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

  8.《孟子》是記載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言行的書,書中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和“性善”論。

  9.荀子,名況,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儒家學派之集大成者。高中階段我們學過課文《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

  10.韓非,戰國末期韓國貴族,荀子的學生,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11.老子,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又名《道德經》,是老子用韻文寫成的一部哲理詩。它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12.《莊子》又稱《南華經》,是道家經典之一。作者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哲學家。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與其并稱“老莊”。

  13.《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西漢編定的《戰國策》是另一部重要的國別體史書,共十二國策33篇。

  14.《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由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五部分組成,其中以列傳最為出彩。作者司馬遷本人把修《史記》概括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史記》和《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魯迅先生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高中階段我們曾學過資中筠的《無韻之<離騷>》。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選自《史記》。

  15.《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體例上比《史記》少了“世家”,共四個部分組成。作者是東漢(朝代)著名史學家班固。

  16.賈誼,西漢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世稱賈生。高中階段我們曾學過他的名篇《過秦論》。其作品開“漢賦”之先河,上承楚辭下啟漢賦,影響很大。

  17.《水經注》是北魏酈道元據《水經》作注,是我國第一部記述河道水系的專著。

  18.《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它是東漢末年一批文人詩作的選輯,最早見于南朝梁代蕭統所編的《昭明文選》。

  19.南朝徐陵編選的《玉臺新詠》,是繼《詩經》《楚辭》之后中國古代的第三部詩歌總集。全書收錄作品上至西漢、下迄南朝梁代,收詩769首,內容多為男女閨情之作。高中課文《孔雀東南飛》/《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選自該集。此篇與《木蘭詩》被稱為“樂府雙璧”,加上《秦婦吟》合稱為“樂府三絕”。

  20.《文心雕龍》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地闡述文學理論的專著,是南朝人劉勰所著。

  21.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與其子曹丕、曹植并稱“三曹”。三人的名篇分別是《步出夏門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馬篇》/《洛神賦》(等)。

  22.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初中學過他的《出師表》,伐魏臨行前呈遞劉禪的奏章。杜甫的七律《蜀相》以他為題材,詩云:“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23.李密,晉初散文家,寫有《陳情表》,被認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

  24.我國古代詩歌分為詩、詞、曲。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分為絕句和律詩。其中律詩有八句四聯,分別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25.陶淵明,字元亮,名潛,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時期著名詩人,田園詩鼻祖。初中時我們學過的散文《桃花源記》是他的代表作。高中學過他的詩歌有《飲酒》。

  26.“初唐四杰”是指詩人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王勃的名句。

  27.盛唐的山水田園詩人主要有王維、孟浩然;邊塞派詩人主要岑參、高適;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的王昌齡也是邊塞詩人,膾炙人口的詩句有“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28.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謫仙人”,是繼屈原之后的第二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名句。

  29.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拾遺/杜工部。與李白齊名,人稱“詩圣”,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三吏”、“三別”,分別是《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30.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朝古文運動倡導者。與柳宗元并稱“韓柳”。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師說》是第一篇關于教師問題的論說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等觀點都具有深遠意義。

  31.柳宗元,字子厚,人稱柳柳州/柳河東,又稱柳河東/柳柳州,唐朝著名文學家,唐朝古文運動倡導者。“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分別出自初中課文《捕蛇者說》和《小石潭記》。高中學過《種樹郭橐駝傳》,柳宗元以獨特的寓言形式諷喻時政,表達“順應天性”的觀點。

  32.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中唐著名詩人,新樂府運動由他進一步完善成熟,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學主張。與元稹合稱“元白”。《琵琶行》是他貶謫江州司馬后感傷身世的詩篇,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令人唏噓。

  33.劉禹錫,字夢得,有中唐“詩豪”之稱。初中時我們曾學過他的名篇《陋室銘》。“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詞》)都是他的名句。

  34.李賀,字長吉,人稱“詩鬼”。留下了“黑云壓城城欲摧”,“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35.杜牧,字牧之,號樊川,晚唐著名詩人,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他的《阿房宮賦》以秦朝的奢逸亡國為戒,發出警告“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選自絕句《過華清宮》。

  高考語文必考知識點

  【散文閱讀】

  一、標題作用

  ①可能成為線索,便于梳理結構思路。②點明寫作對象的特點和多層含義,表達感情、態度,。

  ③可能有象征意味、寓意深刻,揭示主旨、哲理。④可能運用表達技巧,能吸引讀者。

  二、開頭作用

  ①總領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節或引出話題。

  ③為下文情節作鋪墊或與下文構成對比。④制造懸念或埋下伏筆,吸引讀者。

  三、句段作用

  ①首句(段)——總領全文,引出下文,埋下伏筆。

  ②尾句(段)——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耐人尋味。

  ③轉承句(段)——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④中心句(段)——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⑤點睛句(段)——點明中心,統領下文;含意深刻,耐人尋味。

  ⑥情感句(段)——抒發強烈內在情感,直抒胸臆。

  ⑦矛盾句(段)——看似矛盾而寓意卻深刻,表現深刻內涵、見解。

  四、結語作用

  ①總結全文,呼應開頭,使文章結構完整。

  ②卒章顯志,或含蓄地表明主旨(借助象征性景物描寫)。③升華情感,深化主題。

  五、線索作用

  ①在文中多次出現,貫穿全文。②層層遞進,逐層深入。

  ③把感情推向高潮(線索類型:中心事件、感情、具體事物、時空變化。)

  六、景物描寫

  ①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②渲染氣氛,奠定基調,暗示社會環境,起象征、暗示作用。

  ③烘托敘寫對象的某種特征。④為下文鋪墊,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七、引文作用

  (表達思想情感,對當前語段或全文的作用,豐富文章內容或富有詩意,增強感染力,增加權威性、文學性、歷史性、文化性。穿插性材料對主體性材料起著補充、豐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潑,曲折有致,豐富或深化主旨。)

  傳說:增強文章的傳奇性、風物的神秘性;豐富文章內容;引起讀者興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觀點。

  事件:引出下文的議論或抒情,在結構上往往具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內容上具有深化主題或啟迪作用。

  史實:反思歷史,以古證今或借古諷今。具有例證的作用。

  詩句:增強文章的詩情畫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豐富文章內容;引起讀者興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觀點。

  名言:表明觀點,具有論證觀點、闡明事理的作用,增強文章說服力;豐富文章內容。

  八、表達方式

  ①順敘:清晰地呈現事情的來龍去脈。

  ②倒敘:增強文章生動性,設置懸念引人入勝,可以避免敘述的平板和結構的單調。

  ③插敘:對主要情節起補充、襯托的作用,使題旨鮮明)。

  ④補敘:增強文章的審美效果。⑤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盡致。

  ⑥間接抒情:含蓄蘊藉,耐人尋味。⑦渲染:營造氛圍,情景相生,深化主題。

  九、修辭手法

  ①比喻——形象生動。②比擬——人格化、物象化,富有情趣,表意豐富。

  ③借代——突出形象特點,具體生動,含蓄簡潔。

  ④夸張——揭示本質,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

  ⑤對偶——語言簡練整齊,意義凝煉含蓄。

  ⑥排比——增強氣勢,節奏鮮明;內容集中,強化情感。

  ⑦反復——增強語勢,強化某種意思或某種情感。

  ⑧設問——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思考,加深理解。

  ⑨反問——加強語氣語勢,強化感情;加深讀者印象,起強化作用。

  十、語言特色

  ①風格:含蓄明快、文雅通俗、生動樸實、富麗素淡、簡潔繁復。

  ②特點:精煉、準確、形象、豐富。

  十一、表現手法

  ①對比——特點鮮明,反差強烈。

  ②襯托——突出事物特點,強化思想感情,形象、主次分明。

  ③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遠,引發聯想,感染力強。

  ④想象——突破時空束縛,自由創造新形象,以抒發特定情感。

  ⑤抑揚——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特點;行文跌宕,曲折含蓄。

  ⑥諷刺——從反面或用反語來諷喻事理,更鮮明地表達主題。

  語文高效復習方法

  弱項強化法

  在復習過程中,考生通過反思總結,總能發現自己復習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知識點能力點方面的,有方式方法方面的,還有態度動機方面的等。發現問題后,應安排時間,確定解決方式;解決的方式通常有:或者自己努力解決,或者請教同學,或者請教老師等等。這里需特別強調一下的是,發現問題后,考生千萬不能拖延,或者不聞不問。前者容易造成累積,容易造成積重難返的局面;后者則會使自己的復習質量千瘡百痍、大打折扣。

  反復錘煉法

  高考語文復習中,有許多問題、許多知識點能力點、許多答題的方式方法等均無法畢其功于一役,需要通過反復訓練才有可能被考生掌握。比如,拿簡答題的答題方式來講,考生在第一次接觸簡答題的時候,從老師講的角度來看,一般就能講清楚,但要讓考生徹底掌握,非得經過千錘百煉才能達成。因此,在復習過程中,老師一定要向學生講清楚,這方面的復習考生一定要積極主動,要自己不斷總結、提煉,如此,才有可能達于成功。

  高考語文沖刺技巧

  語文學科,考前要做的是“認真靜悟,充分準備”。要溫習三個方面,一是課本,重點是必修文言文及五冊中20個話題總結。二是平日筆記和做過的參考用書。12個考點每個考點中的“考點說明”“題型示例”“技巧指津”“內容盤點”。三是做過的例題、錯題。考前每天都要做一定的練習,但強度不要太大,主要是為了保持狀態。

  古詩鑒賞、現代文閱讀等要溫習“答題模式”,了解哪類題該如何表述,如何答中“采分”點。從往年高考情況來看,學生在書寫、拼音等基礎部分丟分較多。而高考前的這一最后階段,最能拿分的是基礎知識,也就是語文高考前5道題,考生不妨看看名言名句,但時間有限,背書時不要全部默寫。

  要想利用最后這幾天迅速提升作文能力有些不太現實,因此考前最后一周,作文的復習,主要是抓素材和角度,其次是不妨找些自已以前寫過的適合高考出題角度和方向的好作文再溫習一下,也許高考時得以套用也說不定。

  高考語文的應試技巧

  推薦按照題號順序作答。舉個例子,如果先寫最后一道題目作文,萬一用時過長,前面閱讀題的心態容易焦慮且做題時間不易壓縮。但如果按照題號做,即使前面閱讀遇到困難,浪費了一定時間,也可以通過時間彈性比較大的作文來追回。再比如,閱讀題目內部現代文整體的難度小于古詩文,所以先做現代文有助于進入狀態保持手感。

  答大題不必須分點,但是建議分點。因為閱卷老師時間寶貴,你為他條理清晰地呈現答案,更容易得分。高考的大題只有4分和6分兩種。4分的題目分兩點答,6分的題目分兩點或三點答均可。

  高考語文知識考點匯總

  (一)文史典籍: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史記》、《尚書》、《禮記》、《易記》、《春秋》

  “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四庫”:經、史、子、集

  《詩經》六義:鳳、雅、頌、賦、比、興

  六藝:也稱六經,即禮、樂、射、御、書、數

  (二)朝代傳說: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傳說之一是“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據《史記》載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三)地理:

  “三山”:相傳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萊、方丈、瀛洲。

  “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劃,后成為中國的別稱。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四海:指天下、全國。

  “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三國:指東漢后分裂成魏、蜀、吳。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陽。

  古代別稱:南京(建康、金陵、江寧、白下)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對糧食作物的統稱。(即稷、黍、麥、菽、稻)

  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5.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6.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7.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8.歲寒三友:松、竹、梅

  9.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形事、轉注、假借

  10.連中“三元”:凡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的即連中解元、會元、狀元。

  11.五聲:五個音級。也稱“五音”,即我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征(zhi)、羽。

  12.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鄉官。

  14.及第:指科舉考試中選,應試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試:也叫“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舉試: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稱秋闈或大比)每三年在省舉行一次,秀才才有資格參加考中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在鄉試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稱春闈或禮闈)參加者必須是舉人,考中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由皇帝主持,貢士有資格參加,考中稱進士。第一是狀元,第二名是稱榜眼,第三名是稱探花。合稱三甲鼎。

  光緒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被廢止。

  17.《爾雅》:我國最早的釋詞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體系的詞典。

  18.“風雅”,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常用作代指文學才華。

  19.《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性質分“鳳、雅、頌”三大類

  20.頓首:古代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

  21.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大禮。

  22.跪:古代兩膝著地,聳身挺腰、臀不沾腳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在為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也稱“五鼓”或稱五夜。一更19—21點,二更21—23點,三更23—1點,四更1點—3點,五更3點—5點。

  25.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稱為星宿。

  27.玉常金馬:指翰林院。

  28.《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編的最有影響的一部古代辭書。

  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舊指宗教或學術界的各種流派,也指社會上各行各噗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貶義。

  30.無事不登三寶殿:俗話。即沒有重要的事不敢來麻煩的意思。“三寶”,佛教名詞,指佛、法、僧。

  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習慣把社稷作為國家的象征

  32.謚號: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跡行為給他評定一個稱號,以示褒貶善惡。如范仲淹謚號為文正公。

  33.“岳陽樓”四絕:滕子京修岳陽樓,范仲淹作記,蘇舜欽書寫,邵(su)篆額(用篆字書寫的匾額)一時傳為四絕。

  (五)古代別稱:

  1.桑梓:家鄉 2.巾幗:婦女 3.須眉:男子 4.鴻雁:書信

  5.社稷:國家 6.汗青:史冊 7.軒轅:祖國 8.“三尺”:法律

  9.謙稱:①自稱:愚、鄙、敞、卑、竊、臣、仆②帝王自稱:孤、寡、不谷③讀書人自稱:小生、晚生、晚學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納等

  10.敬稱:

  ①稱帝王: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

  ②稱天子:殿下

  ③稱將軍:麾hui下

  ④稱對方或對方親屬:有令、尊、賢、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的父親),令堂(對方的母親),令閫(kǔn)(對方的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的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見);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用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⑤稱年老的為:丈、丈人(后來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泰水”。

  ⑥稱謂前加“先”,表示已死。

  ⑦對尊長者和同于朋輩間的稱謂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11.年齡稱謂:(代稱)

  ①垂髫(tiao)指三四歲~八、九歲兒童。

  ②總角指八、九歲~十三四歲少年。

  ③豆蔻指十三四歲~十五六歲的少年。

  ④束發:男子十五歲。

  ⑤弱冠:男子20歲,表示已成年。

  ⑥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之志)

  ⑦不惑:是男子四十歲。

  ⑧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即知“天命”)

  ⑨花甲:是六十歲。

  ⑩古稀:是七十歲。

  耄耋:指八、九十歲。

  期頤:是一百歲。

  高考語文古代官職知識點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表授予官職的詞語

  征: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如:公車特征拜郎中。(《張衡傳》)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如: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

  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

  拜:授予官職。如:拜相如為上大夫。(《廉頗藺相如列傳》)

  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如:延祐、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元史·賈魯傳》)

  除:任命,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

  授:授給、給予官職。如:泰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教授。(《元史·賈魯傳》)

  賞: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譚嗣同》)

  2.表罷免官職的詞語

  罷:免去,解除官職。如: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傳》)

  黜:廢掉官職。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封建論》)

  免:罷免。如:免官削爵。(《漢書·貢禹傳》)

  奪:消除。如: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

  3.表提升官職的詞語

  升:升官。如:升(魯)臺都事。(《元史·賈魯傳》)

  擢:在原官職上提拔。如:擢為后將軍。(《漢書·趙充國傳》)

  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如: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甄拔三十余人。(《與韓荊州書》)

  遷: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誼傳》)

  陟:進用。如: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4.表降低官職的詞語

  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貶:降職。如:貶連州刺史。(《劉禹錫傳》)

  放:放逐。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卜居》)

  左遷:貶官,降職。如: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并序)》]

  5.表調動官職的詞語

  遷: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如:遷東郡太守。(《漢書·王尊傳》)

  徙:一般的官職調動。如:徙王信為楚王。(《淮陰侯列傳》)

  調:變換官職。如:調為隴西都尉。(《漢書·袁盎傳》)

  轉:調動官職。如: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張衡傳》)

  補:補充空缺官職。如:太守察王尊廉,補遼西鹽官長。(《漢書·王尊傳》)

  改:改任官職。如:改刑部詳覆官。(《宋史·王濟傳》)

  出:京官外調。如:出為河間相。(《張衡傳》)

  6.表兼代官職的詞語

  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

  領:兼任。如:桓溫鎮江口,復引(喬)為司馬,領廣陵相。(《晉書·袁喬傳》)

  行:代理官職。如:太祖行奮武將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署:代理、暫任。如:太守奇之,除補書佐署守屬監獄。(《漢書·王尊傳》)

  權:暫代官職。如: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劉公嘉話》)

  判:高位兼低職。如:除鎮安武勝軍節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韓琦傳》)

  7.表辭職退休的詞語

  乞骸骨:年老人請求辭職退休。如: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張衡傳》)

  8.古代官職稱謂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后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于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于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后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于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高考語文古代地理知識點

  【中國】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詞組。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

  【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后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后成為中國的別稱。陸游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過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四海】參見“海內”條。指天下、全國。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于西河外澠池。”《過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稱作江東。

  【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赤壁之戰》:“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王安石詩云:“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淮左】淮水東面。《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過秦論》:“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

  【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隋唐以后簡稱“輔”。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

  【郡】古代的行政區域。秦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稱,明清稱府。

  【州】參見“郡”條。《隆中對》:“自董卓以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察區,后演變為行政區,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而巡道只有監察區性質。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于現在的省。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為古代官銜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于總督。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于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后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于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于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高考語文課外知識】相關文章:

關于語文的課外知識07-20

小學語文課外知識大全07-19

高考2022語文知識點總結11-14

成人高考語文知識要點總結11-23

語文高考知識點總結分享10-08

語文高考知識點精選總結分享10-08

二年級語文課外知識10-27

小升初100個語文課外必考知識點03-23

豐富多彩的課外知識02-21

高考2022語文知識點總結15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