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蘇軾《儋耳》閱讀答案及賞析

時間:2024-11-20 13:38:20 思穎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蘇軾《儋耳》閱讀答案及賞析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我們很多時候都不得不用到閱讀答案,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分析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得與失。你所見過的閱讀答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軾《儋耳》閱讀答案及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軾《儋耳》閱讀答案及賞析

  儋耳

  蘇 軾

  霹靂收威暮雨開,獨憑欄檻倚崔嵬。

  垂天雌霓②云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

  野老已歌豐歲語,除書③欲放逐臣回。

  殘年飽飯東坡老,一壑能專④萬事灰。

  【注釋】

  ①儋耳:地名,今海南省儋州。蘇軾曾因被誣陷誹謗先朝而被貶謫海南,在儋耳度過了漫長的艱苦歲月。后逢新皇即位,大赦天下,蘇軾才得以奉詔北還。

  ②雌霓:古人認為虹霓有雌雄之分,虹為雄,霓為雌。此處雌霓指的也是彩虹。

  ③除書:拜官的詔書,除去舊職,改授新的官職,這里指的是朝政發生新的變化,朝廷頒發詔書讓蘇軾這個放逐之臣回京。

  ④一壑能專:占有一山一水(而心滿意足)。這里指的是蘇軾買地筑屋,打算在儋耳了此殘生。

  閱讀題

  1. 首句寫電閃雷鳴收斂淫威、云消雨散的景象,依據本詩主旨,簡要說明作者寫景的作用。(5分)

  2.前兩聯和后兩聯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用典型的景物特征比喻國家的政治形勢(1分);說明險惡的朝政已經結束,政局發生了新的變化(2分),時來運轉,結束了漫長的放逐(2分)。

  【解析】這首詩表達了在朝政發生新的變化之后,蘇軾奉詔準備回京時悲喜交集的心情。本詩的這個主旨,是解答本題的關鍵。注釋①和③,既是對有關的解釋,又是對有關問題的提示。據此,即可看出首句雖然寫的是雷雨過后的真實景象,但其用意是交代國家的政治形勢,“霹靂收威”指的是險惡的朝政已經結束,“暮雨開”指的是政局發生了新的變化,詩人時來運轉。

  2. ①前兩聯激動、興奮(1分),作者用五彩繽紛的虹霓、使人快意的海風等美好景物表達喜悅的心情(2分)。②后兩聯惋惜、惆悵(1分),作者用“野老”“殘年”“東坡老”“一壑能專”等詞語,表達年邁體衰、萬念俱灰的之情(2分)。

  【解析】第二聯和第四聯明顯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分為兩個層次,因此這兩聯是解答此題的依據,第二聯的關鍵詞是“雌霓”“快意”“雄風”,由此可答出①;第四聯的關鍵詞是“殘年”“東坡老”“萬事灰”,據此可答出②。整合答案時,先直截了當地說出是“什么感情”,然后簡述理由,理由中要把典型的關鍵詞語摘出來。

  【賞析】

  《儋耳》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此詩首聯寫雷雨后的黃昏作者獨自登高,憑欄遠望;頷聯寫登高所見,既是寫眼前實景,又是象征時局;頸聯記雙喜臨門;尾聯寫以后的打算。全詩既表現出對朝政更新的希望和歡快,又流露了年事已衰、萬念俱灰的感傷。前三聯頗有清雄之氣。

  蘇軾貶謫儋耳,已是花甲老人。他渴望北還,但估計無望,于是買地筑屋,定居當地,并制棺修墓,打算終老海南。不料朝政突變,皇帝駕崩,新皇即位,大赦天下,蘇軾奉詔回京。這首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的,詩人悲喜交集,萬千感慨涌聚詩中。

  首句一語雙關,寫的雖是雷雨過后的真實景象,卻是國家政治生活撥云見日的生動寫照。詩人運用比喻象征的手法,說明猶如雷霆暴雨一般的險惡政局已經結束,朝政發生了新的變化,自己時來運轉,苦盡甘來,結束了漫長而艱苦的放逐生活。第二句交代觀景的地點,詩人獨自扶著崔嵬之山前的欄檻,遠望海天一色的美景。

  三四兩句借景抒情,借美麗的虹霓、舒爽的海風等美好景物抒發喜悅的心情。“雌”,是母性溫柔的象征,故將虹霓說成“雌霓”,極言其美麗溫柔多情。“雄風”,即黃昏時的海風,盡管強勁有力,詩人卻感到“快意”,身心格外舒爽。一切景語皆情語。“雌霓”、“雄風”之景,正是詩人欣喜之情的載體。

  從第五句開始,詩人的感情急轉直下,變得惋惜而惆悵。想到歲月不饒人,放逐的生活過于漫長,自己已被儋耳的風俗同化,變成了當地的一個“野老”,與當地百姓融為一體,為豐年而歌而喜,雖然朝廷下達了詔書,讓自己這個放逐之臣回京,多年的愿望終于實現,但令人惋惜的是,這個喜訊來得太晚了啊,自己已是風燭殘年,僅僅能夠吃飽飯而已,還能有什么作為呢?在這蠻荒之地,能夠占有一點山水就心滿意足了。這種情感的變化真實而自然,符合生活的情理,而且并不低沉壓抑,絲毫不掩詩人寄情山水、榮辱皆忘的曠達胸襟。正因為如此,閱讀此詩,讀者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與詩人的心情同起同落,同喜同悲,并且為詩人豁達的氣度而感動,而折服。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謚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元祐八年(1093年)宋哲宗親政,重新起用新黨。紹圣元年(1094年),蘇軾以譏刺先朝的罪名貶官惠州(州治在今廣東惠陽),紹圣四年(1097年)再貶儋耳。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繼位,宋神宗皇后向氏以皇太后身份處理軍國大事,政局在短時間內發生了有利于元祐黨人的變化。原來被貶的元祐黨人,已死的追復原官,未死的都遷回內郡居住。六十五歲高齡的蘇軾于五月內遷廉州(州治在今廣西合浦),《儋耳》詩即作于此時。

【蘇軾《儋耳》閱讀答案及賞析】相關文章:

蘇軾《儋耳》原文及賞析08-01

《浣溪沙蘇軾》閱讀答案及賞析10-19

蘇軾《梅花》的閱讀答案及賞析07-28

《浣溪沙·蘇軾》閱讀答案及賞析04-15

蘇軾《海棠》閱讀答案及賞析10-03

蘇軾《蝶戀花》閱讀答案及賞析10-17

蘇軾的水調歌頭有閱讀答案及賞析10-25

蘇軾抄書閱讀答案及譯文賞析03-02

蘇軾《蓮》閱讀答案及賞析翻譯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