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吳融《金橋感事》閱讀練習及答案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我們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閱讀答案,閱讀答案可以給我們提供解題指導和解題思路。那么一般好的閱讀答案都具備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吳融《金橋感事》閱讀練習及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吳融《金橋感事》閱讀練習及答案 1
金橋感事
吳融
太行和雪疊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風。
飲馬①早聞臨渭北,射雕今欲過山東。
百年②徒有伊川嘆,五利③寧無魏絳功?
日暮長亭正愁絕,哀笳一曲成煙中。
【注釋】吳融,晚唐詩人。唐昭宗大順元年,沙陀藩鎮李克用進據河北道南部的邢、洛、磁三州。朝中大臣們多數反對發兵討李,而昭宗卻采納張浚的主張草率出兵,結果三戰三敗。①“飲馬”,是用《左傳》故事。公元前579年,晉楚戰爭中,楚軍驕橫狂妄,揚言“飲馬于河(黃河)而歸”。②《左傳》載,周朝大夫辛有見披發人(古代戎族,有披發的習俗)在野外祭祀而預言“不及百年,此其戎乎!”辛有死后,不過百年,戎人果然遷居于伊水之濱。③魏絳是春秋時晉悼公大夫。晉國所在地山西,漢、戎雜居,矛盾尖銳。魏絳主張“和戎”,并舉出其“五利”,被晉悼公采納。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描寫了雄偉壯美的太行山景色:皚皚白雪覆蓋著巍巍太行,重巒疊嶂,高聳在晴朗的天空,色彩鮮明,宛若浮雕。
B.頷聯、頸聯,一連串用了四個典故,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當時政治形勢的認識和感嘆。
C.頸聯筆鋒一轉,由抒感言懷轉為述古喻今。借用典故,貼切地表達了難以直言之隱旨。
D.尾聯用一“哀”字狀胡笳聲,不僅把客觀世界的聲音同詩人主觀世界的感情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暗示著這次戰爭的失敗。
16、這首詩是如何抒發情感的?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案:
15、C、“由抒感言懷轉為述古喻今”錯,頷聯是述古喻今,頸聯是抒感言懷,故應是“由述古喻今轉為抒感言懷”。
16、①首聯以景襯情,用景色之美、氣候之寒,襯托詩人心中的`悲涼。
②頷聯、頸聯借用典故,用伊川之嘆來表達自己對唐朝國家命運的擔憂,借對魏絳的“五利”之策的肯定,表達了自己寄希望于朝廷能采取“和戎”的方式解決民族矛盾,也婉轉地批判了唐王朝這次對李克用的用兵行為。
③尾聯融情于景、以景結情。在充滿凄涼的戰亂之景中表達了詩人對王朝發動討伐李克用這場戰爭的憂愁:戰爭勢必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給國家帶來創傷。
吳融《金橋感事》閱讀練習及答案 2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金橋感事
吳融
太行和雪疊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風。
飲馬早聞臨渭北①,射雕②今欲過山東。
百年徒有伊川嘆③,五利寧無魏絳④功?
日暮長亭正愁絕,哀笳一曲戍煙中。
【注】①渭北:李克用軍隊曾打進渭北長安。
②射雕:北齊斛律光曾射落大雕。
③伊川嘆:周朝辛有曾預言戎族“不及百年,此其戎乎!”。
④魏絳:建議晉悼公和撫諸戎,施行后出現了“修民事、田以時”的太平局面。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極寫太行景色之美,皚皚白雪覆蓋了巍巍太行,紅日高懸在晴朗的天空之上,色彩鮮明。
B.首聯“尚”字巧妙地渲染出氣候之寒,點明早春時令,莽莽郊原依然是北風呼嘯,寒意料峭。
C.頷聯用典,先是暗指李克用有入侵長安的軍事野心,后又贊美李克用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
D.頸聯筆鋒一轉,由述古喻今轉而抒感言懷,用辛有、魏絳的典故委婉地批判了唐王朝的'做法。
(2)本詩尾聯中的“哀笳”與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的“鷓鴣”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哀笳”與“鷓鴣”均為聽覺角度的意象,即哀傷的胡笳聲和象征憂愁的鷓鴣聲。②這兩種意象均渲染了作者悲傷哀愁的情緒。吳詩中,詩人通過胡笳聲表達了其對國勢的憂慮之情。辛詞中,詞人通過鷓鴣鳥的哀鳴,抒發了想收復失地卻又無可奈何的愁苦之情。
【吳融《金橋感事》閱讀練習及答案】相關文章:
吳融唐詩《金橋感事》全詩賞析02-22
吳融《楊花》閱讀答案09-06
吳融《閑望》的閱讀答案06-16
《金橋感事》閱讀答案及賞析09-05
《書吳、潘二子事》閱讀練習及答案09-21
《融》閱讀答案06-14
鄰居吳老先生的閱讀練習及答案08-05
《吳汝綸傳》閱讀練習及答案07-20
吳淵《沁園春梅》原文閱讀練習及答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