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閱讀答案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我們需要用到閱讀答案的時候非常的多,閱讀答案是對有關閱讀題所做的解答。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秋思》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秋思》閱讀答案1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秋思贈遠
王涯
厭攀楊柳臨清閣,閑采芙蕖傍碧潭。
走馬臺①邊人不見,拂云堆②畔戰初酣。
【注】①“走馬臺”系指漢時張敞“走馬章臺街”之事。②拂云堆,在朔方,指代征戰之地。
小題1:詩的一、二句中哪兩個字最為生動傳神,,為什么? (4分)
小題2:有人說詩的后兩句完滿地表達了“秋思贈遠”的題意,請加以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小題1:“厭”“閑”兩個字用得好。“厭”有“討厭”之意,一貫全句,“楊柳”觸起離思,自然厭之有理;“清閣”似送別時的長亭,臨清閣惹人傷情。(1分)寫出了詩人極力想逃避這離思之苦的愁苦之情。(1分)一個“閑”字,看似“清閑”,實則無聊,描摹出了詩人那種情不自禁的動作,(1分)這繁忙戰事中的無聊賴反襯出的正是詩人內心的離愁別緒(1分)。
小題2:(4分)詩歌后兩句不去描寫對千里之外的親人的思念,卻騰出筆墨去描寫邊關戰事,(1分)反映了詩人以國事為重的男兒情懷,(1分)表現的正是詩人極力要從思念中解脫出來,(1分)恰是更深一層地表現了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從而完滿地表達了“秋思贈遠”的題意。(1分)
小題1:
試題分析:對于詩歌主旨的把握,原詩中的“贈遠”中的“遠”應該指自己的妻子,但從原詩中無法看出指妻子,所以這里的“遠”只要理解成親人、朋友、戀人都可以,關鍵是學生需要知道“秋思”是在思誰,“贈遠”是要贈給誰,抒發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前兩句中的'“厭”和“閑”,既可以是寫詩人自己“厭”和“閑”,也可以是自己所思念的人“厭”和“閑”。
小題2:
試題分析:本小題在設計方面難度有點大,實際上是在考查學生本詩最后兩句是怎樣體現“秋思贈遠”的,由于第三句中的“走馬臺”注釋也不具體,這樣只能從最后一個句子來理解,增加了學生的理解難度,造成了答題的困難。答題時,要能夠表達出自己以國事為重的男兒情懷;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能夠表達出看上去不是在思念,而實際上是更深一層的思念。對“秋思贈遠”題意的理解,要結合詩句的具體分析。
《秋思》閱讀答案2
【甲】鄉愁(節選)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乙】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5.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甲】【乙】兩詩都把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物象。【甲】詩寄托在郵票、船票、 、 等對應物上,【乙】詩則寄托在枯藤、老樹等對應物上。【甲】【乙】兩首詩都抒發了思鄉之情,但【甲】詩已將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 。(3分)
16.詩人用淺淺的描述海峽,并不符合客觀事實。詩人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2分)
17.【乙】詩中首句昏鴉的意象選擇最有深意,最能表現遠方游子對家鄉的思念,這是為什么?(2分)
參考答案:
15.墳墓、海峽 家國之思 16.和詩人深切的故國家園之思相比,再深的海峽也變淺了。詩人這樣寫意在突出自己深深的思鄉之情。
17.昏鴉即黃昏時歸巢的烏鴉,烏鴉尚可歸巢,而人卻不能歸家,這個意象深刻地表達了遠方游子對家鄉的思念。
《秋思》閱讀答案3
閩中秋思
杜荀鶴[注]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
注 杜荀鶴:晚唐詩人。此詩是作者客居福建時所作,后人對其評價極高。
(1)后人評說本詩工于煉字,請以“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一聯為例,試作簡析。
答:
(2)“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是詩人表情達意的最高境界。本詩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點,試結合全詩,加以分析。
答:
答案:
(1)上兩聯中“勻”“弄”兩字,運用擬人的`手法,使“雨”與“風”情態畢現,極富情趣;“叢叢”與“葉葉”兩詞用疊字,增強了韻律感,朗朗上口,余味無窮。
(2)本詩以樂景寫哀情。前三句寫景,極盡明麗歡愉與氣象開闊之能事,全無北國秋天之蕭瑟。末一句兩個“堪”字,則構成心緒的對比。作者客居福建,他鄉雖美,但只堪圖畫,不能慰藉思鄉之苦,詩歌無一句明言思鄉,思鄉之情卻表現得淋漓盡致。
《秋思》閱讀答案4
14.閱讀下面兩首詩,按要求作答。(6分)
天凈沙秋
(元)白樸①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注】①白樸(1226-約1306)元代著名文學家、曲作家、雜劇家,終身未仕。
(1)白樸的《天凈沙秋》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這首曲子在寫景上有什么特點,請選擇一個角度加以分析。(4分)
(2)兩首《天凈沙》在情感表達上有何不同之處?(2分)
答案:
14.(1)這是一幅寂寥、蕭瑟(1分)而又明朗、清麗(1分)的秋日黃昏圖;
寫景特點:
①由遠及近,從遠處的`孤村、落日、殘霞寫到次近的寒鴉、老樹、飛鴻,再到周圍的青山綠水,近處的白草、黃葉、紅花;
②動靜結合,動景:飛鴻,其他為靜景;
③多種色彩的搭配:青綠黃白紅,使先前蕭瑟、寂寥的秋景轉而變為明朗、清麗;
(答出任意一點并解釋,2分)
(2)白詩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對閑適隱居生活的熱愛之情,馬詩表現羈旅行客的孤獨漂泊之苦及思鄉之情。(2分)
《秋思》閱讀答案5
閩中秋思 杜荀鶴①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
【注】①杜荀鶴,晚唐詩人。此詩是作者客居福建時所寫,后人評價極高,謂工于煉字。
1.“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是詩文表情達意的最高境界。本詩在抒寫內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點。試結合全詩內容,從詩歌抒情方法入手加以分析,寫一段賞析文字。
2.后人評說本詩工于煉字,請以“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一聯為例,試作簡析。(4分)
3.下面對詩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第一句中的“勻”字,極準確地勾畫出雨的細密,雨的輕柔。菊花經雨,滋潤而艷麗。
B.第二句中的'“弄”字,以擬人的手法將“風”人格化。風吹紅蕉,蕉葉聲聲有韻,別有一番情致。
C.詩的前兩句通過對植物的描寫,抓住了閩中秋天蕭瑟多雨的特點。
D.第三句詩人拓開一筆,將筆觸由近處延伸到遠處,高度地概括出閩中的地勢特點。
4.詩的最后一句是主旨所在,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之情。(1分)
參考答案:
1.示例一:本詩全篇的抒情手法是以樂景襯哀情。前三句寫景,極盡明麗歡愉與氣象開闊之能事,全然無北國秋日之蕭瑟。末句兩個“堪”字,即構成心緒的對比。他鄉雖美,但只堪圖畫,不能解思鄉之苦,作者鄉思愈濃。詩歌無一句明言鄉思,但曲致委婉之情,讓全詩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示例二:本詩以樂景寫哀情。前三句寫景,極盡明麗歡愉與氣象開闊之能事,全無北國秋天之蕭瑟。末一句兩個“堪”字,則構成心緒的對比。作者客居福建,他鄉雖美,但只堪圖畫,不能慰藉思鄉之苦,詩歌無一句明言思鄉,思鄉之情卻表現得淋漓盡致。(4分)
2.上聯當中“勻”“弄”兩字,運用擬人的手法,使“雨”與“風”情態畢現,極富情趣; “叢叢”與“葉葉”兩詞用疊字,增強了韻律感,朗朗上口,余味無窮。(4分)
3.C。
4.思鄉(或憂郁、憂傷)(1分)
《秋思》閱讀答案6
閩中秋思
杜荀鶴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
注:杜荀鶴:晚唐詩人。此詩是作者客居福建時所作,后人對其評價極高。
閱讀題
1.后人評說本詩工于煉字,請以“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一聯為例,試作簡析。
2.“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是詩人表情達意的最高境界,本詩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點,試結合全詩,加以分析。
參考答案
1.上聯當中“勻”“弄”兩字,運用擬人的手法,(1分)“勻”字,極準確地勾畫出雨的細密、輕柔,在那動人的叢叢紫菊前,雨是那樣的溫情而善解花意,將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潤得濃淡均勻,讓人賞心悅目;(1分)“弄”字形象的寫出清風拂動芭蕉葉所發出的清脆樂音。使“雨”與“風”情態畢現,極富情趣。(1分)“叢叢”與“葉葉”兩詞用疊字,了增強了韻律感,(1分)且從視覺與聽覺的角度寫出了秋景的美好。(1分)
2.本詩以樂景寫哀情(1分)。前三句寫景明麗歡愉、氣象開闊,卻與末句“不堪行走”形成強烈的對比。(2分)詩人客居福建,旅途艱辛,又時逢秋日,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全詩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內心深處客居異鄉,旅途勞頓的隱痛。(2分)
賞析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
詩的開篇,即寫閩中秋景。 詩人以極為細膩的筆觸,以雨中紫菊的艷麗色彩和風里紅蕉的清脆樂音,新鮮生動地寫出了南國特點。前句的一個“勻”字,極準確地勾畫出雨的細密,雨的輕柔。在那動人的叢叢紫菊前,雨是那樣的溫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將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濃淡均勻,讓人賞心悅目;而后句的“弄”字,則以擬人的手法將“風”人格化。閉著眼想想,風吹紅蕉,蕉葉聲聲有韻,這該是怎么的一種情致。這樣的一幅聲色俱備的圖畫,是很容易讓人陶醉的。
然而,詩人卻不肯讓你沉醉于其中。
接下來的三、四兩句,詩人有意地拓開一筆,將筆觸延伸到人們的目力的盡處:“北畔是山南畔海”,詩句看似極為平實,卻高度地概括出閩中的地勢:北邊是山,山道彎彎;南邊是海,海浪滔滔。風景美妙得可以入畫,可以為詩,可以作為旁觀者興奮地指手畫腳,可是,真的走馬行船卻實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結句的'“只堪圖畫不堪行”。這不僅是詩人由衷地慨嘆,也是全詩旨意之所在。
詩為詩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過這些“紫”、“紅”的耀眼色彩,透過那些音韻和諧的聲響,我們不難發現,詩人抒寫的,原來是濃濃的思鄉情懷,詩人筆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覺地印上了深深的鄉愁的印記。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為詩人一種情感的載體,成為詩人以景抒情的絕佳選擇。這就是所謂“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試想,詩人跋涉異鄉,旅途艱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懷鄉之感,則成為一種必然。可詩人在詩中,卻有意識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將極和諧的風景與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從而形成強烈的對比,借此,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緣于內心深處的隱痛。于是,一種叫作“鄉愁”的東西,也就隱逸于其中,彌漫于其中,讓我們久久地回味了。
《秋思》閱讀答案7
秋夜曲
張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云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秋思贈遠(其一)
王 涯
當年只自守空帷,夢里關山覺別離。
不見鄉書傳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1)“當年只自守空帷,夢里關山覺別離”包含兩重對比,請具體說明。(3分)
答:
(2)“漫漫輕云露月光”和“唯看新月吐蛾眉”都寫到月亮,各有什么作用?(3分)
答:
答案 (1)第一重對比是寫當年自己甘愿與妻子離別獨守空帷,現在感受到別離之苦;第二重對比是寫夢境里歷經千山萬水和妻子相會,醒來后兩人仍處別離之中。
(2)“漫漫”句渲染了朦朧幽靜的'氛圍,襯托出孤枕難眠的思婦形象。“唯看”句由新月聯想到遠方的妻子,寫出了思念和無可奈何的悵惘。
《秋思》閱讀答案8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秋思寄子由
黃庭堅
黃落山川知晚秋,小蟲催女獻功裘。
老松閱世臥云壑,挽著滄江無萬牛。
【注】此詩寫于元豐四年(1081年),詩人任吉州太和縣(令江西泰和)縣令,很不得意。這時蘇子由被貶為筠州(今江西高安)監鹽酒稅,兩人相距不遠。
8.全詩雖只短短四句,卻蘊涵著相當豐富的情感。請簡要分析。(5分)
9.詩的后兩句主要運用了什么表達技巧?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
8.這首詩抒發了作者落魄無依的郁悶感受(1分),仕途坎坷多難、功名未遂的感慨(2分),強烈地表達了與惡濁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的孤傲之情(1分),也有慰勉蘇子由(蘇轍)之意(1分)。(本小題5分。意思對即可給分。)
9.這兩句運用了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2分),把自己比做高臥云壑的老松,還語帶夸張地說只有滄江挽纖的萬牛才能把老松拖走(2分),生動形象、瘦硬蘊藉的`語言有力地表達了詩人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2分)。(本小題6分。修辭手法答出比喻即可得2分。其他經得起推敲、合乎情理的賞析亦給相應分。)
《秋思》閱讀答案9
秋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①這首詩的體裁是 ,唐代另一種著名的詩歌體裁是 。(2分)
②三、四兩句分別運用了什么描寫手法?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5分)
20.(1)秋風無形,何以用“見”?談談你的理解。(3分)
答:
(2)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本詩有一處成功的細節描寫,正體現了王安石的評價。請你找出來,并作簡要的分析。(4分)
答:
10、(1)絕句 律詩
(2)三、四句用了細節描寫的手法,擔心自己要說的話沒能在信中一一表達,在行人快要出發的時候又把信件打開,通過這個細節,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無盡思念。(意思對即可)
詩歌鑒賞
20(l)秋風本無形,但它可使本葉黃落,百花凋零,給自然界帶來秋光秋色,因而雖無形可見,卻又處處可見。用“見”就將秋風與秋風所帶來的肅殺的秋景聯系起來,給讀者以暗示和聯想。(3分) (2)“行人臨發又開封”,既照應了“意萬重”,又緊承“復恐”,刻畫出心有千言萬語惟恐言之不盡的復雜微妙的'心理,讓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寫中深味到作者濃濃的鄉思。(4分)
張籍《秋思》閱讀練習及答案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8.《磧砂唐詩》云:“一倍筆墨便寫出十倍精彩。”秋風無形,何以“見”得?請談談你的理解。(5分)
9.王安石評張籍的詩云:“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請鑒賞詩的三四句。(6分)
答案:
8. 第一句說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平平敘事,不事渲染,卻有含蘊。(1分)秋風無形,可聞、可觸、可感,而仿佛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一樣,秋風可使木葉黃落,百卉凋零,它無形可見,卻處處可見。(2分)作客他鄉的游子,見凄涼搖落之景,生羈旅、凄寂、思鄉之情。這平淡而富于含蘊的“見”字,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想,是很豐富的。(2分)
9. 三、四兩句突出心理和細節描寫——“復恐”,“又開封”。 “行人臨發又開封”既照應了“意萬重”,又緊承“復恐”和“匆匆”。“復恐”二字 ,細致入微地刻畫出似有千言萬語唯恐言之不盡的復雜微妙的心理;“ 臨發又開封”的細節,讓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寫中深味到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與其說是為了添寫幾句匆匆未說盡的內容,不如說是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作品寓情于事,極本色、極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樣自然而又高于生活,這正印證了王安石精到的評論。(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分析各3分)
《秋思》閱讀答案10
閩中秋思
(唐)杜荀鶴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
【注】①杜荀鶴,晚唐詩人。此詩是作者客居福建時所寫,后人評價極高,謂工于煉字。
不堪一字,盡得風流是詩文表情達意的最高境界。本詩在抒寫內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點。試結合全詩內容,從詩歌抒情方法入手加以分析,寫一段賞析文字。
答案:本詩全篇的抒情手法是以樂景襯哀情。前三句寫景,極盡明麗歡愉與氣象開闊之能事,全然無北國秋日之蕭瑟。末句兩個堪字,即構成心緒的對比。他鄉雖美,但只堪圖畫,不能解思鄉之苦,作者鄉思愈濃。詩歌無一句明言鄉思,但曲致委婉之情,讓全詩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1)后人評說本詩工于煉字,請以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一聯為例,試作簡析。(4分)
(2)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是詩人表情達意的最高境界。本詩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點,試結合全詩,加以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上聯當中勻弄兩字,運用擬人的手法,使雨與風情態畢現,極富情趣; 叢叢與葉葉兩詞用疊字,增強了韻律感,朗朗上口,余味無窮。(4分)
(2)本詩以樂景寫哀情。前三句寫景,極盡明麗歡愉與氣象開闊之能事,全無北國秋天之蕭瑟。末一句兩個堪字,則構成心緒的對比。作者客居福建,他鄉雖美,但只堪圖畫,不能慰藉思鄉之苦,詩歌無一句明言思鄉,思鄉之情卻表現得淋漓盡致。(4分)
閱讀練習二:
(1)下面對詩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第一句中的勻字,極準確地勾畫出雨的細密,雨的輕柔。菊花經雨,滋潤而艷麗。
B.第二句中的弄字,以擬人的手法將風人格化。風吹紅蕉,蕉葉聲聲有韻,別有一番情致。
C.詩的前兩句通過對植物的描寫,抓住了閩中秋天蕭瑟多雨的特點。
D.第三句詩人拓開一筆,將筆觸由近處延伸到遠處,高度地概括出閩中的地勢特點。
(2)詩的最后一句是主旨所在,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之情。(1分)
【答案】(1)C(2分) (2)思鄉(或憂郁、憂傷) (1分)
賞析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詩的開篇,即寫閩中秋景。詩人以極為細膩的筆觸,以雨中紫菊的艷麗色彩和風里紅蕉的清脆樂音,新鮮生動地寫出了南國特點。前句的一個勻字,極準確地勾畫出雨的細密,雨的輕柔。在那動人的.叢叢紫菊前,雨是那樣的溫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將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濃淡均勻,讓人賞心悅目;而后句的弄字,則以擬人的手法將風人格化。閉著眼想想,風吹紅蕉,蕉葉聲聲有韻,這該是怎么的一種情致。這樣的一幅聲色俱備的圖畫,是很容易讓人陶醉的。
接下來的三、四兩句,詩人有意地拓開一筆,將筆觸延伸到人們的目力的盡處:北畔是山南畔海,詩句看似極為平實,卻高度地概括出閩中的地勢:北邊是山,山道彎彎;南邊是海,海浪滔滔。風景美妙得可以入畫,可以為詩,可以作為旁觀者興奮地指手畫腳,可是,真的走馬行船卻實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結句的只堪圖畫不堪行。這不僅是詩人由衷地慨嘆,也是全詩旨意之所在。
詩為詩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過這些紫、紅的耀眼色彩,透過那些音韻和諧的聲響,不難發現,詩人抒寫的,原來是濃濃的思鄉情懷,詩人筆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覺地印上了深深的鄉愁的印記。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為詩人一種情感的載體,成為詩人以景抒情的絕佳選擇。這就是所謂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詩人跋涉異鄉,旅途艱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懷鄉之感,則成為一種必然。可詩人在詩中,卻有意識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將極和諧的風景與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從而形成強烈的對比,借此,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緣于內心深處的隱痛。于是,一種叫作鄉愁的東西,也就隱逸于其中,彌漫于其中。
《秋思》閱讀答案11
漁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①.這首詞的上片描寫 ,以一個 字統領全部景物特點。(2分)
②.結句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運用了互文手法,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①.邊塞秋景 異(每空1分,滿分2分)
②.表達了詞人思念家鄉、功業難成的哀傷,也含蓄地表達了他對于朝廷腐朽、軟弱,不修武備、不重邊功的憤懣不平。(思念家鄉、功業難成、憤懣不平各1分,滿分3分)
①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對家鄉的懷念和忠貞的愛國情誼
②發揮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將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的'畫面描繪出來。(2分)
示例:站在山頭,放眼望去,戈壁延綿千里,大漠中蒸起騰騰水汽,似煙若霧,飄散開去.已是夕陽時刻,荒蕪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鑲嵌其中,禁閉的城們隱隱中透出將士們內心的無奈.
《秋思》閱讀答案12
天凈沙秋思 (元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曲中斷腸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不正確的一個選項是( )
A.馬致遠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散曲家,代表作有《漢宮秋》等。
B.曲中作者形容烏鴉昏昏沉沉地歸巢,以此來含蓄地表達斷腸人的內心。
C.天凈沙是這首曲的曲牌名,秋思是這首曲的題目。
D.曲中前二句營造出了一種凄苦的意境,夕陽西下更增添了蕭瑟感。
3《天凈沙秋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該曲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結合詩句進行賞析。
5.該詩組成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6.簡要分析夕陽西下一句的表達作用。(3分)
1.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這里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2.B (黃昏時的烏鴉)
3.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4.示例一:寓情于景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夕陽西下等景物,將斷腸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達了詩人飄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示例二:運用了靜物與動景相互映襯的.寫法,如:動態的流水、與處于靜態的小橋人家相映,這種安適、幽靜的環境使淪落人更添愁苦。
5.蒼涼的深秋晚景圖。運用大量的名詞,用這些特定的意象抒發作者的情感。
6.示例:點明了游子思鄉的特定時間;渲染了悲涼氛圍;同時使全曲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兩點給3分,言之成理即可)
《秋思》閱讀答案13
閱讀下面兩首元曲,完成14-15題。(共4分)
天凈沙·秋思 天凈沙·春
(元)馬致遠 (元)白樸
枯藤老樹昏鴉, 春山暖日和風,
小橋流水人家, 闌干樓閣簾櫳①,
古道西風瘦馬。 楊柳秋千院中。
夕陽西下, 啼鶯舞燕,
斷腸人在天涯。 小橋流水飛紅②。
注:①[簾櫳(lóng)]帶簾子的窗戶。②[飛紅]花瓣飛舞,指落花。
14.關于以上兩首元曲,說法有誤的一項是(2分)
A.曲牌是曲子的調名,又叫曲調。“天凈沙”就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則分別是兩首小令的題目。
B.《天凈沙·秋思》中出現了多個景物,其中“夕陽”為全詩籠罩上一層溫暖的色彩,讓游子凄涼的心得到安慰。
C.《天凈沙·秋思》中的景象相互映襯:動態的“流水”與靜態的“小橋”相映,動態的“西風”與靜態的“古道”相映。
D.《天凈沙·春》的首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陽光明媚的春色圖:“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風”和煦溫情。
15.兩首元曲中都有“小橋流水”,請你結合作品,說說“小橋流水”的圖景分別蘊含了詩人怎樣不同的'情感。(2分)
答案:(共4分)
14.答案:B(2分)
15.答案示例: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借“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畫面,襯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內心的孤獨凄涼(或:表達了游子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白樸在《天凈沙·春》中,則通過“小橋流水飛紅”之景,抒發了對春天的喜愛之情。(2分。每首元曲的情感各1分)
《秋思》閱讀答案14
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2.下列對兩首古代詩歌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漁家傲·秋思》圍繞“異”字寫出了塞外的蕭瑟荒涼,體現了將土們生活的艱苦。
B.“小橋流水人家”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使淪落異鄉的游子更添悲然。
C.《天凈沙·秋思》意在描繪一幅深秋晚景圖,人在其中起陪襯作用。
D.兩首詩歌,一首是宋詞,一首是元曲,都抒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23.這兩首古代詩歌皆以“秋思”為題,請指出它們所表達的“秋思”有何不同。(4分)
答
22.CC項“人在其中起陪襯作用”不恰當。《天凈沙秋思》描繪了一幅深秋晚景圖,意在襯托游子的漂泊之苦,景物是陪襯。
23.《漁家傲·秋思》表達的'“秋思”是身處邊寒的征人之情:既有建功立業的情懷,又有功業難成、有家難歸的愁緒。《天凈沙·秋思》表達的“秋思”是天涯論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羈旅之愁)。
解析《漁家傲秋思》中“燕然未勒歸無計”大意為“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歸期無法預汁”,而“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大意是“征人不能入眠,將軍戰士頭發花白,流下眼淚”。這些語句展現的是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天凈沙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主旨句,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秋思》閱讀答案15
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斷腸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鑒賞】
一、主題:通過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賞析:它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感情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前三行全是寫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深秋晚景圖。“枯藤老樹昏鴉。”這“枯”“老”“昏”三個詞,描繪出當時詩人所處的悲涼氛圍。“小橋流水人家”,描繪了一幅安寧、和諧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游子相映,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古道西風瘦馬”正是詩人當時自己的真實寫照,他長期奔波與勞累已不言而喻了。這與歸巢的昏鴉與團聚的人家真可謂構成了鮮明的對照。作者寄情于物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
三、作者馬致遠(生卒年不詳),號東籬,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他的散曲被推崇為“元代第一大家”。
●全文
▲一切景語皆情語。全詩通過豐富的意象,渲染了凄清衰頹的氣氛,抒發了詩人極其悲戚的情緒。凄
▲小令中“枯藤”、“昏鴉”、“西風”、“瘦馬”、“夕陽”等詞語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景象?深秋晚景圖
▲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答:悲涼的
▲這首小令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游子(天涯淪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鄉的情感。
▲全曲中,暗含題中“秋”字的三個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樹西風;與“夕陽”相呼應的是:“昏鴉,與“天涯”相呼應的是:“_古道”,最能觸發旅人(游子)思鄉之情的景物是:“人家”。體現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斷腸人在天涯
▲《天凈沙》通過對一組客觀事物的描寫,表現出在旅途中寂寞悲涼的心情。
▲ “枯藤老樹昏鴉”與“小橋流水人家”是兩種鮮明不同的畫面,你能理解這種不協調的用意嗎?答案:將哀景與樂景放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比,反襯“天涯”人的思鄉愁緒。
▲這首小令運用了什么寫法?創造出怎樣的意境?襯托了天涯游子怎樣的心情?
這首小令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渲染出蕭瑟悲涼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涼的心境。
●小橋流水人家。
▲ “小橋流水人家”一句描寫出溫馨恬靜的景象,聯系全詩,談談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答:以樂景寫哀情,通過對比,襯托出游子的孤獨凄涼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小令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崔顥的《黃鶴樓》:以寫景出名的詩句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表現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詩句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與此詩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凈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2、“小橋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小令中,起到怎樣的作用?(3分)
23、小令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參考答案】:
22、以樂景寫哀情,反襯離人思鄉的愁緒。
23、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鄉的情感。
23、詩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發了怎樣的感情?(2分)
24、“小橋流水人家”一句描寫出溫馨恬靜的景象,聯系全詩,談談作者為什么這樣寫。(2分)
【參考答案】:
23、斷腸人在天涯;抒寫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24、以樂景寫哀情,通過對比,襯托出游子的孤獨凄涼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山草香為大家分享的5篇《秋思》閱讀答案就到這里了,希望在秋思閱讀答案的寫作方面給予您相應的幫助。
【《秋思》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秋思的閱讀答案07-12
《秋思》閱讀答案04-20
《秋思》閱讀答案02-15
秋思閱讀答案10-19
《秋思》閱讀答案08-23
秋思的閱讀和答案03-29
《天凈沙秋思》閱讀答案07-11
《天凈沙 秋思》閱讀答案01-30
白居易《秋思》閱讀答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