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新五代史·馮道傳·序》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

時間:2022-11-24 10:41:34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新五代史·馮道傳·序》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閱讀答案,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大家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規范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新五代史·馮道傳·序》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五代史·馮道傳·序》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

  傳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儀,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讀馮道《長樂老敘》,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

  予于五代得全節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而怪士之被儒服者以學古自名,,而享人之祿、任人之國者多矣,然使忠義之節,獨出于武夫戰卒,豈于儒者果無其人哉?豈非高節之士惡時之亂,薄其世而不肯出歟?抑君天下者不足顧,而莫能致之歟?孔予以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o"豈虛言也哉!

  予嘗得五代時小說一篇,載王凝妻李氏事,以一婦人猶能如此,則知世固嘗有甚人而不得見也。凝家青、齊之間,為虢州司戶參軍,以疾卒于官。凝家素貧,一子尚幼,李氏攜其子,負其遺骸以歸。東過開封,止旅舍,旅舍主人見其婦人獨攜一子而疑之,不許其宿。李氏顧天已暮,不肯去,主人牽其臂而出之。李氏仰天長慟日:“我為婦人,不能守節,而此手為人執邪?不可以一手并污吾身!”即引斧自斷其臂。路人見者環聚而嗟之,或為彈指,,或為之泣下。開封尹聞之,白其事于朝,官為賜藥封瘡,厚恤李氏,而笞其主人者。嗚呼,士不自愛其身而忍恥以偷生者,聞李氏之風宜少知愧哉!

  (選自《新五代史·馮道傳·序》)

  8.下列對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維:法度

  B.薄其世而不肯出歟薄:迫近

  C.凝家青、齊之間家:安家

  D.聞李氏之風宜少知愧哉宜:應當

  9.下列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怪士之被儒服者以學古自名B.豈于儒者果無其人哉

  夫晉,何厭之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C.以疾卒于官D.路人見者環聚而嗟之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10.把上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抑君天下者不足顧,而莫能致之歟?(4分)

  (2)以一婦人猶能如此,則知世固嘗有其人而不得見也。(4分)

  11.請概括作者在文中引用五代小說的目的。(3分)

  參考答案

  8.B(薄:鄙薄)

  9.B(介詞,在。 A.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C.連詞,因為介詞,用;D.連詞,表修飾連詞,表轉折)

  10.(8分)

  (1)或者是統治天下的君主不值得顧念,因而沒有人能夠招引他們出來嗎?

  (4分。畫線處各1分,大意1分)

  (2)憑一個婦人尚且能這樣,就可推知世上本來曾有這樣的人而沒有被發現。

  (4分。畫線處各1分,大意1分)

  11.(3分)

  在對比中諷刺馮道以及當時社會上寡廉鮮恥的讀書人。(3分。畫線處各1分)

  參考譯文

  傳曰:禮義廉恥,是國家的四個重要法度;這四個法度沒有確立,國家就會滅亡。管仲善于立論真是好啊!禮、儀(義)是統治人民的根本法則,廉、恥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節操。大凡無廉潔之德,人們就沒什么不索取的;無羞恥之心,就沒什么不敢做的。人如果到了這種地步,那么災禍、逆亂、失敗、滅亡,也就都隨之而來了,何況身為大臣卻無所不取、無所不為,那天下哪有不亂、國家哪有不亡的呢?我讀馮道的《長樂老敘》,見他自述不講禮義廉恥反以為榮,真可說是毫無廉恥的人了,那么天下國家的命運也就由此可知了。

  我在五代史中發現了三位保全節操的士人,十五位為國事而死的臣子,卻深感奇怪:那些身穿儒服的士人,以學古自稱,而且有很多人享受俸祿,在國家任職,但忠義的節操,只是出自于武夫士兵,難道在儒士中果真就沒有這樣的人嗎?莫非是節操高尚的士人憎惡時勢的濁亂,鄙薄這樣的世道而不肯出來?或者是統治天下的君主不值得顧念,因而沒有人能夠招引他們出來嗎?孔子認為:“十戶人家的城邑,也必定有忠信之人存在。”難道是沒有根據的空話嗎!

  我曾經讀到五代時的一篇小說,記載王凝的妻子李氏的事情。憑一個婦人尚且能這樣,就可推知世上本來曾有這樣的人而沒能被發現。王凝住在青州、齊州之間,擔任虢州司戶參軍,因為疾病在任上去世。王凝家中素來貧寒,一個兒子還年幼,李氏帶著孩子,背著王凝的遺骸回老家。向東經過開封時,在旅舍停下,店主見這個婦人獨自帶著一個孩子因而懷疑她,不準她留宿。李氏眼看天色已晚,不愿離去,店主就拉著她的胳膊讓她出去。李氏仰天痛哭說:“我是個婦人,難道不能守節,而讓這只手臂被人拉扯嗎?不能因這只手臂而一并沾污了我的身子!”就拿來斧頭砍斷了那條胳膊。看到此事的過路人都圍聚在一起為她感嘆,有的情緒激動,有的悲泣落淚。開封尹獲知這事后,向朝廷報告,官府為她賜藥治傷,優厚地周濟李氏,而鞭打了那個旅舍主人。唉,不珍愛自身的名節而忍辱偷生的.士人,聽說李氏的風范后應當稍微知道羞愧了吧!

  知識拓展:

  一、人物主要成就

  馮道曾主持國子監對《九經》進行刻板印刷,是中國歷史上首度大規模以官方財力印刷套書。

  后唐長興三年(932年),馮道奏請唐明宗,以唐代開成石經為底本,雕印儒家《九經》,得到明宗批準,于當年開始印行。后周廣順三年(953年),《九經》全部刻印完成,前后共歷時二十二年。

  二、軼事典故

  1.貌類司空

  馮道在太原時與周元豹不睦。周元豹善于品鑒,曾對張承業道:“馮生沒什么前途,您不可對他過于信任。”河東記室盧質聽聞,對張承業道:“我曾經見過杜黃裳(唐朝元和名相)司空的畫像,馮道的相貌與杜司空非常相似,將來必能充當大任,周元豹的話不值得相信。”

  2.諫君和臣

  梁晉隔河對峙,郭崇韜因軍中伴食人員過多,要求裁減閑散者。唐莊宗大怒道:“我連為效命者設食的自由都沒有嗎?那還是讓三軍另擇主帥,我返回太原好了。”他當即命馮道起草文書,宣示三軍。馮道猶豫良久,不肯下筆,莊宗在旁催促。馮道徐徐進言道:“如今大王屢建大功,正待平定南寇。郭崇韜所言并不過分,頂多不聽便是,何必大動肝火?如讓敵軍知道,認為我們君臣不和,對我們大為不利。”莊宗醒悟。不久,郭崇韜向莊宗道歉,經過馮道的調和,此事順利解決,而人們也開始敬重馮道的膽量。

  3.貴而不驕

  梁晉爭霸時,馮道也隨軍出征,住在茅草屋中,連床席都沒有,就睡在一捆喂馬用的干草上。他用自己的俸祿備辦飲食,與仆役們同鍋吃飯。有的將領將掠得的美女送給他,他退卻不掉,便將美女安排在別室之中,然后再尋訪她們的主人,將其送還。

  馮道在景城守父孝時,正逢災荒。他將家財賑救鄉里,親自耕田砍柴。同鄉中如有土地荒蕪或無力耕作者,馮道都會在夜里偷偷去為其耕種。主人得知后登門致謝,他卻感到沒有什么值得別人感謝的地方。

  4.諷喻明宗

  后唐明宗年間,連年豐收,朝廷無事。馮道趁機進言道:“臣以前在太原時,曾奉命前往中山,路過地勢險要的井陘關,臣擔心馬匹失足,都會謹慎的抓住韁繩。但是等到平坦大路,不再小心抓牢控制,卻被馬匹顛倒在地。臣所說雖是小事,但也能說明大道理。陛下不要因為清閑豐收,便放縱享樂,應該兢兢業業,更加小心謹慎。”唐明宗深以為然。

  后來,唐明宗又問馮道:“如今天下豐收,百姓是否富足?”馮道答道:“谷貴餓農,谷賤傷農,這是常理。臣記得近代有個叫聶夷中的舉子有《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唐明宗便命侍臣將此詩錄下,經常誦讀。

  唐明宗得到一個玉杯,上寫“傳國寶萬歲杯”,并給馮道觀看。馮道道:“這是前朝的有形之寶,王者有無形之寶。仁義便是帝王之寶,因此有‘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的說法。”明宗出身武夫,沒聽懂他的意思。馮道走后,明宗又問侍臣,這才知道馮道是說守住皇位要靠仁義。

  5.事當務實

  潞王造反時,唐閔帝棄京城而逃。馮道正要入朝,聞聽閔帝出逃,便欲返回家中。李愚道:“天子出走,我們并未參與謀劃。如今太后還在宮中,我們應到中書省,讓小黃門去探取太后意見,然后再回自己宅第,這是人臣大義!”馮道道:“主上失守社稷,國家已無君主。我們作為人臣,只能侍奉君主,沒有君主便入宮城,恐怕不合適。再說,潞王已經到處張貼榜文,大事如何,尚不可知,我等不如回去聽候命令。”說完便回府而去。

  馮道剛行至天宮寺,安從進派人告知:“潞王已急速而來,馬上就要到了,相公應率百官到谷水迎接。”馮道便在天宮寺停下,就地召集百官。中書舍人盧導到后,馮道讓他起草勸進文書。盧導道:“潞王入朝,百官列班迎接便可。就算有廢立之舉,也應聽太后教令,怎可由我等倉促勸進。”馮道只說了四個字:“事當務實。”意思是說,辦事應從現實出發。盧導反駁道:“自古哪有天子在外,大臣便對他人勸進的道理!如果潞王不想做天子,以君臣大義責備我們,我等何言以對?”馮道未及回答,而安從進又派人前來催促,他便連忙出城迎接。但潞王尚未到,馮道便與宰相劉昫、李愚在上陽門外歇息。這時,盧導從他們面前經過。馮道再次提及勸進之事,盧導對答如初。李愚嘆道:“盧舍人說的很對,我們這些人的罪過,擢發難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