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

時間:2022-12-09 14:40:46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我們寫閱讀題就會用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所涉及的內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或幾個知識點,或某一知識點中的一部分內容,在我們的學習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一份好的閱讀答案都具備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呂氏春秋》閱讀答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1

  呂氏春秋異寶

  古之人非無寶也,其所寶者異也。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長有者,其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五員亡,荊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鄭曰:“蓋是國也,地險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與舉。”去鄭而之許,見許公而問所之。許公不應,東南向而唾。五員再拜受賜,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吳。過于荊,至江上,欲涉,見一丈人,刺小船,方將漁,從而請焉。丈人度之,絕江。問其名族,則不肯告,解其劍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劍也,愿獻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荊國之法,得五員者,爵執圭,祿萬檐,金千鎰。昔者子胥過,吾猶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五員過于吳,使人求之江上,則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為矣,而無所以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與摶黍以示兒子,兒子必取摶黍矣;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其知彌粗,其所取彌粗。

  選自《呂氏春秋·異寶》

  (注)①機:吉兇之兆。

  ②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殺害。后奔吳,佐吳王閡間伐楚。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為我死,王則封汝 則:如果

  B.地險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 知:巧詐

  c見一丈人,刺小船 刺:用篙撐

  D.今以百金與摶黍以示兒子 摶:捏成團

  9.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部表現‘以不受為寶”的一組是

  ①古之人非無寶也,其所寶者異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共子,而子辭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

  ④將奚不有為也?而無以為

  ⑤獻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

  A.①④⑤ B.②④⑥

  C. ②③⑤ D.①③⑥

  10.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A.孫叔敖臨終時告誡兒子“無受利地”。其子遵從父親之意,請求王封給“名甚惡”的不利之地“寢之丘”,最終得以長久地擁有這片封地。

  B.伍子胥從楚國逃亡到吳國的途中,一打漁老人不受高官厚祿的誘惑,幫助他渡過了長江。伍子肯將千金之劍獻給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國農夫獻上的寶玉;賢者不取和氏之壁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歷史事實、生活實例等為論據,夾敘夾議,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所寶者異”的道理。

  參考答案:

  8.A 9.C 10.D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2

  魏文侯燕①飲,皆令諸大夫論己。或言君仁,或言君義,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說,知于顏色。任座趨而出。次及②翟黃,翟黃曰:“君賢君也。臣聞其主賢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賢也。”文侯喜曰:“可反歟?”翟黃對曰:“奚為不可?臣聞忠臣畢③其忠,而不敢遠其死。座殆尚在于門。”翟黃往視之,任座在于門,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階而迎之,終座以為上客。

  (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燕:通“宴”,宴請。②次及:依次輪到。③畢:竭盡。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4分)

  (1)皆令諸大夫論己( ) (2)文侯不說( )

  小題2:下列對文中畫線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個君王。

  B.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卻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個君王。

  C.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卻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個賢明的君王。

  D.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個賢明的君王。

  小題3:本文中任座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為 和 兩個字。(請用原文回答)(2分)

  小題4:請具體分析一下“或言君仁,或言君義,或言君之智也”這句話對于塑造任座或翟黃形象的作用。(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1)評定(2分) (2)同“悅”,喜歡,高興(2分)

  小題1:C(3分)

  小題1:忠;直(2分)

  小題1:(說明:這句話主要寫群臣諂媚之態,用以反襯任座和翟黃兩人。)

  ①要點:這句話通過寫群臣的阿諛奉承來反襯出任座的耿直。

  ②要點:這句話通過寫群臣的只知阿諛奉承反襯出翟黃巧借贊美魏侯之名救下任座的機智。(3分,寫到反襯或對比1分,概括出任座或翟黃的形象1分,概括出群臣形象1分)

  小題1: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更要培養課內向課外遷移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能準確地理解課外文言文的重點字詞。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如:“不以、是以、肖”等詞語的理解和翻譯。

  小題1:學生提高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學會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內容。

  小題1:能圍繞著“反襯”這種手法來理解,能具體概括概括出群臣形象和任座或翟黃的形象,表述正確即可。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3

  察傳

  《呂氏春秋》

  夫傳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楚莊王聞孫叔敖于沈尹筮(shì),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于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于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轉教于天下,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似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聞而審,則為福矣 審:考察 B.樂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C.夔于是正六律 正:定 D.是非之經,不可不分 經:原則,道理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①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 ②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B.①昔者舜欲以樂轉教于天下 ②將以釁鐘

  C.①子夏之晉過衛 ②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

  D.①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②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3.下列各句中,與“吳王聞越王勾踐于太宰嚭”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暴見于王 B.王語暴以好樂

  C.嬴乃夷門抱關者也 D.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

  4.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2)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

  (3)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5.本文泛舉史實為證,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請用自己的話歸納。

  【參考答案】

  1.B(信:真實)

  2.A(A①介詞,“從”,②介詞,“對,對于”;B兩個“以”均為介詞,“用”;C兩個“之”均為動詞,往,到……去;D兩個“則”均為連詞,就)

  3.B(B句與例句均為介詞結構后置句,B句譯為“齊宣王把愛好音樂的事告訴我”;A為被動句,譯為“我(莊暴)被齊宣王召見”;C為判斷句,譯為“(我)侯贏不過是東門的看門人”;D為賓語前置句,“何功之有”即“有何功”,譯為“有什么用處呢”)

  4.翻譯句子:

  (1)這是愚蠢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

  (2)就讓重黎把夔從民間選拔出來進薦給他。

  (3)應根據自然和人事的情理來考察聽到的傳聞,就能得到真實的情況了。

  5.本文舉例具體,論證充分,闡明了對于道聽途說的傳言,要根據情理來考察,然后決定信與不信的道理。

  附參考譯文

  聽到傳聞不可不審察清楚。多次輾轉相傳,白的就變成了黑的,黑的就變成了白的。所以說狗像玃,玃像獼猴,彌猴像人,但人與狗相比較就相差甚遠。這是愚蠢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聽到傳聞如果加以審察,就會帶來好處;聽到后如果不進行審察,不如沒有聽到。齊桓公從鮑叔牙那里聽到管仲的情況,楚莊王從沈尹筮那里得知孫叔敖的情況,然后加以審察,所以國家大治、稱霸諸侯;吳王夫差從太宰嚭那里聽到關于越王勾踐的情況,智伯從張武那里聽到關于趙襄子的情況,聽到后不加審察,所以國家滅亡、自身被殺。凡是聽到傳聞一定要深入考察,對關于人的議論一定要用道理加以驗證。

  魯哀公向孔子問道:“聽說樂正夔只有一只腳,真的嗎?”孔子說:“從前,舜想用音樂把教化傳布到天下,就讓重黎把夔從民間選拔出來進薦給他。舜讓夔當樂正。夔于是正定六律,和諧五聲,以協合八方民樂,因而天下盡都歸服。重黎還想多些像夔這樣的人,舜說:“音樂是天地的精華,政治得失的關鍵,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樂和諧。和諧是音樂的根本,夔能使音樂和諧,來安定天下。像夔這樣的人,有一個就足夠了。所以說‘夔一足’,并不是說夔只有一只腳啊?”

  宋國的丁氏,家里沒有井,要外出打水,所以經常有一個人住在外邊。等到他家挖了井,就告訴別人說:“我挖井得到一個人。”有人聽到后,就傳言說:“丁氏挖井時挖得一個人。”國人們談論這件事,被宋國國君聽到了。宋君就讓人向丁氏了解這件事。丁氏回答說:“我是說得到一個人使喚,并不是從井里挖到一個人。”根據傳聞尋求賢能的人,如果像這樣不加審察便信以為真,還不如沒有聽到傳聞。

  子夏到晉國去,途經衛國,聽到有人在讀史書,說:“晉國軍隊三豕渡過黃河。”子夏說:“不對,應該是‘己亥’啊。‘己’和‘三’形體相近,‘豕’和‘亥’寫法類似。”到了晉國一問,果然說是“晉國軍隊己亥這天渡過黃河”。

  許多言辭好像是錯誤其實是正確的,有許多好像是正確的其實是錯誤的。正確和錯誤的道理,不可不弄明白,這是連圣人都要慎重對待的。既是如此該怎么慎重對待呢?應根據自然和人事的情理來考察聽到的傳聞,就能得到真實的情況了。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4

  文言文,完成4~7題。

  嘗試觀上古記,三王①之佐,其名無不榮者,其實②無不安者,功大也。《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實也,與三王之佐同,而其名無不辱者,其實無不危者,無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貴于國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貴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國之不大也。此所以欲榮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亂在于有司,今處官則荒亂,臨財則貪得,列近則持諛,將眾則疲怯,以此厚望于主,豈不難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會計則可恥,臨財物資贐則為己。若此而富者,非盜則無所取。故榮富非自至也,緣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誣也;無功伐而求榮富,詐也。詐誣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議多曰:“上用我,則國必無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于國,惡得無患乎?而莫若修身自賢。己,可制也;釋其所制而奪乎其所不制,悖。則未用其治國治官,宜也。若夫內事親,外交友,雖可達也,然事親未孝,交友未篤,是所未達,惡能善之矣?故論人無以其所未達,而用其所已達。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主雖過與,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取材自《呂氏春秋·務本》,有改動)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實:實利,包括地位、俸祿等。③反情:內省,省察自己。

  4.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臨財物資贐則為己 贐:財物

  B.故榮富非自至也,緣功伐也 伐:征伐

  C.交友未篤 篤:深厚

  D.惡能善之矣 善:認為……好

  5.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①其欲名實也,與三王之佐同 ②主雖過與,臣不徒取

  B.①而其名無不辱者 ②此所以欲榮而愈辱

  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 ②詐誣之道,君子不由

  D.①以此厚望于主 ②己有患,用己于國,惡得無患乎

  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首段引《詩經》的話來說明“為公”與“顧私”的聯系。

  B.作者認為百官應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獲得顯貴之位。

  C.能侍奉父母、結交朋友的人,作者認為用其治國必無患。

  D.最后一段總結全文,指出了事君者應該有的姿態和品行。

  7.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民之治亂在于有司,今處官則荒亂,臨財則貪得,列近則持諛,將眾則疲怯,以此厚望于主,豈不難哉!(6分)

  (2)主雖過與,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4分)

  試題答案:

  4.B[伐:功勞]

  5.B[B項中兩個“而”均為連詞,表轉折,“卻”。A項中“與”①為介詞,“跟”;“與”②為動詞,給予。C項中“之”①為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之”②為助詞,“的”。D項中“于”①為介詞,“向,從”;“于”②為介詞,“在”。]

  6.C[文章第三段“內事親,外交友,雖可達也,然……”是說能侍奉父母、結交朋友的人并非具有最高修養的人。故“用其治國必無患”于文無據。]

  7、見譯文

  譯文:曾試看上世古書,三王的輔臣聲譽,沒有不榮耀的,地位沒有不安穩的,(這是由于他們)功勞大的緣故。《詩經》上說“好雨落在公田里,一并下在私田上”,三王的輔臣,都能憑借有功于公家,從而獲得自己的私利。平庸君主的輔臣,他們希望得到名譽地位的心情跟三王的輔臣是相同的,可是他們的名聲沒有不蒙受恥辱的,他們的地位沒有不岌岌可危的,(這是由于他們)沒有為公家立功的緣故。(他們)都憂慮自身不能在國內顯貴,卻不憂慮自己的君主不能在天下顯貴;(他們)都憂慮自己的家族不夠富足,卻不憂慮自己的國家領土不能擴大。這就是他們希望得到榮耀反而更加恥辱,希望得到安定反而更加危險的原因。人民治理得好壞在于百官,如今(世人)居官就放縱悖亂,面對錢財就貪得無厭,官位得以接近君主就阿諛奉承,統率軍隊就倦怠怯懦,憑著這些想從君主那里滿足奢望,豈不是很難嗎?

  假如有這樣一個人,(認為)修養自身、得當地處理財物是可恥的,面對錢財就要占為己有。像這樣而富足的,除非偷盜,否則無法取得財富。因此,榮華富貴不是自己來的,是靠功勞得來的。如今(世人)功勞很少而企望很大,這是蒙騙;沒有功勞而謀求榮華富貴,這是詐取。蒙騙、詐取的方法,君子是不采用的。

  人們的議論大都說;“(如果)君主任用我,(那么)國家必定沒有禍患。”但是(如果真的)任用他,未必是這樣。(如果)自己有禍患,任用這樣的人在治理國家(的事業上),(國家)怎么能沒有禍患呢?所以要得到國君的重用,沒什么比修養身心、使自身賢明更重要的了。自身是自己可以制約的,放棄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卻去奮力強取自己力所不及的事,這就叫悖謬。(悖謬的人,)不讓他們治理國家、管理官吏是合宜的。至于在家侍奉父母,在外結交朋友,即便是可以達到的,但是(如果)侍奉父母不孝順,結交朋友不忠厚誠摯,這些都未能達到,怎么能認為他好呢?所以,評論人不要根據他未能達到的,而要根據他已能達到的。

  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貢獻才能,然后才擔任官職;一定先省察自己,然后才接受俸祿。君主即使多給俸祿,臣子也不無故接受。忠臣的行為,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5

  郈成子為魯聘①于晉,過衛,右宰谷臣止而觴之。陳樂②而不樂,酒酣而送之以璧。顧反,過而弗辭。其仆曰:“向者右宰谷臣之觴吾子也甚歡,今侯③渫過④而弗辭?”郈成子曰:“夫止而觴我,與我歡也。陳樂而不樂,告我憂也。酒酣而送我以璧,寄之我也。若由是觀之,衛其有亂乎!”倍⑤衛三十里聞寧喜之難作右宰谷臣死之。還車而臨,三舉⑥而歸。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異之,分祿而食之。其子長而反其璧。孔子聞之,曰:“夫智可以微謀、仁可以托財者,其郈成子之謂乎!”郈成子之觀右宰谷臣也,深矣妙矣。不觀其事而觀其志,可謂能觀人矣。(選自《呂氏春秋》)

  【注釋】①聘:出使。②樂:樂器。③侯:何。④渫(xiè)過:重新經過。⑤倍:通“背”,離開。⑥舉:舉哀。

  12.聯系上下文,在括號處填入被省略的人名或地名。(2分)

  (①)顧反,過(②)而弗辭。

  13.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2分)

  倍衛三十里聞寧喜之難作右宰谷臣死之。

  1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陳樂而不樂(▲)(2)向者右宰谷臣之觴吾子也甚歡(▲)

  (3)酒酣而送我以璧(▲)(4)使人迎其妻子(▲)

  15.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若由是觀之,衛其有亂乎!

  ▲

  16.《呂氏春秋》多以主題分類(如選項),本文應屬于哪一類?(▲)(2分)

  A.功名B.異寶C.驕恣D.觀表

  17.文章引用孔子的話有什么作用?(4分)

  郈成子返璧閱讀答案翻譯

  12.①郈成子②衛

  評分標準:共2分,每空1分。第②空補出代詞“之”也給分。

  13.倍衛三十里/聞寧喜之難作/右宰谷臣死之。

  評分標準:共2分,每處1分。

  14.(1)擺開,陳列(2)以前(3)把(4)妻子兒女

  評分標準:共4分,每小題1分。

  15.如果從這些跡象來看,衛國大概有禍亂吧!

  評分標準:共2分,意對即可。

  16.D

  評分標準:共2分。

  17.文章引用孔子的話,從智慧和仁德兩方面高度評價郈成子的行為,引出下文作者的觀點。

  評分標準:共4分。寫出兩點,每點2分。只寫“總結上文,引出下文”得2分。

  【譯文】

  郈成子(春秋魯大夫,名瘠)當魯國使節,訪問晉國。

  經過衛國時,右宰谷臣(衛人)請他留下來飲酒,陳設樂隊奏樂,卻不顯得喜樂。酒酣之后還送郈成子璧玉,但是郈成子于歸途經過衛時,卻不向谷臣告辭。

  郈成子的仆人說:“先前右宰谷臣請您喝酒喝得很高興,如今您回來時經過衛國,為什么不向他告辭?”

  郈成子說:“把我留下來喝酒,是要和我一起歡樂,陳設樂隊奏樂而不喜樂,是要告訴我他的憂愁;酒酣后送我璧玉,是把它托付給我。如此看來,衛國將有動亂發生。”

  離開衛國才三十里,就聽說寧喜之亂發生,右宰谷臣被殺,郈成子立刻將坐車掉轉頭回到谷臣家,再三祭拜之后才回魯。到家后,就派人迎接谷臣的妻子,將自己的住宅分出一部份給她住,將自己的俸祿分一部份供養她,到谷臣的兒子長大后,又將璧玉歸還。

  孔子聽到這件事,說道:“有預見,可以事先策劃對策;有仁義,可以托付財物。說的就是郈成子吧?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6

  百里奚之未遇時也,飯牛于秦,傳鬻②以五羊之皮。公孫枝③得而說之,獻諸繆公④,三日,請屬⑤事焉。繆公曰:“買之五羊之皮而屬事焉,無乃天下笑乎?”公孫枝對曰:“信賢而任之君之明也讓賢而下之臣之忠也。君為明君,臣為忠臣。彼信賢,境內將服,敵國且畏,夫誰暇笑哉?”繆公遂用之。謀無不當,舉必有功。使百里奚雖賢,無得繆公,必無此名矣。今焉知世之無百里奚哉? 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務博也。

  (選自《呂氏春秋》,有刪改)

  【注釋】①百里奚,曾任秦國的上大夫(相當于丞相),春秋時著名政治家。②鬻(yù):賣。③公孫枝,秦穆公大臣。④繆公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國的國君。⑤屬(zhǔ):委托,交付。

  1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2分)

  (1)飯牛于秦 ▲ (2)公孫枝得而說之 ▲

  20.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出停頓(劃三處)。(3分)

  信賢而任之君之明也讓賢而下之臣之忠也。

  21.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今焉知世之無百里奚哉?

  22.請根據選文內容談談百里奚成就功業的原因。(3分)

  答案:

  19. (2分)(1) 飯:給……吃,喂。 (2) 說:“悅”的古字,高興。

  20.(3分)信賢而任之君之明也讓賢而下之臣之忠也。

  21.(3分)如今怎么知道世上沒有百里奚呢?

  22.(3分)百里奚有真才實學,公孫枝不妒賢嫉能,秦穆公虛心納諫。

  百里奚還沒有遇上機遇時,在秦國喂牛,以五張羊皮的身價被出賣。秦國大夫公孫枝得到他而非常高興,把他進獻給秦繆公,三天后,公孫枝請求把國事交給百里奚。穆公說:“買他只花了五張羊皮,卻把國事托給他,不被天下人笑話嗎?”公孫枝回答說:“相信賢者而任用他,這是君王的英明;禮讓賢者,甘心于下位,這是臣下的忠誠。國事交給了百里奚,您能成為明君,我將成為忠臣。如果他確實賢能,國內都會服從,敵國也會畏懼,誰還有空閑去笑話呢?”穆公于是任用了百里奚。其謀劃沒有不恰當的,辦事必定成功。假使百里奚賢能,但得不到秦穆公的重用,一定沒有這樣的名聲。如今怎么知道世上沒有百里奚這樣的人呢?所以國君渴求賢士,不可不力求廣泛。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7

  魏文侯燕①飲,皆令諸大夫論己。或言君仁,或言君義,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知于顏色。任座趨而出。次及②翟黃,翟黃曰:“君賢君也。臣聞其主賢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賢也。”文侯喜曰:“可反歟?”翟黃對曰:“奚為不可?臣聞忠臣畢③其忠,而不敢遠其死。座殆尚在于門。”翟黃往視之,任座在于門,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階而迎之,終座以為上客。

  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4分)

  (1)皆令諸大夫論己( ) (2)文侯不?( )

  13、下列對文中畫線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 像個君王。

  B.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卻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個君王。

  C.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卻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個賢明的君王。

  D.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個賢明的君王。

  14、本文中任座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為 和 兩個字。(請用原文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請具體分析一下“或言君仁,或言君義,或言君之智也”這句話對于塑造任座或翟黃形象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2、(1)評定(2分) (2)同“悅”,喜歡,高興(2分)

  13、C(3分)

  14、忠;直(2分)

  15、(說明:這句話主要寫群臣諂媚之態,用以反襯任座和翟黃兩人。)

  答案①要點:這句話通過寫群臣的阿諛奉承來反襯出任座的耿直。

  答案②要點:這句話通過寫群臣的只知阿諛奉承反襯出翟黃巧借贊美魏侯之名救下任座的機智。(3分,寫到反襯或對比1分,概括出任座或翟黃的形象1分,概括出群臣形象1分)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8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劍者之所患,患劍之似吳干者:賢主之所患,患人之博聞辯言而似通者。亡國之主似智,亡國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圣人之所加慮也,故墨子見練絲而泣之,為其可以黃可以黑:楊子見歧道而哭之,為其可以南可以北。

  周宅酆、鎬,近戎人。與諸侯約:為高葆禱注于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說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麗山之下,為天下笑。比夫以無寇失真寇孝也。賢者有小善以致大善,不肖者有小惡以致大惡,褒姒之敗,乃令幽王好小說以致大滅。故形骸相離,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所以東徒也,秦襄晉文之所以勞王勞而賜地也。

  梁北有黎丘鄉,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矣!無此事也。昔也往責于東,邑人可問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嘗聞之矣。”明日端復飲于市,欲遇而刺殺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劍而刺之。丈人智感于似其子者,而殺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跡,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舜為御,堯為左,禹為右,入予澤而問牧童,入于水而問漁師,奚故也?其知之審也。夫孿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識之,知之審也。

  (節選自《呂氏春秋·真行論·疑似》)

  注:葆禱,用士石修筑的小城。

  6.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即戎寇至 即:假如

  B.褒姒之敗 敗:失敗

  C.遂逝迎之 逝:前去

  D.知之審也 審:清楚

  7.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幽王欲褒姒之笑也 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

  B.幽王之身乃死于麗山之下 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C.而平王所以東徙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D.昔也往責于東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

  8.下列語句的括號中是補出詞語,補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慮也

  B.周宅酆、鎬,近戎人。(戎人)與諸侯約

  C.幽王擊鼓,(然)諸侯兵不至

  D.舜為御,堯為左,禹為右,(舜、堯、禹)入子澤而問牧童

  9.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墨子和楊子由所見想到人會惑于相近事物而受到負面影響或誤入歧途,因此哭泣。

  B.褒姒之死引發了周平王東遷以及秦襄公、晉文公因護駕有功而獲賜封地的結果。

  C.作者借黎丘丈人的故事諷刺了那些被看似有才者迷惑而不能識別人才的人。

  D.要想不受“疑似之跡”的困擾,必須借助合適的人,即了解實際情況的人。

  10.用現代漢語翻譯第二大題文言閱讀文本中畫線的語句。(4分)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

  11.用斜線(/)給下面的短文斷句。(5分)

  東南 之 美 有荊 山 之 麝 臍 焉 荊 人 有 逐 麝 者 麝 急 則 抉 其 臍 投 諸 莽 逐者 趨 焉 麝 因 得 以 逸 令 尹子 文 聞 之 曰 是 獸 也 而 人 有 弗 如 之 者 以 賄亡 其 身 以 及 其 家 何其 知 之 不 如 麝 耶

  參考答案:

  6、B

  7、A

  8、B

  9、B

  10、村里有個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后回家,黎丘的鬼裝扮成他的兒子的樣子,扶著他并在路上捉弄他。

  11、東南 之 美 // 有荊 山 之 麝 臍 焉 / 荊 人 有 逐 麝 者 / 麝 急 // 則 抉 其 臍 // 投 諸 莽 / 逐者 趨 焉 / 麝 因 得 以 逸 / 令 尹子 文 聞 之 // 曰 / 是 獸 也 / 而 人 有 弗 如 之 者 / 以 賄亡 其 身 以 及 其 家 / 何其 知 之 不 如 麝 耶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9

  齊人有好獵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獸。入則羞對其家室,出則愧對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獵者曰:“何為?”人不對。獵者自思,得無欲吾致力于耕作有獲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則家富,家富則市得良犬。于是獵獸之獲,常過人矣。非獨獵也,百事也盡然。----選自《呂氏春秋》

  小題1:解釋下面劃線的詞。(2分)

  ①曠日持久而不得獸( )

  ②疾耕則家富( )

  小題2: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得無欲吾致力于耕作有獲而后市良犬乎?

  小題3:“非獨獵也,百事也盡然”,給你怎樣的啟示?(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示例:① 卻② 就 評分:每空1分,共2分。

  小題2:示例:難道是讓我盡力種田等到有了收獲后再買良犬嗎?評分:3分。意思對即可。

  小題3:示例: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關鍵問題解決了,事情就好辦了。

  評分:3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題1:試題分析:①句中的“而”在古漢語中是個表多種關系的連詞,在這里表轉折關系,可理解為“卻”,除此之外,“而”在句中有時表“并列、順承、修飾”等關系;②“則”在古漢語中是個多義詞,在這里是“就”的意思,在“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中是“就是”的意思。

  小題2:試題分析:翻譯文言文要求具有落實重點詞語的能力,不能遺漏,同時要與上下文連貫,有時還要補出省略的主語,同時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字。這句中的關鍵詞有:“得無(莫非,難道)”、“欲(想)”、“致力(盡力)”“于(在)”、“而(表順承關系)”、“市(買)”、“良(好)”;另外,翻譯時還要注意:這一句是個反問句。最后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小題3:試題分析: “非獨獵也,百事也盡然”意思是“不只是打獵如此,任何事都是這樣”,從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發: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我們辦事要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不能目光短淺。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10

  魏文侯燕①飲,皆令諸大夫論己。或言君仁,或言君義,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說,知于顏色。任座趨而出。次及②翟黃,翟黃曰:“君賢君也。臣聞其主賢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賢也。”文侯喜曰:“可反歟?”翟黃對曰:“奚為不可?臣聞忠臣畢③其忠,而不敢遠其死。座殆尚在于門。”翟黃往視之,任座在于門,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階而迎之,終座以為上客。

  (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燕:通“宴”,宴請。②次及:依次輪到。③畢:竭盡。

  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4分)

  (1)皆令諸大夫論己( )

  (2)文侯不說( )

  2.下列對文中畫線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個君王。

  B.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卻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個君王。

  C.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卻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個賢明的君王。

  D.您得到了中山國,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個賢明的君王。

  3.本文中任座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為 和 兩個字。(請用原文回答)

  4.請具體分析一下“或言君仁,或言君義,或言君之智也”這句話對于塑造任座或翟黃形象的作用。

  1.(1)評定(2分) (2)同“悅”,喜歡,高興(2分)

  2.C(3分)

  3.忠;直(2分)

  4.這句話主要寫群臣諂媚之態,用以反襯任座和翟黃兩人。

  【答案解析】

  試題分析:

  1.(1)“論”為“評論”的意思,不能理解為“議論”等意思。(2)“說”為“通假字”,同“悅”,是“高興”的意思。

  2.翻譯這個句子,注意“以”是“把”的意思,“而”是“轉折”的作用,“肖”是“賢明”的意思。根據這幾個關鍵字的意思,應該選C項。

  3.任座的人物形象通過翟黃說的兩句話,間接的表現了出來。可以用“忠”和“直”來概括其人物形象。

  4.答案①要點:這句話通過寫群臣的阿諛奉承來反襯出任座的耿直。說明答案②要點:這句話通過寫群臣的只知阿諛奉承反襯出翟黃巧借贊美魏侯之名救下任座的機智。寫到反襯或對比,概括出任座或翟黃的形象,概括出群臣形象。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11

  閱讀下文,回答問魎。

  (一)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節選自《魚我所欲也》)

  (二)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①以為養②。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日:“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而行。(節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廩丘:地名。②養:供養之地。③未之以行:沒有采納我的主張。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粗詞語的意思。

  (1)萬鐘于我何加焉何 加:____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____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一)中畫線的句子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賜給他的供養之地呢?請用文段(一)中的語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有什么益處(帶來什么好處);(2)感激

  2、這種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嗎?

  3、對比論證法。強調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論證了舍生取義的觀點)。

  4、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此之謂失其本心)

  (意思對即可)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12

  文言文閱讀(19分)

  二曰:嘗試觀於上志,三王之佐,其名無不榮者,其實無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實也與三王之佐同,其名無不辱者,其實無 不危者,無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貴於其國也,而 不患其主之不貴於天下也,此所以欲榮而逾辱 也,欲安而逾危也。孔子曰:“燕爵爭善處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自以為安 矣。灶突決上棟焚燕爵顏色不變是何也 不知禍之將及之也不亦愚乎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夫為人臣者,進其爵祿富貴,父 子兄弟相與比周於一國,區區焉相樂也,而以危其社稷,其為灶突近矣,而終不知也,其與燕爵之智不異。”故曰:天下大亂,無有安國;一國盡亂,無有安家;一家盡亂,無有安身。此之謂也。

  故細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細大賤貴交相為贊,然後皆得其所樂。薄疑說衛嗣君以王 術,嗣君應之曰:“所有者千乘也,愿以受教。 ”薄疑對曰:“烏獲舉千鈞,又況一斤?”杜赫以安 天下說周昭文君,昭文君謂杜赫曰:“愿學所以安 周。”杜赫對曰:“臣之所言者不可,則不能安周矣;臣之所言者可,則周自安矣。”此所謂以弗安 而安 者也。鄭君問於被瞻曰: “聞先生之義,不 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被瞻對曰:“有之。夫言不聽,道不行,則固不事君也。若言聽道 行,又何死亡哉?”故被瞻之不死亡也,賢乎其死 亡者也。昔有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以成帝 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內矣。湯、武欲繼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達矣。五伯欲繼湯、武 而不成,既足以為 諸侯長矣。孔、墨欲行大道於 世而不成,既足以成顯榮矣。夫大義之不成,既 有成已,故務事大。

  (選自呂不韋《呂氏春秋:務大》)

  1.下列劃線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其與燕爵之智不異 異:區別。

  B、俗主之佐 俗:平庸、無能。

  C、細大賤貴交相為贊 細大:全局與整體。

  D、既足以成顯榮矣 顯榮:有才華的人。

  2.對于文章劃線部分斷句最恰當的是( )(3分)

  A. 灶突決/上棟焚/燕爵顏色不變/是何也/ 不知禍之將及之也/不亦愚乎/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B. 灶突決上棟焚/燕爵顏色不變是何也/ 不知禍之將及之也/不亦愚乎/為人臣而免於燕/ 爵之智者寡矣

  C. 灶突決/上棟焚/燕爵顏色不變是何也/ 不知禍之將及之也/不亦愚乎/為人臣而免於燕 /爵之智者寡矣。

  D. 灶突決上棟焚/燕爵顏色不變/是何也不知禍之將及之也/不亦愚乎/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3.下列對文章內容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務大試看古代記載,禹,揚,文、武的輔佐之 臣,名聲沒有不榮耀的,地位沒有不安穩的,這是因為功大的緣故。

  B、燕雀爭相在屋檐下好地方筑巢,母 鳥喂養著小鳥,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戲,自以為很安全了。即使煙囪破裂,頭上的房梁燃燒起來, 燕雀仍然面不改色,是因為他們知道食物發展情況。

  C、局部的安定,一定要靠全局的安定,全局的安定,也一定要靠局部的安定。全局和局部、尊貴和卑賤互相贊助,然后才能各自都實現自己的愿望。

  D、從前舜想牧服海外而沒有成功,但已足以成 就帝業了,禹想成就帝業而沒有成功,但已足以統一海內了,商湯周武想繼承禹而沒有成功,但已足以統一人力舟車所能到達的地區了。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故曰:天下大亂,無有安國;一國盡亂,無有安家;一家盡亂,無有安身。

  (2)杜 赫以安天下說周昭文君,昭文君謂杜赫曰:“愿學所以安周。”

  答案

  1D(顯榮:顯榮之人)

  2B

  3B(B“是因為他們知道食物發展情況”表述錯誤)

  4、(1)所以說,天下大亂,就沒有安定的國家,國家大亂,就沒有安定的家室,家室大亂,就沒有安定的個人。

  (2)杜赫用安定天下游說周昭文君,昭文君對杜赫說;“我希望學習安定周國的方法。”

  5、皚:白色,通常用來形容雪的潔白。(1分)皎:皎潔,通常用以形容月光,潔白光明。(1分)自喻手法,運用兩個顏色的詞體現詩人自己的人格純潔如同白玉。(3分)(共5分)

  16、“竹竿何嫋嫋,魚尾何簁簁”中用竹竿尾的搖動和魚尾的搖動來形容意志、愛情不堅定。(2分)錢刀比喻愛情不是金錢能買到的。(1分)全詩通過抒情主人公的言行,塑造了一個個性爽朗、感情強烈的女性形象。(1分)既真實的刻畫了女主人公心傾意煩、思慮萬千、敢愛敢恨的神情狀態,同時也顯示了她思想的冷靜和周密。(2分)(共6分)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13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節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乙】齊桓公見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見。從者曰:“萬乘②之主,見布衣之士, ·

  一日三至而弗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驁祿爵者③,固輕其主,其主驁

  霸王者,亦輕其士。縱夫子驁祿爵,吾庸④敢驁霸王乎?”遂見之,不可止。(《呂氏春秋?下賢》)

  [注釋]①稷(jì):人名。 ②乘(shènɡ):量詞。古時一車四馬叫“乘”。

  ③驁祿爵者:指看輕功名利祿的人。 ④庸:怎么。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任選兩個作答,多選不加分)(2分)

  (1)躬耕于南陽 躬: (2)猥自枉屈 猥:

  (3)攘除奸兇 攘: (4)一日三至而弗得見 弗:

  1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12.諸葛亮的“不求聞達于諸侯”和稷的“驁祿爵”的價值取向對你有什么啟示?(2分)

  13.結合文意,說說【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處是什么?(3分)

  14.請從內容或形式上對《出師表》作簡要評析。(3分)

  【答案】

  10.(1)親自。 (2)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3)排除,鏟除。 (4)不,沒有。

  11. 譯文:(只希望)在動亂中茍且保全生命,(1分)不希求在諸侯中揚名顯貴。(1分)

  12. 答案提示:從淡泊名利來談,言之有理即可。

  13.答案要點:(1)都是帝王(身居高位);(1分)(2)都是求賢若渴;(1分)(3)都不惜降低身

  份,親自去拜訪。(1分)

  14.答案要點:內容: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諸葛亮的一片忠心。(言之有理即可。)(3分)

  形式:結構清晰,語言樸素,情感真摯,中心明確。(3分)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14

  利不可兩,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則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則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殘也;小忠,大忠之賊也。圣人去小取大。

  昔荊龔王與晉厲公戰于鄢陵,荊師敗,龔王傷。臨戰,司馬子反渴而求飲,豎①陽谷操黍酒而進之。子反受而飲之。子反之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絕于口,以醉。戰既罷,龔王欲復戰而謀。使召司馬子反,子反辭以心疾。龔王駕而往視之,入幄中,聞酒臭而還。曰:今日之戰,所恃者司馬也。而司馬又若此,是忘荊國之社稷,而不恤吾眾也。于是罷師去之。斬司馬子反以為戮。豎陽谷之進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適殺之。故曰:小忠,大忠之賊也。

  昔者晉獻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與屈產之乘②賂虞公,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濫于寶與馬而欲許之,宮之奇諫曰:不可許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齒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則虢朝亡而虞夕從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聽,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還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牽馬而報。獻公喜曰:璧則猶是也,馬齒亦薄長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殘也。

  中山之國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無道也。為鑄大鐘,方車二軌以遺之。套繇之君將斬岸堙溪以迎鐘。赤章蔓枝諫曰:夫智伯之為人也,貪而無信,必欲攻我而無道也,故為大鐘,方車二軌以遺君。君因斬岸堙溪以迎鐘,師必隨之。弗聽,有頃,諫之。君曰:大國為歡,而子逆之,不祥,子釋之。赤章蔓枝曰:為人臣不忠貞,罪也;忠貞不用,遠身可也。斷轂而行,至衛七日厹而繇亡。

  昌國君將五國之兵以攻齊。齊使觸子將,以迎天下之兵于濟上。齊王欲戰,使人赴觸子,恥而訾之曰:不戰,必劃③若類,掘若壟。觸予苦之欲齊軍敗于是以天下兵戰戰合擊金而卻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觸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聞其聲。達子又帥其余卒軍于秦周,無以賞,使人請金于齊王。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甚多。此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節選自《呂氏春秋權勛》)

  [注]①豎:童仆。②垂棘之璧:垂棘產的美玉;屈產之乘:屈邑產的良馬。③劃:滅除。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使召司馬子反,子反辭以心疾 辭:借口

  B.璧則猶是也,馬齒亦薄長矣 薄:稍微

  C.為鑄人鐘,方車二軌以遺之 遺:贈送

  D.使人赴觸子,恥而訾之口 恥:恥辱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下列用/給句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觸子苦之欲齊/軍敗/于足以天下兵戰/戰合擊金/而卻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B.觸子苦之欲齊/軍敗/于是以天下兵戰/戰合/擊金而卻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C.觸子苦之/欲齊軍敗/于是以天下兵戰/戰合/擊金而卻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D.觸子苦之/欲齊軍敗/于是以天下兵戰/戰合擊金/向卻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司馬子反因為口渴誤飲童仆給他的黍酒而致醉,未能與荊龔王及時商討重新作戰的對策,結果被荊龔王斬殺并暴尸示眾。

  B.晉獻公派荀息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虞公沒有聽宮之奇的勸諫把路借給了晉國,結果晉國攻下虢國后接著滅掉了虞國。

  C.智伯想要攻占厹繇卻苦于沒有進軍的道路,厹繇國君不聽赤章蔓枝勸諫,削平高地填平溪谷去迎接大鐘,最終導致亡國。

  D.齊國將領觸子不堪齊王羞辱和重壓,故意戰敗逃走;齊王未能吸取教訓去體恤將士,結果齊軍再次慘敗,齊王也逃到莒國。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豎陽谷之進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適殺之。 (4分)

  (2)大國為歡,而子逆之,不祥,子釋之。 (3分)

  (3)觸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聞其聲。 (3分)

  參考答案:

  1.D(恥:羞辱)

  2.B(A.連詞,表假設關系,要是就;連詞,表轉折關系,卻。B.都是結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連詞,表承接關系;連詞,表并列關系。D.介詞,引出行為的對象,向;介詞,表比較,比)

  3.C(觸子苦之/欲齊軍敗/于是以天下兵戰/戰合/擊金而卻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4.A(司馬子反因為口渴誤飲童仆給他的酒而喝醉不對,原文說司馬子反酷愛喝酒,他覺得酒味甜美,喝起來不能自止,因此喝醉了)

  5.(1)童仆陽谷獻上酒,不是借此把子反灌醉,他心里認為這是忠心,卻恰好害了子反。(4分,每小句1分。其中,進:進獻,獻上;醉:使醉,灌醉;以:認為;適:恰好)

  (2)大國跟我們交好,你卻拒絕人家,這不吉祥,你不要再說了。(3分。為歡:交好;逆:忤逆,拒絕;釋:放棄,不要再說)

  (3)觸子趁機憑靠一輛兵車離開了,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也聽不到他的音訊。(3分,每小句1分。其中,乘:兵車;所:地方;聲:音訊,消息)

  參考譯文

  利不可兩得,忠不可兼備。不拋棄小利,大利就不能得到,不拋棄小忠,大忠就不能實現。所以說小利,是大利的禍害;小忠,是大忠的禍害。圣人拋棄小的,選取大的。

  從前荊龔王與晉厲公在鄢陵作戰,楚軍失敗了,龔王受了傷。當初,戰斗即將開始的時候,司馬子反口渴了找水喝,童仆陽谷拿著黍子釀的酒送給他。司馬子反接過來喝了下去。司馬子反為人酷愛喝酒,他覺得酒味甜美,喝起來口不能自止,因此喝醉了。戰斗停下來以后,荊龔王想重新作戰要商討對策。派人去叫司馬子反,司馬子反借口心痛沒有去。龔王乘車前去看望他,進入軍帳中,聞到酒味就回去了。荊龔王說:今天的戰斗,能依靠的就是司馬了。可是司馬又醉成這樣,他這是忘記了楚國的社稷,不擔憂我們大家啊。于是收兵離去,并斬殺司馬子反,將他暴尸示眾。童仆陽谷獻上酒,不是借此把子反灌醉,他心里認為這是忠心,卻恰好害了子反。所以說:小忠,是大忠的禍害。

  從前,晉獻公派荀息用垂棘產的美玉和屈邑產的良馬(作為禮物)賄賂虞公,來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虞公貪圖寶玉和駿馬想要答應荀息。宮之奇勸諫說:不可以答應啊。古人有句話說: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虢國不被滅亡,靠的是有虞國;虞國不被滅亡,靠的是有虢國啊。如果借路給晉國,那么虢國早晨滅亡,虞國晚上也就會跟著滅亡了。怎么能借路給晉國呢?虞公不聽,把路借給了晉國。荀息(帶兵)攻打虢國,戰勝了虢國。返回的時候攻打虞國,又戰勝了虞國。荀息拿著玉壁牽著駿馬回來向晉獻公稟報。晉獻公高興地說:玉璧還是原來的樣子,只是馬的牙齒稍微長了一點。所以說:小利,是大利的禍害。

  中山諸國有個厹繇(qiyu)國,智伯想攻占它,卻(苦于)沒有(帶兵進攻)的道路。就給厹繇國鑄造了一個大鐘,用兩輛并排的車裝載著大鐘送給他們的國君。厹繇的國君就想削平高地填平溪谷來迎接大鐘。赤章蔓枝勸諫說:智伯為人貪婪而且不守信用,一定是他想攻打我們但是沒有進軍的道路,所以鑄造了大鐘,用兩輛并排的車裝載著來送給您。您于是削平高地填平溪谷來迎接大鐘,(如果這樣)智伯的軍隊必定跟隨著到來。厹繇國君不聽,過了一會,赤章蔓枝再次勸諫。厹繇國君說:大國跟我們交好,你卻拒絕人家,這不吉祥,你不要再說了。赤章蔓枝說:做臣子的對國君不忠誠堅貞,是罪過;忠誠而堅貞卻不被采納,脫身遠離國君就可以了。于是,他砍掉車軸兩端(表示與厹繇國君斷絕關系)就走了,到了衛國七天,厹繇國就滅亡了。

  昌國君率領五國的軍隊來攻打齊國。齊國派觸子為將,在濟水邊迎擊各諸侯國的軍隊。齊王想開戰,派人到觸子那里去,羞辱并且斥責他說:不開戰,我一定滅掉你的族類,挖掉你的祖墳!觸子感到很痛苦,想讓齊軍戰敗,于是跟各諸侯國的軍隊開戰。雙方剛一交戰,觸子就鳴金要齊軍撤退。齊軍敗逃,諸侯軍追擊齊軍。觸子趁機憑靠一輛兵車離開了,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也聽不到他的音訊。(齊軍另一位將領)達子又率領殘兵駐扎在秦周,沒有東西賞賜士卒,就派人向齊王請求金錢,齊王非常生氣地說:你們這些殘存下來愚弱無能的家伙,怎么能給你們金錢?齊軍與燕國人交戰,被打得大敗,達子戰死了,齊王逃到了莒。燕國人追趕敗逃的齊兵進入齊國國都,你爭我奪搶了很多金錢。這是貪圖小利因而喪失了大利啊!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15

  (一)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節選自《魚我所欲也》)

  (二)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①以為養②。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而行。(節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廩丘:地名。②養:供養之地。③未之行:沒有采納我的主張。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思。

  (1)萬鐘于我何加焉 何加:_________________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_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之謂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一)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賜給他的供養之地呢?請用文段(一)中的語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有什么益處(帶來什么好處)

  (2)感激

  2.(1)這種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嗎?

  (2)這就叫做喪失了自己的本性。

  3.對比論證法。強調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論證了舍生取義的觀點)。

  4.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此之謂失其本心)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16

  呂氏春秋閱讀下面文字,完成9-12題。

  君子之自行也,動必緣義,行必誠義。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魯司寇。萬乘難與比行,三王之佐不顯焉,取舍不茍也夫!

  荊人與吳人將戰,荊師寡,吳師眾,荊將軍子囊曰:“我與吳人戰,必敗。敗王師,辱王名,虧壤土,忠臣不忍為也。”不復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復于王曰:“臣請死,”王曰:“將軍之遁也,以其為利也。今誠利,將軍何死?”子囊曰:“遁者無罪,則后世之為王將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則荊國終為天下橈”②。”遂伏劍而死。王曰:“請成將軍之義。”乃為之桐棺三寸,加斧钅質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數至也。荊之為四十二世矣,其時有臣如子囊歟?子囊之節,非獨厲一世之人臣也。

  荊昭王之時,有士焉,曰石渚。其為人也,公直無私,王使為政廷。有殺人者,石渚追之,則其父也,還車而返,立于廷曰:“殺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廢國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義也。”于是乎伏斧钅質,請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豈必伏罪哉?子復事矣。”石渚辭曰:“不私其親,不可謂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謂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廢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钅質,歿頭于王 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為人臣也,可謂忠且孝矣。

  [注]①誠:同“成” ②橈:弱 ③政廷:執法官。

  9.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景公致廩丘以為養。 養:供養之地

  B.遁者無罪 無罪:不加懲處

  C.乃為之桐棺三寸 桐棺:樸素的棺木

  D.阿有罪,廢國法,不可。 阿:私,偏袒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令弟子趣駕,辭而行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若是則荊國終為天下橈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C.不復于王而遁 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D.石渚之為人臣也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11.以下文句分別編為四組,全都描述文中有關人物“動必緣義,行必 誠義”的一組是

  ①景公致廩丘以為養,孔子辭不受。 ②萬乘難與比行,三王之佐不顯焉

  ③至于郊,使人復于王曰:“臣請死。” ④事君枉法,不可謂忠也

  ⑤正法枉必死。 ⑥不去斧钅質,歿頭于王廷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12.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 確的一項是

  A.“動必緣義”與“行必誠義”互文,意思是:“舉動一定要 依據道義,實行道義。”

  B.子囊認為撤軍有罪伏劍而死,荊王追悔莫及,賜他一具桐木棺材并“加斧钅質 其上”。

  C.文中認為,在荊國歷史上,子囊是不可多得的人杰,其節操不只單單激勉一代人臣。

  D.上文寫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跡,意在彰顯儒家所謂的“廉恥” 、“仁愛”與“忠孝”。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① 將軍之遁也,以其為利也。今誠利,將軍何死?(4分)

  譯文: _____

  ② 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為人臣也,可謂忠且孝矣。

  (4分)

  譯文:

  答案:

  9.C(名詞作動詞,準備樸素的棺木)

  10.D(兩個“之”字,均為助詞,取消主謂結構獨立性。A項,承接;遞進。B項,上句“則”字是用于條件與結果之間的連詞,可譯為“那么”;下句“則”表轉折,可是。C項,向;在……方面。)

  11.A(②④⑤都不是對“行為”的描述,或 是評價語,或是表述觀念。)

  12.B(“子囊認為撤軍有罪”與“荊王追悔莫及”的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參看“譯文”。)

  13.譯句:

  ①將軍撤兵,是因為這樣做有利。現今確實對國有利,將軍為什么還請處死刑呢?”

  ②掌管法律的人枉法必被處死,父親犯了法但不忍捉捕,君主赦罪他卻不承受。石渚作為人臣,可稱得上既是忠臣又是孝子。

  譯文:

  君子獨自行事,舉動一定要遵循道義,實行道義。孔子遏見齊景公,景公贈廩丘邑,以此作為孔子供養之地。孔子拒絕不接受贈地,回到住處,對弟子說:“我只聽說,君子應當有功勞而受祿。時下我游說景公,景公并沒有按我的勸導行事,卻賜給我廩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驅車,辭別景公離去。孔子本是布衣也,官職不過為魯國司寇。萬乘之君品行難與他比肩,三王輔臣的名節沒有他的顯揚,孔子對待取舍的態度一絲不茍啊!

  荊國與吳國即將交戰,荊國軍隊人數少,吳國軍隊人數多,荊國將軍子囊說:“我們與吳國交戰,一定會打敗仗。這樣就使荊國軍隊潰散,使君主聲名被玷污,使荊國領土喪失,忠臣不忍這樣辦。”他沒有向荊王告白就撤兵了。子囊帶軍隊到達都城外,派人向荊王轉達他的請求,說:“請處我死刑。”荊王說:“將軍撤兵,是因為這樣作有利。現今確實對國有利,將軍為什么還請處死刑呢?”子囊說:“臨陣撤兵的將軍不受懲罰,那么今后為王率領軍隊的人,都會借不利于國家的名義來效法我而退縮。倘若這樣,則荊國最終還是天下的弱者。”于是以劍自刎。荊王說:“允我成全將軍的義節。”于是賜子囊一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斧钅質。一國之主憂慮的是,社稷存而不知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為什么亡,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現的原因。荊為國者已有四十二世,這期間有像子囊這樣的人臣嗎?子囊的節操,不只單單激勉一代人臣。

  荊照王為政時,有士名叫石渚。它為人公直無私,照王任命他為政廷。有人殺了人,石渚追捕兇犯,得知殺人者是自己的父親,便掉轉車頭返回,站立在殿庭上說:“殺人者,是我的父親。對父親執行刑罰,我不忍;私庇罪犯,枉棄國法,是不能容許的。拋卻國法當接受懲處,這是人臣應恪守的義理。”于是伏在斧钅質上,請昭王下令處死。昭王說:“追捕犯人但沒有追到,怎么一定要懲處你呢?你還是履職去吧。”石渚謝絕,說:“不鐘愛自己父母,不能稱作孝子。為君主職事而枉法,不能稱作忠臣。您下令赦免我,是為君者的仁惠。不敢枉廢國法,是人臣的品行。 ”石渚不離斧钅質 ,在昭王廷前斷頭而死。主法者枉法必被處死,父親犯了法但不忍捉捕,君主赦罪他卻不承受。石渚作為人臣,可稱得上既是忠臣又是孝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17

  三、古詩文閱讀

  11、(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勸學(節選)

  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呂氏春秋孟夏紀第四》

  勸學

  先王之教,莫榮于孝,莫顯于忠。忠孝,人君人親之所甚欲也。顯榮,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親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義。不知理義,生于不學。學者師達而有材,吾未知其不為圣人。圣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在右則右重,在左則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若此則名號顯矣,德行彰矣。故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于道。其人茍可,其事無不可。所求盡得,所欲盡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學。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疾學在于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師者不化,自卑者不聽,卑師者不聽。師操不化不聽之術而以強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遠乎?學者處不化不聽之勢,而以自行,欲名之顯、身之安也,是懷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惡濡也。凡說者兌之也①非說之也今世之說者多弗能兌而反說之夫弗能兌而反說是拯溺而硾(同“縋”,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亂;不肖主重惑者,從此生矣。

  故為師之務,在于勝(同“循”)理,在于行義。理勝義立則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驕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慚。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遺理釋義,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難乎?故師必勝理行義然后尊。

  【注】①說:說教。兌:悅。②堇:毒草,根有劇毒。③遇合:師徒相遇而和洽。

  (1)對下列語句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木直中繩 中:合于

  B.而絕江河 絕:橫渡

  C.遺若此則名號顯矣,德行彰矣 彰:彰顯

  D.王公大人弗敢驕也 驕:驕傲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A、吾嘗跂而望矣

  B、蟹六跪而二螯

  C、學者師達而有材

  D、懷腐而欲香也

  (3)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凡說者/兌之也/非說之也/今世之說者/多弗能兌/而反說之/夫弗能兌而反說/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堇也/

  B、凡說者/兌之也/非說之也/今世之說者/多弗能兌而反說之/夫弗能兌而反說/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堇也/

  C、凡說者/兌之也/非說之也/今世之說者多/弗能兌/而反說之/夫弗能兌/而反說/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堇也/

  D、凡說者/兌之也/非說之也/今世之說者多/弗能兌/而反說之/夫弗能兌/而反說/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堇也/

  (4)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類型相同的一項是

  例: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A、句讀之不知

  B、師不必賢于弟子

  C、蚓無爪牙之利

  D、不拘于時

  (5)下列選項理解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荀子《勸學》第一段首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既是全文的一個中心論題,也是第一段所要開始闡述的內容。段尾部分則歸結“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確而有力地照應首句,收束了上文,并清楚地點明了該段的中心思想。

  B、《呂氏春秋》認為,國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顯榮”,而要實現這些,只有通過學習。

  C.荀子《勸學》認為要學習更要思考,文章通過“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者”“假舟楫者”等比喻,得出結論“君子善假于物”。

  D、《呂氏春秋》認為,說教應當使人心悅誠服,否則就像給溺水者綁上石頭,用毒藥救人一樣,會使得世道越來越亂,不賢達的君主越來越昏聵。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③圣人生于疾學。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

  答案:

  三、古詩文閱讀

  11、【解答】(1)D.“驕”,動詞,應譯作“怠慢”。譯文:王公大人們就不敢怠慢他們了。

  (2)例句“而”是連詞,表轉折關系,可譯作“卻”。

  A、“而”是連詞,表順承關系,可不譯。

  B、“而”是連詞,表并列關系,可譯作“并且,又”。

  C、“而”是連詞,表并列關系,可譯作“并且,又”。

  D、“而”是連詞,表轉折關系,可譯作“卻”。

  故選D。

  (3)“今世之說者”,是“主語+者”的判斷句,因此“者”后應斷開,由此排除CD;“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和“是救病而飲之以堇也”句式結構相同,語意并列,因此其間均不能斷開,由此排除B。故選A。譯文:凡是進行說教,應使對方心悅誠服,而不是生硬地說教。當今世上的說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悅誠服,反倒生硬地進行說教。不能使人心悅誠服卻硬要說教,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頭綁在身上讓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卻把毒藥給他喝一樣。

  (4)例句是狀語后置句,“寒于水”應是“于水寒”。譯文: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

  A、賓語前置句,應是“不知句讀”。譯文:不懂得斷句。

  B、狀語后置句,應是“師不必于弟子賢”。譯文:老師不一定就比弟子賢能。

  C、定語后置句,“爪牙之利”應是“利爪牙”。譯文: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

  D、被動句,“于”是介詞,表示被動。譯文:不被當時不從師學習風氣約束。

  故選B。

  (5)B、“國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說法錯誤。文中說的是“忠孝,人君人親之所甚欲也”,意思是“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東西”,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希望得到”,不是“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

  (6)①“博學”,古今異義,廣泛學習;“參”,動詞,檢驗;“省”,動詞,反省;“知”,通“智”,智慧。譯文: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②“生”,通“性”,本性,天性;“異”,不同;“假”,動詞,借助。譯文: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③“疾”,形容詞,勤奮努力;“魁士”,大學者;“未之嘗有也”,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應是“未嘗有之”,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人。譯文:圣人是在努力學習中產生的。不努力學習卻能成為賢士名人的,還沒出現過這樣的人。

  答案:

  (1)D

  (2)D

  (3)A

  (4)B

  (5)B

  (6)①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②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③圣人是在努力學習中產生的。不努力學習卻能成為賢士名人的,還沒出現過這樣的人。

  參考譯文:

  《勸學》(節選)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呂氏春秋孟夏紀第四》

  在先王的教化中,沒有什么比孝更榮耀,沒有什么比忠更顯達。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東西。顯達和榮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獲得的東西。然而,做君主與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們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們所希望的顯榮,這是由于不懂得理義造成的。不懂得理義,是由于不學習的緣故。從師學習的人,如果他的老師通達并且又有才能,我沒聽說過這樣的人不成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會治理得好。圣人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沒有不尊重老師的。尊重老師就不會計較他們的貴賤貧富了。像這樣,(這個從師學習的人)名號就顯達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師施行教誨時也不計較學生的輕重尊卑貧富,而看重他們是否接受理義。他們倘若能夠接受理義,對他們的教誨就沒有不行的。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實現,這種情況在得到圣人之后才會發生。圣人是在努力學習中產生的。不努力學習卻能成為賢士名人的,還沒出現過這樣的人。努力學習關鍵在于尊重老師,老師受到尊重,他的話就會被人信從,他的道義就會被人稱道了。因此,(別人不尊重他,沒有請他)而自動前往教人的老師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師,隨隨便便)呼喚老師來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師不會被人聽信,輕視老師的人不會聽從教誨。老師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會被人聽信的方法去勉強教育人,盡管想使自己的道義施行、使自身尊貴,不也差得遠嗎?從師學習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聽教誨的態度,自己隨意行事,想使自己名聲顯赫、自身平安,這就如同懷揣腐臭的東西卻希望芳香,進入水中卻厭惡沾濕一樣。凡是進行說教,應使對方心悅誠服,而不是生硬地說教。當今世上的說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悅誠服,反倒生硬地進行說教。不能使人心悅誠服卻硬要說教,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頭綁在身上讓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卻把毒藥給他喝一樣,(這樣)使世道越來越亂;不賢達的君主越發昏惑的情形,從此就出現了。

  所以當老師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義。事理明辨了,道義確立了,那么老師的地位就尊貴了,王公大人們就不敢怠慢他們了,直到至高無上的天子,去朝見這樣的老師也不會感到慚愧。凡是君臣際遇,相互間的和諧不可強求,如果丟掉事理放棄道義,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東西,卻想要別人尊敬他,不也太難了嗎?所以老師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義,然后才能尊貴。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06-11

《呂氏春秋》閱讀及答案11-26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12-19

呂氏春秋閱讀練習及答案06-11

《呂氏春秋》閱讀練習及答案02-17

《呂氏春秋順民》閱讀答案03-11

《呂氏春秋》閱讀習題及答案11-29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及翻譯07-02

《呂氏春秋》對比閱讀與答案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