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的閱讀答案10篇
在學習、工作中,我們時常需要做些閱讀題,而與閱讀題如影隨形的則是閱讀答案,閱讀答案具有開放性,不是唯一的,我們要敢于辨證揚棄,吸取精華,棄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從軍行的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從軍行的閱讀答案1
從軍行 李白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廷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注釋:呼廷,匈奴貴族,這里是敵軍的一員悍將。
15、詩中放映了眼前這戰場的嚴酷的詞語有
16、“碎”、“獨”二字刻畫了一位怎樣的將軍形象?
參考答案:
15、(2分) 數重圍。 獨領 殘兵 千騎 (每個0.5分 )
16、(2分)“碎”.“獨”二字刻畫了一位身經百戰,出生入死,驍勇無比的悲壯將軍形象 。
8.這首詩是如何表現戰事的嚴酷的?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5分)
9.這首詩雖然寫的是一場敗仗,但卻處處顯出“英雄豪氣”。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8.(5分) “百戰”寫戰事頻繁,(1分)“碎”寫出戰事的慘烈,(1分)“數重圍”和“突”寫面臨重重包圍的困境,(1分)“殘兵”寫出只有少量人突圍的悲慘結局。(2分)
9.(6分) 首句寫英雄歷戰之久;(1分)第二句以敵軍數重圍側面表現英雄的臨危不懼;(2分)第三句 以一“突”字寫出英雄英勇無畏,勇往直前;(1分)第四句以一“獨”字,寫出了孤軍奮戰、力壓千軍的豪邁氣概,敗中見豪氣。(2分)
作品賞析
這首詩以短短四句,刻畫了一位無比英勇的將軍形象。首句寫將軍過去的戎馬生涯。伴隨他出征的鐵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見他征戰時間之長和所經歷的戰斗之嚴酷。這句雖是從鐵衣著筆,卻等于從總的方面對詩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簡要的交待。有了這一句作墊,緊接著寫他面臨一場新的嚴酷考驗──“城南已合數重圍”。戰爭在塞外進行,城南是退路。但連城南也被敵人設下了重圍,全軍已陷入可能徹底覆沒的絕境。寫被圍雖只此一句,但卻如千鈞一發,使人為之懸心吊膽。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呼延,是匈奴四姓貴族之一,這里指敵軍的一員悍將。我方這位身經百戰的英雄,正是選中他作為目標,在突營闖陣的時候,首先將他射殺,使敵軍陷于慌亂,乘機殺開重圍,獨領殘兵,奪路而出。
詩所要表現的是一位勇武過人的英雄,而所寫的戰爭從全局上看,是一場敗仗。但雖敗卻并不令人喪氣,而是敗中見出了豪氣。“獨領殘兵千騎歸”,“獨”字幾乎有千斤之力,壓倒了敵方的千軍萬馬,給人以頂天立地之感。詩沒有對這位將軍進行肖像描寫,但通過緊張的戰斗場景,把英雄的精神與氣概表現得異常鮮明而突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將這場驚心動魄的突圍戰和首句“百戰沙場碎鐵衣”相對照,讓人想到這不過是他“百戰沙場”中的一仗。這樣,就把剛才這一場突圍戰,以及英雄的整個戰斗歷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壯烈,完全傳奇化了。詩讓人不覺得出現在眼前的是一批殘兵敗將,而讓人感到這些血泊中拚殺出來的英雄凜然可敬。象這樣在一首小詩里敢于去寫嚴酷的斗爭,甚至敢于去寫敗仗,而又從敗仗中顯出豪氣,給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備象盛唐詩人那種精神氣概是寫不出的。
從軍行的閱讀答案2
閱讀王昌齡兩首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一)從軍行(其一)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①金閨萬里愁。
[注釋]①:無那:無奈,指無法消除思親之愁。
(二)從軍行(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1)對這兩首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這兩首詩都是邊塞詩。《關山月》是樂府曲辭的一種,多寫離別。“總是關山舊別情”中的“關山”,即“關山渡若飛”中的“關山”,古代地名。
B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一句,既表現出戍邊將士深深的思鄉之情,也抒發了對軍嫂們無盡的思念與惆悵。
C 第一首詩中的“獨坐”兩字透露了戍卒的孤獨和思緒,而“傷別離”的樂府歌曲《關山月》,則傳遞了思鄉念妻的濃烈情緒。
D 第二首詩末句以綿亙的長城、高懸的秋月為背景,借蒼涼景色來襯托樂曲的離別之思,渲染了征夫懷念親人、思戀故鄉的感情。
(2)這兩首詩在“情”與“景”關系的處理上有何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3)這兩首詩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參考答案:
(1)A(2)第一首詩前三句是敘事,描寫環境,為第四句抒情做鋪墊,先寫景后抒情,第二首詩前三句借音樂聲抒情,后一句寫景。先抒情后寫景。(3)這兩首詩都抒寫了征人思念親人、懷念鄉土的感情。
從軍行的閱讀答案3
【原詩】:
從軍行其五
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土谷渾。
【注釋】:
王昌齡 (約690― 約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翻譯】:大漠之上狂風大作,塵土飛揚日色昏暗。戰士們迎著朔風半卷紅旗迅猛出擊。前軍在洮河北夜戰末歸,后軍增援,剛剛開拔,前軍捷報已到:一夜奮戰,擊潰敵軍主力,生擒敵酋。
【賞析】:這首詩描寫的是奔赴前線的戍邊將士聽到前方部 隊首戰告捷的消息時的欣喜心情,歌頌了他們奮勇殺 敵、忘我報國的英雄主義精神。這首詩氣魄宏大,熱情洋溢,一掃邊塞詩凄婉悲涼的一貫風格。
題目“從軍行”中的“行”的意思是指(表示詩歌體裁,“歌行體”的意思)。說明這首詩的體裁是歌行體。
這首詩寫“夜戰”的前軍用側面描寫,而寫增援的后軍則是用(正)面描寫。從詩中的描寫來看,增援的后軍出發的時間是在(第二天清晨)。
這首樂府詩描寫邊塞戰斗生活的一個片斷,寥寥數筆,即寫出一次夜襲戰的過程、將士們的勇武和取得勝利的豪情――大漠之上,狂風大作,塵土飛揚,日色昏暗,軍情緊迫,戰士們迎著朔風,半卷紅旗,迅猛出擊;前軍在洮河北夜戰末歸,后軍增援,剛剛開拔,前軍捷報已到:一夜奮戰,擊潰敵軍主力,生擒敵酋。一場夜戰寫得有始有終,有聲有色,大處落墨,聲情激昂,精煉傳神,藝術形象完整,不愧為佳作。
【閱讀訓練】:
一:(1)詩的前兩句用“日色昏”和“紅旗”構成了怎樣的一幅邊塞軍旅圖?簡要分析。
(2)作為邊塞詩,本詩洋溢著怎樣的感情基調?為什么?簡要回答。
二:(1):第一句寫景對于詩歌所描寫的戰事起了什么作用? (2分)
(2):請設想“紅旗半卷”是怎樣的景象,作者捕捉這個景象入詩要表現什么? (2分)
(3):這首詩在寫法上很有特色,給讀者很多聯想和想象的空間,試說說從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寫中,提供了讓讀者怎樣的聯想和想象的余地?(4分)
【參考答案】:
一:
(1)答:“日色昏”極言大漠風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軍事形勢的緊張;“紅旗”即寫色彩的明麗,也寫軍隊的強勁凌厲.由此構成了一幅在大漠蒼蒼、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軍半卷紅旗,卷塵挾風,奮勇挺進的畫面。
(2)答:因為軍隊主動驍勇,戰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詩洋溢著輕快振奮的感情基調。
二:(1)第一句描寫浩瀚的沙漠,呼嘯的狂風,漫天的塵土,黯淡的陽光,襯托出戰事的緊張艱苦。
(2)紅旗半卷”是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是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于急行軍,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3) 從“紅旗半卷出轅門”可以想象到唐軍出征時迅猛聲威和緊張氣氛。
從“已報生擒吐谷渾”可以想象到唐軍在戰場上勇猛善戰的情景和捷報傳來時的振奮喜悅情景。
從軍行的閱讀答案4
從軍行
陳羽
海①畔風吹凍泥裂,梧桐葉落枝梢折。
橫笛②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③雪。
從軍行
王昌齡(王昌齡簡介)
琵琶起舞換新聲④,總是關山⑤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注】①海:當時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橫笛:笛子。③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④新聲:新的樂曲。⑤關山:山川關隘。指山川阻隔的故鄉。
【推薦閱讀】王昌齡送別詩簡析 從軍行王昌齡原文、注釋、翻譯、在線朗讀及賞析
【練習】
1.兩首詩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4分)
答:
2.兩首詩在刻畫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效果如何?(4分)
答:
【參考答案】
1.陳詩中將士們不畏嚴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奮,豪情萬丈,表現出一種積極樂觀的情緒;王詩中征人都是背井離鄉,所以感情蒼涼、悲愴,心中充滿離愁別恨。
2.陳詩通過對環境的描寫,突出環境的惡劣來襯托戍邊將士無所畏懼的精神,用“橫笛”“紅旗”等典型事物烘托征人們的壯志和豪情,全詩具有詩情畫意之美;王詩不直接抒寫征人的離愁別恨,而用凄清的“新聲”“秋月”等景物來烘托感情,寫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從軍行的閱讀答案5
詩歌 從軍行 楊炯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1.下列四項是對該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 這首詩采用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的跳躍式結構,寫出了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
B. 首聯中的照字意在表現烽火很大很亮,在遠遠的西京都能看見;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現了書生從軍的愿望和衛國的堅強決心。
C. 頷聯由辭到繞寫出了行軍的迅速和軍隊凌厲、逼人的氣勢。
D. 頸聯以北國的雪(暗)風(多)烘托戰斗的激烈悲壯。
2.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B
14.(2)表達了詩人投筆從戎、衛國立功的豪情壯志。
【閱讀試題及答案】
1.請簡要概括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2.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從哪兩個方面描繪了激烈悲壯的戰爭場面。
【參考答案】
1.詩中寫了一位書生從軍邊塞,抵御外患的過程(意思相近即可)。
2.視覺、聽覺或色彩、聲音 。
3.最后兩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現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當時唐王朝強盛國勢下的 _________的民族心態,讀來令人豪情滿懷。牙璋鳳闕鐵騎龍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辭方法。
4.全詩采用的是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其中,首聯采用_______ 的寫法,先交代____;中間兩聯采用_____ 的寫法,描寫 ________ ;尾聯采用______ 的寫法,表達 ________。全詩富有_____主義色彩。
參考答案:
3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忠君報國和建功立業的思想;舉國上下尚武好戰的一往無前、戰無不勝的民族心態;借代的修辭方法。
4實寫;赴邊緣由及心中所感;虛寫;描寫想象之境,反映軍威戰況;實寫,表達從軍赴邊的強烈愿望;浪漫。
(5)本詩用照辭繞這些動詞寫出了書生從軍的原因和過程,請作簡要分析。
答:三個動詞描寫了三幅典型的畫面。一個照字寫出了敵軍入侵之急,這激起了書生心中的愛國情懷。一個辭字寫出了書生辭別朝廷,告別家人,義無反顧地奔赴前線的情景。一個繞字,寫出唐朝的軍隊把入侵的敵軍緊緊地包圍起來,一場激戰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現了英雄的氣概。三個動詞高度概括,生動地描寫了書生從軍的原因和過程,語言準確、凝煉。
(6)第三聯描寫戰斗的情景,詩人是從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藝術手法來描寫的?試作簡要賞析。
答:詩人沒有正面描寫戰斗的激烈,而是從側面,采用景物描寫和氣氛烘托的藝術手法來描寫一場激戰。雪暗凋旗畫從人的視覺出發,寫出了邊塞環境的惡劣,天昏地暗,大雪彌漫,遮天蔽日,連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從側面襯托出了將士們的昂揚斗志,表現了戰斗的殘酷。風多雜鼓聲,從人的聽覺出發,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驚心動魄,烘托出戰斗的激烈和悲壯。
注:牙璋,指代攜皇命出征的軍隊。
(7)牙璋鳳闕鐵騎龍城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
答:借代的修辭手法。
牙璋鳳闋鐵騎龍城都是借代。
牙璋代指奉命出征的將帥。
鳳闋代指長安宮闕。
鐵騎代指精銳的唐軍。
龍城代指敵人的要塞。
(8)最后兩句采用了怎樣的抒情方式?表現了怎樣的現實和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答: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舉國上下尚武好戰的一往無前、戰無不勝的民族心態;忠君報國和建國立業的思想。
9.這首詩主要表達了詩人什么思想感情?請結合首尾兩聯作具體分析。(5分)
答:抒發了詩人保邊衛國、欲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1 分)首聯詩人并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 而是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由烽火自然引發詩人心中不平之志和保家衛國之情。(2 分)尾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 生。直接抒發為國獻身的愿望。艱苦激烈的戰斗,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 他寧愿馳騁沙場,為保衛邊疆而戰,也不愿作置身書齋的書生。(2 分)
10.第三聯兩句寫得十分傳神,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6分)
答:這兩句描繪了大雪彌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的艱苦、壯烈的景象;(2 分)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和視聽結合的描寫手法;(2 分)表現了出征將士冒雪同敵人搏斗的堅強無畏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2 分)
【作者簡介】
楊炯:(650-693?),華陰人,排行七。顯慶四年(659)舉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館,上元三年(676)補校書郎,天授元年(690)與宋之問同直習藝館。后為婺州盈川令,世稱楊盈川。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擅長五律,語言精麗嚴整,風格警勁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詩》存詩一卷。
【注釋】
①從軍行: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
②烽火句:化用《漢書匈奴傳》烽火通于甘泉、長安數月語意。西京,指長安。
③牙璋:調兵的符信,分兩塊,合處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別掌握在朝廷與和主將手中,調兵時以此為憑。鳳闕:指長安宮闕。《史記封禪》:(建章宮)其東二十余丈。
④龍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敵方要地。
⑤凋:此處意為使脫色。旗畫:軍旗上的彩畫。
⑥百夫長:指下級軍官。
【譯文】
報警的烽火已經傳到了長安,軍情危急。壯士的心里難以平靜。帶著用兵的符信離開了都城,精銳的軍隊開赴敵人的巢穴。戰斗正是激烈的時候,大雪紛飛,軍旗上的彩畫都凋殘了,急風雜著鼓聲呼嘯著。寧愿作一名普通的百夫長浴血殺敵,也勝過作一個百無用處的書生啊?
【賞析】
初唐四杰的從軍、出塞之作,表現知識分子立功邊陲的壯志豪情,慷慨雄壯,令人感動,對盛唐邊塞詩的高度繁榮和成熟,有一定的影響。楊炯的從軍行,是代表作之一。
《舊唐書高宗紀》載: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慶陽一帶,裴行儉奉命出征。楊炯此詩當作于此時。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斗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首聯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并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用夸張的手法寫外患嚴重,情勢危急,生動傳神的把戰事緊急的軍情傳遞給讀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愿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調兵的符信,分凹凸兩塊,分別掌握在皇帝和主將手中。鳳闕是皇宮的代稱。這里,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重,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第四句鐵騎繞龍城,顯然唐軍已經神速地到達前線,并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斗的戰爭氣氛。一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五六兩句開始寫戰斗,詩人卻沒有從正面著筆,而是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
頸聯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大雪彌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后句從人的聽覺出發: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征軍隊的旗和鼓,表現出征將士冒雪同敵人搏斗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
詩的尾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斗,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寧愿做個下級軍官馳騁沙場,為保衛邊疆而戰,也不愿作置身書齋的書生。表達了詩人忠貞的報國之心。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于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采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著又展示了激烈戰斗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從軍行的閱讀答案6
從軍行
李白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注釋】呼延:匈奴貴族,這里指敵軍的一員悍將。
①碎鐵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離破碎(應該反映但是戍邊抵抗匈奴的將領)。
問題:
1.這首詩是如何表現戰事的嚴酷的?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5分)
2.這首詩雖然寫的是一場敗仗,但卻處處顯出英雄豪氣。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5分) 百戰寫戰事頻繁,(1分)碎寫出戰事的慘烈,(1分)數重圍和突寫面臨重重包圍的困境,(1分)殘兵寫出只有少量人突圍的悲慘結局。(2分)
2.(6分) 首句寫英雄歷戰之久;(1分)第二句以敵軍數重圍側面表現英雄的臨危不懼;(2分)第三句 以一突字寫出英雄英勇無畏,勇往直前;(1分)第四句以一獨字,寫出了孤軍奮戰、力壓千軍的豪邁氣概,敗中見豪氣。(2分)
問題:
1.詩中哪些詞語反映了眼前這場戰事的嚴酷?(3分)
2.一個碎字和一個獨字刻畫出了一位怎樣的將軍形象?(3分)
3.有人說這首詩是敗中見出了豪氣,為何這樣說,請作簡要分析。
4.試簡要分析詩中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3分)
5.有人說,詩中寫的是一場敗仗,這與李白的豪放詩風不同。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試作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
3.數重圍、殘兵千騎 獨(領) (3分)
4.碎、獨兩字刻畫了-位身經百戰、出生入死、驍勇無比的悲壯英雄形象。(意思相近即可) (3分)
5.這位將軍身經百戰,鐵甲已經破爛了,在這次戰斗中已被敵人層層圍住,陷入困境。將軍卻沖向敵營,射死敵將,趁敵慌亂之際,率部殺出重圍。可見將軍及其部屬都是從血泊中拼殺出來的英雄。所以說這首詩是敗中見出了豪氣。
6.塑造了一位身經百戰、英勇剛強、臨危不懼隨機應變的邊防戰將的形象 。
7.不同意。雖是一場敗仗卻并不令人喪氣,而是敗中見豪氣。第一句碎鐵衣明寫破碎的鐵衣,實寫錚錚鐵漢,想象奇特;第四句中的獨字幾乎有千斤之力,壓倒了敵方的千軍萬馬,給人以頂天立地之感。李白通過想象、夸張等手法把一個敗軍之將塑造成一個偉大形象,體現了李白詩歌瀟灑豪邁的詩風。(如答同意,則不給分)
課文翻譯:
將軍戎馬一生,伴隨他出征的鐵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這次戰爭在塞外進行,城南是退路。但連城南也被敵人設下了重圍,全軍已陷入可能徹底覆沒的絕境。將軍急中生智,下令突圍,在突圍的關鍵時刻,將軍將敵方大將一擊射殺。敵軍一時陷于慌亂,將軍率殘部乘機殺開重圍,奪路而出,一騎絕塵,千余(虛數)共拼殺而回。
賞析:
《從軍行百戰沙場碎鐵衣》是李白的作品,這首詩以短短四句,刻畫了一位無比英勇的將軍形象。首句寫將軍過去的戎馬生涯。伴隨他出征的鐵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見他征戰時間之長和所經歷的戰斗之嚴酷。
這首詩以短短四句,刻畫了一位無比英勇的將軍形象。首句寫將軍過去的戎馬生涯。伴隨他出征的鐵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見他征戰時間之長和所經歷的戰斗之嚴酷。這句雖是從鐵衣著筆,卻等于從總的方面對詩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簡要的交待。有了這一句作墊,緊接著寫他面臨一場新的嚴酷考驗──城南已合數重圍.戰爭在塞外進行,城[2]南是退路。但連城南也被敵人設下了重圍,全軍已陷入可能徹底覆沒的絕境。寫被圍雖只此一句,但卻如千鈞一發,使人為之懸心吊膽。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呼延,是匈奴四姓貴族之一,這里指敵軍的一員悍將。我方這位身經百戰的英雄,正是選中他作為目標,在突營闖陣的時候,首先將他射殺,使敵軍陷于慌亂,乘機殺開重圍,獨領殘兵,奪路而出。
詩所要表現的是一位勇武過人的英雄,而所寫的戰爭從全局上看,是一場敗仗。但雖敗卻并不令人喪氣,而是敗中見出了豪氣。獨領殘兵千騎歸,獨字幾乎有千斤之力,壓倒了敵方的千軍萬馬,給人以頂天立地之感。詩沒有對這位將軍進行肖像描寫,但通過緊張的戰斗場景,把英雄的精神與氣概表現得異常鮮明而突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將這場驚心動魄的突圍戰和首句百戰沙場碎鐵衣相對照,讓人想到這不過是他百戰沙場中的一仗。這樣,就把剛才這一場突圍戰,以及英雄的整個戰斗歷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壯烈,完全傳奇化了。詩讓人不覺得出現在眼前的是一批殘兵敗將,而讓人感到這些血泊中拚殺出來的英雄凜然可敬。象這樣在一首小詩里敢于去寫嚴酷的斗爭,甚至敢于去寫敗仗,而又從敗仗中顯出豪氣,給人以鼓舞。
從軍行的閱讀答案7
【甲】使至塞上(唐·王維) 【乙】從軍行(唐·王昌齡)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8、乙詩中一、二句寫景對表現戍邊將士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從內容上看,兩首都是________詩,但表達的情感卻不同。請聯系背景與詩句具體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8、前兩句渲染西北邊疆的空曠凄涼、艱苦險惡,襯托出戍邊將士戰勝艱難困苦的大無畏精神。(2分)
9、邊塞 《使至塞上》表達了詩人對受朝廷排擠、不得志的憤懣和孤寂思鄉的情懷;而《從軍行》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則表現了守邊將士立誓破敵、決戰到底的頑強斗志和愛國主義的情懷。(4分)
從軍行的閱讀答案8
從軍行
陳 羽
海畔風吹凍泥裂,梧桐葉落枝俏折。
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
(1)在詩的前兩句,哪兩個動詞最能體現邊塞寒冷嚴酷的環境特點?(1分)
答:
(2)“紅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現了從軍將土怎樣的精神?(2分)
答:
參考答案:
11.⑴(1分)裂、折 ⑵(2分)表現了將士們勇往直前、大無畏的精神。
從軍行的閱讀答案9
從軍行七首(選二)——王昌齡
其三
關城①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②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③。
其六
胡瓶④落膊紫薄汗⑤,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⑥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注」
①關城:指邊關的守城。
②云沙:像云一樣的風沙。
③龍荒:荒原。
④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種工藝品。
⑤紫薄汗:駿馬名。這里指將軍騎的馬。
⑥明:明白地訓示或告誡。敕:專指皇帝的詔書。
14、下列對這兩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______(5分)
A、“關城榆葉早疏黃”點明地點和時令,形象生動地描繪出邊地的荒涼景象。
B、“日暮云沙古戰場”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戰場的暗淡無光與破敗。
C、“碎葉城西秋月團”通過營造和烘托戰場的氣氛,暗示將軍關注邊塞安危。
D、“辭君一夜取樓蘭”寫出了將軍率兵奔赴邊關殺敵的神速和氣勢。
E、兩首邊塞詩均運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與擔憂。
15、這兩首邊塞詩所表達的感情有什么異同?(6分)
答案:
(14)BE
(15)同:都通過對邊塞戰場荒涼景象的描繪,贊頌了邊關將士英勇無畏、殺敵報國的英雄氣概。(2分)
異:第三首還表達了詩人對邊關將士特別是戰死沙場的將士們的愛護與同情;第六首則通過描繪將士們英勇無畏為國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詩人對國家強大國勢與軍力的自信與自豪之情。(4分)
解析
(1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基本能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
B、“比喻”錯,這里直接凸顯出戰士為國捐軀;E、并不是表達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與擔憂。其三表現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其六詩描寫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故選BE。
(15)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詩歌的情感分析的題目一直是考試的重點,但是考核的難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知道答題的突破口,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中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句子作答,重點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這樣就能和給的答案無限接近,還要主語詩歌的抒情方式,根據抒情方式分析情感。還要注意一般詩歌的情感都要求結合詩句分析,答題時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棄詩句。
其三通過“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戰士沙場,表明對戰士們的深切同情;其六則是通過“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戰士們英勇殺敵,不畏強權,突出反映對家國壯大的自信豪情。
譯文:
「其三」
邊城榆樹的葉子早已稀疏飄落,顏色發黃了,傍晚時分,一場戰斗剛剛結束,環視戰場,只見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將軍向皇帝上表,奏請班師,以便能把戰死沙場的將士們的尸骨運回故土安葬,不能讓士兵們為他鄉埋葬自己的戰友而傷感痛哭。
「其六」
將軍臂膊上綁縛著胡瓶,騎著紫薄汗馬,英姿颯爽;碎葉城西的天空中一輪秋月高高懸掛。邊境傳來緊急軍情,皇上派使者星夜傳詔將軍,并賜予尚方寶劍令其即刻領兵奔赴前線殺敵;將軍拜詔辭京,奔赴戰場,將士用命,一鼓作氣,很快就攻破了敵人的老巢。
賞析:
「其三」
第三首詩通過描寫古戰場的荒涼景象,無數的將士們死在邊關,而沒有辦法好好安葬,反映了當時戰爭的慘烈,也表現了詩人對將士們深切的同情之心。
詩的開頭點明地點和時令,形象地描繪出邊地的荒涼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戰士在這場戰斗中為國捐軀。后兩句寫將軍上表請求把戰死的將士們尸骨運回安葬,表明了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
此詩以曠遠蒼茫的荒野戰場作為背景,“黃葉”“暮云”等邊塞景象更進一步烘托出邊塞的荒涼,給人以滿目蕭然、凄涼悲愴之感。最后兩句感情真摯,造句沉痛,更增悲愴之氣。全詩讀來頗令人感到那種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支部隊有這樣體恤、愛護士卒的統帥,士卒沒有不賣命的道路,由此亦可以想象這支部隊戰斗力量的強大。
「其六」
第六首詩描寫的是一位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
詩的首句寫這位將軍的戰時裝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轉寫邊塞之景,意在營造和烘托氣氛,暗示將軍之心時時想著邊塞的安危,時時準備奔赴邊塞,保境安民。這兩句著力鋪陳將軍的裝束和邊地景色,既襯托出將軍的神武之姿,又意在蓄勢,在如水秋月的廣闊清寒背景下,一身戎裝的將軍的剪影,威風凜凜,一位勇武的將軍形象就被傳神地勾勒了出來。詩的后兩句,豪氣生發,尤顯英雄本色,既寫出了部隊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對唐朝強大國勢和軍力的一種自信和自豪心理。
(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基本能力。
(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
詩詞中,在對現實景物描繪時引用典故。可把此時此景與彼時彼景相聯,能創設新的畫面,加深詩的意境,促使人產生聯想,從而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詩人的情感有時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達。
16.(1)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重點字:神、圣)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重點字:鶩)
此題考查了名句默寫。命題改變以往給出上下,填寫下句純記憶型方式,而是改為通過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寫,這樣就將記憶與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因此,解題時必須注意:一是語意的提醒。二是注意難寫字。
從軍行的閱讀答案10
從軍行
[隋]明余慶
三邊烽亂驚,十萬且橫行。
風卷常山陣,笳喧細柳營。
劍花寒不落,弓月曉逾明。
會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注]明余慶(約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詳,平原鬲人,明克讓之子。生卒年均不祥,約陳末隋初間在世。常山陣:兵法上將首尾呼應的一種排兵布陣之法稱為常山陣。笳:胡笳軍樂,隋軍中也用,主要用來助攻,提振士氣。朔方城:漢武帝時,漢軍曾攻占淮南一帶,為紀念勝利在當地建勝利之城。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寫邊庭緊急,烽火四起,敵人來勢洶洶,十萬隋軍奔赴邊疆,浩浩蕩蕩,威武雄壯。
B.頷聯寫隋軍擺出“常山陣”,以風卷殘云之勢打敗來犯之敵,軍營中響起了勝利的笳聲。
C.頸聯運用細節描寫和景物描寫,表現隋軍戰士不畏嚴寒、徹夜未眠地守衛邊關的戰斗精神。
D.尾聯巧用典故,想象隋軍也能像當年漢軍攻取淮南那樣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紀念勝利之城。
15.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
答
14.B(曲解詩意。“打敗來犯之敵”“軍營中響起了勝利的笳聲”錯。頷聯描述的是隋軍同仇敵愾,奮力抗擊敵人的壯烈場面,悲壯雄渾的胡笳軍樂如同當年細柳營中的軍樂一樣響起。)
15.示例:表現隋軍軍容強盛、軍紀嚴明及戰士們保家衛國的英勇無畏的壯志豪情。從“十萬且橫行”“風卷常山陣”“笳喧細柳營”“劍花寒不落”等描寫,可見其雄渾氣勢和戰斗精神。尾聯用典抒情,希望隋軍能夠取得戰爭的最終勝利。詩人想象著像當年漢軍攻取淮南一樣,取勝之后建立一座紀念勝利的“朔方之城”。全詩格調昂揚向上,表現了作為大一統帝國隋朝的邊塞詩的“大國之氣”“強國之音”。(大意如此,言之成理即可。每點2分,共6分。)
【從軍行的閱讀答案10篇】相關文章:
李白《從軍行》閱讀答案05-28
從軍行閱讀答案王昌齡10-28
王昌齡《從軍行其五》閱讀答案10-31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選二)》閱讀附答案12-13
從軍行王昌齡閱讀分享11-14
從軍行王昌齡其五閱讀11-01
從軍行其二王昌齡答案11-03
從軍行王昌齡其二答案11-01
從軍行王昌齡其一答案10-28
劉長卿與李白《從軍行》對比閱讀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