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魏書·王烈傳》閱讀練習題及答案

時間:2021-06-10 13:57:07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

《魏書·王烈傳》閱讀練習題及答案

  王烈通識達道,秉義不回。以潁川陳太丘為師,二子為友。時潁川荀慈明、賈偉節、李元禮、韓元長皆就陳君學,見烈器業過人,嘆服所履,亦與相親。由是英名著于海內。道成德立,還歸舊廬,遂遭父喪,泣淚三年。遇歲饑饉,路有餓殍,烈乃分釜庾之儲,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稱孝,鄉黨歸仁。以典籍娛心,育人為務,遂建學校,敦崇庠序。其誘人也,皆因其性氣,誨之以道,使之從善遠惡。益者不自覺,而大化隆行,皆成寶器。門人出入,容止可觀,時在市井,行步有異,人皆別之。州閭成風,咸競為善。

《魏書·王烈傳》閱讀練習題及答案

  時國中有盜牛者,牛主得之。盜者曰:“我邂逅迷惑,從今已后將為改過。子既已赦宥,幸無使王烈聞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遺之。或問:“此人既為盜,畏君聞之,反與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盜其駿馬食之,乃賜之酒。盜者不愛其死,以救穆公之難。今此盜人能悔其過,懼吾聞之,是知恥惡。知恥惡,則善心將生,故與布勸為善也。”間年之中,行路老父擔重,人代擔數十里,欲至家,置而去,問姓名,不以告。頃之,老父復行,失劍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懼后人得之,劍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購募,或恐差錯,遂守之。至暮,劍主還見之。前者代擔人也。老父攬其袂,問曰:“子前者代吾擔,不得姓名,今子復守吾劍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請子告吾姓名,吾將以告王烈。”乃語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見。”遂使人推之,乃昔時盜牛人也。遂使國人表其閭而異之。

  時人或訟曲直,將質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廬而還,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聞之。時國主皆親驂乘適烈私館,疇諮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會董卓作亂,避地遼東,躬秉農器,編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樂。東域之人,奉之若君。

  以建安二十三年寢疾,年七十八而終。

  (節選自《三國志·魏書》)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嘆服所履,亦與相親 履:經歷

  B. 遂建學校,敦崇庠序 敦崇:重視

  C. 盜者不愛其死,以救穆公之難 愛:愛護

  D. 遂使國人表其閭而異之 表:表彰,彰顯

  答案:C 根據文意,“愛”在這里應是“吝惜”的意思。

  2.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直接表明王烈“秉義不回” 的一組是(3分)( )

  ①遇歲饑饉,路有餓殍,烈乃分釜庾之儲,以救邑里之命

  ②誨之以道,使之從善遠惡

  ③子既已赦宥,幸無使王烈聞之

  ④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

  ⑤遂使國人表其閭而異之

  ⑥知恥惡,則善心將生,故與布勸為善也

  A.①⑤④ B.②③⑥ C. ②③⑤ D.①⑤⑥

  答案:D ③說的是王烈對他人道德上的感召,間接上說明王烈“秉持仁義不回頭”;④表明王烈淡于功名利祿,和“秉義不回”無關。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概括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王烈為父親守喪三年,終日以淚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糧食分送給鄉親活命,所以本族人稱贊他“孝”。鄉親們稱贊他“仁”。

  B.王烈非常重視道德教化,既興辦學校,也非常講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盜賊改惡向善,最終成為道德榜樣。

  C.王烈名望極高,地方最高官員親自乘坐馬車到王烈家中咨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沒去就任。

  D.當時有人為爭長短,要到王烈那里去評判對錯,因王烈忙于教學、公務,有的人中途而返,有的人遠遠看見王烈的房子掉頭而回。

  答案:D “因王烈忙于教學、公務,有的人中途而返”的表述不合愿意,原文最后說的是“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聞之”。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道成德立,還歸舊廬,遂遭父喪,泣淚三年。(4分)

  (2)盜者不愛其死,以救穆公之難。今此盜人能悔其過,懼吾聞之,是知恥惡。(6分)

  參考譯文:(1)學問道德達到很高的.境界之后,王烈返回家鄉,趕上父親去世,他守孝三年,終日以淚洗面。(2)盜馬的人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奮力去解救危難中的秦穆公。現在這個偷牛的人能夠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懼怕我知道這件事,這說明他懂得羞恥。

【《魏書·王烈傳》閱讀練習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魏書·于烈傳》閱讀題答案及譯文06-30

魏書·于烈傳閱讀答案附翻譯10-18

《魏書·王烈傳》文言文原文及譯文04-29

關于王烈傳閱讀答案11-11

《魏書于烈傳》原文及翻譯(二)12-06

《魏書封軌傳》閱讀答案10-04

《魏書·盧淵傳》閱讀答案09-28

魏書高允傳的閱讀附答案06-12

《魏書·張濟傳》閱讀答案解析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