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活動教學是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數學知識為載體,以小學生的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學生主動探求數學知識,概括、歸納數學結論,享受數學成果,解決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 提供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
應該說,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艱苦、復雜的腦力勞動,它比體力勞動更需要有一個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在寬松、愉悅的環境氣氛中,學生就會產生滿意的、愉快的、甚至是精神振奮的內心體驗。 對于學生應該有一個有安全感的,輕松的,愉悅的學習環境。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要求做到以下幾點:(1)活動教學要有明確的目標,要使學生清楚理解開展數學活動的重要意義。(2)對學生勇于冒險、敢于挑戰的精神要給予積極支持、大力弘揚。(3) 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尤其是對學困生,要多關心、多照顧, 鼓勵有困難或膽小的孩子積極地參與到每一項活動中。(4)活動的主題要生動有趣,加強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際的聯系。(5)對學生的表現,哪怕是點滴的進步,都要表揚、夸獎,以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對學生要有一顆包容之心,允許學生犯錯。一旦學生出現錯誤,決不橫加指責,而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去尋找發生錯誤的原因,及時糾錯 。(6)紀律嚴格,寬嚴有度。
2、 采用分組教學的形式
一般采用異質分組的形式,就是按照學生性別、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將各類學生進行精心搭配,形成各個實力相當的共同體。這種分組形式,符合“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的理念”,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積極進行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多向溝通,使教師和學生在活動中處于平等地位,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指導、相互幫助、合作交流,團隊的力量會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營造出良好的班級氛圍,增強學生之間的凝聚力。具體來說,以4-6人為一個合作小組,作好組內成員的合理分工,明確任務職責,在每個小組內設一名常務組長,負責本組學習活動的組織、分工、監督等,讓學習活動有序展開。
3、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要求學生全方位參與課堂教學,參與知識的學習與建構,改變過去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使自己的生命成長和知識接受同步進行。
(1)投入。在數學學習活動的導入方面,運用圖像、錄像、故事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動過程中,首先注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其次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參與學習過程。
(2)展開。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大膽設想,選取合適的課題。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協商、討論,確定活動目標,并讓每一名學生都明確活動的目標。在這里,教師要為學生引好路,作好指導,應該由學生展示自我能力,半扶半放,決不越俎代庖。教師要引導學生制定好活動的步驟,使學生的活動從計劃到結束有一個系統性的程序,這樣,他們就不會做無用功。
(3)深入。根據制定好的活動步驟,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實踐、去體驗,在活動中積累經驗,收獲成功。對學生在活動中表現比較好的做法和想法,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學生遇到困難時,要及時地給予指導和幫助。在活動結束后,師生共同總結得失,以利于吸取經驗教訓。
4、 優化操作活動。
兒童地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動手操作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小學生借助手的活動能夠實現和反映其內部的思維活動,讓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改變了“耳聽口說”的學習模式,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學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中年級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高年級的小學生具有了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和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系。操作活動可以架起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橋梁。
在組織學生的操作活動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要有明確的操作目標。
(2) 操作要適時、適量和適度。
(3)引導學生在操作中積累表象。
(4)將操作活動、思維活動和語言表達結合起來。
5、 以“問題解決”形式組織教學
問題解決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標,應用各種認知活動、技能等,經過一系列的思維操作,使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它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作出假設、經驗假設等幾個階段。“問題解決”教學模式,不僅能比較好地實踐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理念,也能實現高效的課堂學習。它能使學生積極思維,有目標地思維;能使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掌握審題方法,將新舊知識建立聯系,使學習真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