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
第1課時 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
【教學內容】
教材第11~12頁
【教材分析】
在教學加法計算之前,教材安排了一幅“參觀博物館”的情境圖,圖中給出了二年級4個班的人數和每個班帶隊老師的人數。創設了一種現實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實際生活中存在著需要用兩位數加法計算解決的問題,體會學習兩位數加法的實際意義。
由于本節課是學生學習筆算加法的開始,而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加法學生一年級就已經會口算了,所以教材直接提出了口算要求,復習口算加法的計算方法,為理解筆算的算理和算法作好準備。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寫豎式的算理和100以內不進位加法的正確筆算方法,教學難點是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算理。初學筆算的同學往往出現先口算出結果,再去寫豎式的現象,要讓學生們通過多練習,培養他們先用豎式計算,再把結果寫上去的習慣。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加法的豎式計算方法,初步掌握豎式計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歸納能力。
2.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
難點:豎式計算的算理和書寫格式。
【教學準備】
課件、計數器等
【教學流程】
復習導入→通過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 ↓
探究新知→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
↓ ↓
鞏固應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 ↓
課堂小結→總結學到的知識和方法
【復習導入】
口算。
40+3= 50+7= 3+90= 7+80= 30+7=
可采用搶答、聽算等形式進行。
師:同學們表現得真棒,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的知識。
【探究新知】
課件展示教材第11頁情境圖。
1.(1)觀察情境圖,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學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班級 二(1)班 二(2)班 二(3)班 二(4)班 帶隊老師
人數(人) 35 32 37 34 每班2人
(2)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匯報,師選擇性地板書例1的問題。
2.學習例1。
二(1)班學生和本班的帶隊老師一共多少人?
(1)學生列出算式:35+2
師:為什么用加法計算?
只要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的學生數和本班帶隊老師數合起來”就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怎樣計算35+2=?借助手中的小棒和計數器分別試一試。
學生獨立嘗試。
組織匯報: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過擺小棒算出來的,先擺3捆和5根,再擺2根,5根和2根合起來是7根,7根與原來的3捆合起來也就是37根。
生3:我是通過在計數器上撥珠算出來的。
……
師:撥計數器的過程可以用一種形式展示出來,那就是豎式。
3.學習豎式。
師生拿出計數器,一邊操作一邊提問:
算35+2時,先在十位上撥幾個珠子,個位上撥幾個珠子?加2時應在哪一位上撥幾個珠子?
師講解豎式的寫法:先寫第一個加數35,再在35的下面左側寫上“+”,右側寫2。你們認為“2”應對著35的3還是5呢?(通過計數器,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應該不困難)最后在加數下面畫上一根橫線,表示等號。
師:你認為應該從什么數位開始計算?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議一議。
學生說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小結:為了以后計算進位加法的方便,我們在豎式計算時都從個位開始計算。個位上5+2=7,7應對齊個位,十位上的3要寫在橫線下面,對齊十位。
小組討論加法豎式計算時,應怎樣對位?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明確: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可以歸納為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
4.變式訓練。
(1)二(2)班學生和本班的帶隊老師一共多少人?
(2)二(3)班學生和本班的帶隊老師一共多少人?
【鞏固應用】
1.第12頁做一做第1題。學生先獨立嘗試,再說說是怎樣對位的。
2.第12頁做一做第2題。可讓學生試著用語言描述題意,知道“ ”是合起來的意思,進一步領會加法的意義,鞏固豎式計算的格式。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第2課時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
【教學內容】
教材第13頁
【教材分析】
例2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加法,重點解決豎式對位問題,并使學生體會豎式計算從哪一位加起的計算順序問題。
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兩位數加一位數和兩位數加整十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它是以后學習多位數加法的基礎。
【學情分析】
針對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法的舊知識,采用讓學生充分進行動手操作--擺小棍的方法。嘗試通過小棍的不同擺放位置,讓學生自己觀察、比較,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得出哪種擺法既能看出兩個加數各是多少,又很容易知道和是多少,從而體會出擺小棍與豎式寫法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自己悟出為什么要這樣寫豎式和為什么要讓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的道理,充分發揮小棍在教學中的作用,讓枯燥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能熟練地進行豎式計算。
2.通過觀察、操作,學生自主合作歸納出筆算加法的法則,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能正確計算。
難點:掌握筆算加法的法則。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計數器等
【教學流程】
復習導入→通過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 ↓
探究新知→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
↓ ↓
鞏固應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 ↓
課堂小結→總結學到的知識和方法
【復習導入】
1.27+2= 45+4= 37+1= 56+3=
2.能說出口算的方法嗎?
【探究新知】
1.出示第11頁學生參觀博物館的情境圖。
問: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師:因為到博物館很遠,我們給同學們準備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車,大家想一想,應該哪兩個班乘坐一輛車呢?如果我們讓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學合乘一輛車,讓二(3)班和二(4)班的同學合乘一輛車,行嗎?
我們先來看看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學可不可以合乘一輛車,請列出算式。(板書:35+32)
3.師:同學們,能不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一下。
學生自由計算,老師巡視,適時幫助學困生。等學生有大部分完成后,指名匯報。可能有以下幾種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擺小棒法。先擺3捆零5根再擺3捆零2根,最后合計6捆零7根。(學生邊說邊演示)
生3:先在計數器的十位上撥3個珠子,個位上撥5個珠子。然后在十位上加3個珠子,個位上加2個珠子,十位上的6個珠子與個位上7個珠子合起來表示的數是67。(學生邊說邊演示)
生4:……
學生在說算法時教師適時板書,用紙條寫好。十位和捆數用一種顏色,個位和根數用一種顏色。然后再出示多媒體讓學生進一步感知三種算法。注意課件制作時在相同數位對齊時重點閃爍。
師:剛才同學們利用口算和動手擺小棒、撥計數器算出了35+32的結果,真棒!現在我們可用豎式計算一下:
(1)媒體展現,感知豎式。
(2)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a.根據屏幕展現及擺小棒、撥計數器的方法列出豎式。
b.為什么這樣列式,說出理由。
c.在列豎式中應注意什么,怎樣計算?學生合作,教師巡視,適時點撥。
(3)小組匯報合成新知。
(4)歸納: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同時板書: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讓學生讀、理解重點詞語。自己寫一寫,同桌互相檢查看誰寫得更好,指導書寫。
【鞏固應用】
1.35+23= 43+26=
指名表演,教師重點指導學困生。然后集體訂正。
2.當醫生診斷。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
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
35+32=67(名)
個位:5+2=7表示5個一加2個一是7個一。
十位:3+3=6表示3個十加3個十是6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