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時 線段的認識和畫法
【教學內容】
教材第5~6頁
【教材分析】
“認識線段”這部分內容是教學量長度的基礎,更是以后學習面積和體積的重要知識準備。教材在講解認識線段時,直接給出幾條線段的直觀圖,告訴學生這些都是線段。并通過讓學生量這幾條線段的長度,使學生了解到線段是可以量出長度的,從而得到線段的特征有哪些。
動手畫線段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進一步鞏固了線段的特征。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線段之前,已經學習了比較物體的長短,生活中也經常接觸此類的內容,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這些都為這節課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但二年級學生年齡小,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低,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征,要使他們對線段概念提升到一個概括的、抽象的認識,有一定難度。所以教材用直觀的方式來說明什么是線段,比較嚴格的定義到高年級再予以介紹。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線段,了解線段的基本特征,構建線段模型。
2.通過實踐操作,學會用刻度尺量線段的長度,并會畫線段(限整厘米)。
3.培養觀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線段的基本特征。
難點: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直尺、各種彎的、直的物品若干
【教學流程】
情境導入→創設問題情境,引導探究
↓ ↓
探究新知→認識線段,掌握線段的量法和畫法
↓ ↓
鞏固應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 ↓
課堂小結→總結學到的知識和方法
【情境導入】
師:請小朋友每人拿出課前準備的細線,同桌相互比比兩根線的長短。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交流結果。
師:現在請小朋友來介紹介紹你們是怎樣比的?
生:我是先把細線的一端對齊,然后把線拉直,再看另一端。
板書:拉直;一端對齊。
直直的
師:我們把這根細線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線段。
【探究新知】
教學例6
1.感知線段的直。
師:請拿出袋里的東西看一看、摸一摸,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準備好的牙膏盒、藥盒、直的、曲的吸管、鉛筆、繩子、鐵絲等。
學生匯報。
師:你覺得桌子上哪些東西是直的?
學生迅速找出自己認為是直的東西。
師:請大家互相檢查誰拿對了,誰拿錯了,并且互相糾正。
2.感知線段的兩個端點。
師:請同學們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東西。除了直以外,你還發現了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師:假如從鉛筆的任意一端開始,摸到鉛筆的另一端,我們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個點,把另一端也看作一個點,我們把這兩個點叫做端點。像書本的邊、直的吸管那樣都有兩個端點。
3.從實例理解線段。
師:請同學們觀察課本第5頁例6,拉緊一條線叫線段嗎?
教師在講臺演示,然后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線照著操作,指名一名學生到講臺前演示給同學們看,感知什么是線段。
師:同學們知道線段都有什么特點?
學生匯報。
實際投影展示:
(1)線段是直的。
(2)線段有兩個端點。
(3)線段可以量出長度。
師:大家說得很好,請同學們看看:課本第5頁上的黑板邊、課桌邊、書邊都可以看成線段嗎?還有哪些東西的邊也可以看成線段?(同桌互相交流)
小結:我們把像課本第5頁中間的圖叫線段,線段都是直的,有兩個端點,可以量出長度。比如書本的邊、盒子的邊、鉛筆、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線段。
學生找出身邊的“線段”,并說一說、評一評。
4.量線段和估線段。
師:線段可以度量嗎?
讓學生量一量課本上面線段的長度,并說說量法。
小結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教師出示橫、豎兩條同樣長的線段,請學生估計這兩條線段哪條長、哪條短或者同樣長呢?
學生自由發表想法。
學生通過用尺子度量,發現這兩條線段是一樣長的。
小結:不太長的線段通過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長度。而生活中的線段有時需要估計一下,有時又要通過實踐來得出正確的結論。另外,同樣長的兩條線段,往往人們會覺得豎放比橫放長,這是視覺的誤差,同學們在生活中要注意這個問題。
5.畫線段。
教師讓學生用手勢表示3厘米大約有多長。
學生嘗試畫3厘米長的線段,并說出畫法。
讓幾個學生演示怎樣畫線段,大家評價哪種方法好。
學生操作后匯報。
請方法好的學生再演示一遍,邊畫邊說。
教師出示斷了3厘米多的尺讓學生討論:怎樣用這把尺畫出3厘米長的線段?
小組討論,試畫。
小組派代表匯報。
師:刻度尺有不同的標記方法,只要掌握畫法就能準確畫出線段。
【鞏固應用】
1.教材第5頁做一做。
2.用卷尺量一量跳遠距離。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
【板書設計】
線段的認識和畫法
線段:直的 有兩個端點 可以量長度
畫線段:從尺子的“0”刻度開始畫起,幾厘米長的線段就畫到尺子幾厘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