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 p; 近年來,我校實現了班班通,學校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探索。要求我們數學教師在使用常規教學手段教學的同時,恰當利用信息技術動態圖像、演示技術,以及媒體信息的豐富性、形象性和生動性,將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加以直觀地顯示,刺激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所學數學知識的本質特征。把“班班通”的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為學生創造好的學習氛圍,為師生數學課堂教學架設一座“和諧高效思維對話”橋梁。通過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優化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認知、應用和創新能力的目的。
一、利用班班通的呈現功能,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需求。
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的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而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可實現對小學數學教學有效的組織與管理。它們管理的信息不僅是文字,還包含圖形、圖像、聲音、視頻等媒體信息。通過這些載體,可以極大地增大課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師控制教學信息的靈活性。多媒體以及網絡技術,給學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觀教學提供了平臺,有效地改善學習方式,加快學生的理解進程,從而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
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我利用播放超市的影像,讓學生在“逛超市”中體會“購物”樂趣,鮮活的 “購物”情境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孩子紛紛爭著學成人的模樣、語氣進行虛擬購物,交流、互動得有模有樣,有板有眼,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購物”所需要的元、角、分數學知識。讓學生身臨其境,零距離接觸生活實際,感受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滿足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體驗。
如教學“年、月、日”中,我利用多媒體信息創設自主性學習的環境。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通過與計算機的交互隨機觀察年歷。學生在計算機上觀察到12個月份的天數有不同: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而有的月份又只有28或29天。學生還可以打開資料庫進行知識查詢,自己去自主探索,發現規律。通過自己探索得到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利用計算機這一媒介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中可以探索出閏年和平年的概念,知道了:為什么7月與8月都是大月呢?為什么要規定“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呢?這樣,在信息環境下學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機械訓練中解脫出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利用班班通,創設學習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可見興趣在求知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信息技術中課件色彩鮮艷,圖文并茂、生動形象,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趣味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在教學 “時分秒”中,我利用多媒體把“神舟五號” 發射上天的真實過程展現在學生眼前,并配以講解四個重要時刻,從學生熟悉的時事引入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還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通過生動的形象移動變化、動態的圖像與音頻信息結合,構成了仿真的學習情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興趣.
三、利用班班通,創設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尤其強烈。”創新意識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后天有目的的培養才獲得的。數學本身就是創新的產物,在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正是我們素質教育的責任。一個情景交融,形象逼真的課件,它使學生接受知識更便捷,獲得知識更迅速。
在“圓的面積”的教學中,如果使用模型或幻燈片來演示面積推導公式,圓最多只能被平均分成32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學生無法去想象圓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所拼成的圖形越接近于長方形這一數學事實。而我們運用動畫技術,就能輕易地把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32份、64份…,然后再將其拼成近似的長方形,這一過程的演示,加深了學生對圓面積計算方法的認識,體驗到其中所蘊涵著的極限思想。這樣還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突破了學生原有的思維限制,從而激發學生創造的潛能。
利用“班班通”中的多媒體展示,將生活中的形象事物轉化成抽象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創造力,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又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
四、利用班班通,精、巧地設計練習,達到應用知識的目的。
練習是學習中的重要環節。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良好學風的養成,必須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實現。教學中,適當地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素材,更多的練習和表現自己能力的機會;同時為教師及時獲得學生準確、真實的學習成效和學習態度等信息提供了方法和途徑,還縮短了課堂教學時間和壓縮不必要的思維程序,以獲取有效學習時間,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教師若能充分利用好新教材課后安排的練習(“觀察”、“思考”、“探索”;“猜一猜”、“找規律”、 “數學游戲”、“數學故事”、“小調查”等),利用媒體技術精練、巧妙、新穎地設計適量的諸如一式多變、一題多變、一題多用,一圖多編、一式多編與填空、選擇、判斷等形式來吸引學生練習,讓學生通過多樣的形式練習訓練,達到靈活應用知識目的,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
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中,合理、恰當、科學的運用班班通提供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愉悅的學習氛圍,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勵學生的創造思維,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同時“班班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師的授課水平,加速了教師的教學理念與自身知識結構的更新,為學生創造了好的學習氛圍,更提高了“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型課堂的教學效率。我們是“班班通”的受益者,我們將更好的將它利用起來,并逐步完善它。
南和縣大郝小學劉社民
201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