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困生由于自身的學習成績較差,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常常會產生消極的情緒。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困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自卑心理,學困生因為學習成績差,他們在學習中常常受到教師的批評或指責,從而讓他們產生自卑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在學習中不敢向老師提問問題,生活中也不敢與其他同學交往,使得他們常處于孤立、無助的狀態中。孤僻心理,學困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常表現為孤僻冷漠、少言寡語,他們不熱衷于學校和班級的各種事務,只愿意與和自己同樣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交往。
焦慮心理。由于學困生自身的數學基礎知識較薄弱,他們在數學的學習中常常有焦慮不安的情緒,主要表現有害怕檢查作業、害怕考試、害怕開家長會以及擔心教師的批評等,這些害怕焦慮的心理都容易讓他們產生焦慮的心理特征。厭學心理,學困生在數學的學習中由于得不到老師的重視而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他們在上課時常愛做小動作,注意力不能集中,從而導致學習效率的低下。但他們遇到數學難題時,由于害怕嘲笑又不敢向老師和其它同學請教,最后導致他們厭學情緒的產生。逆反心理,由于學困生在學習中不能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的重視,使得他們在學習中常常有逆反的心理。如他們在課堂上通過制造小動作,進行惡作劇來吸引教師和其他學生的注意,甚至有些學生會以逃學的形式來抵觸周圍的人,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他們發泄心中的不滿情緒,從而換取心理上的補償與平衡。
針對學困生自卑、焦慮等消極的心理特征,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干預和指導,以下主要從教師對學生的情感干預、認知干預和學業干預三個方面來進行簡要的分析。
加強對學困生的情感干預,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情感干預是幫助學困生克服消極情緒的關鍵。教師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對學困生進行簡單的課堂提問來加強對他們的鼓勵,讓學困生在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中來逐步建立起學習數學的自信,從而引發他們積極向上的心理情緒。課堂提問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在對特困生的提問中要注意設置相對簡單的問題,當他們回答后教師要多對他們進行鼓勵和表揚,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對數學課程的學習興趣。作為小學生最早接觸的課程之一,數學在學生的生活和未來的學習教育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困生對數學價值的了解與認識,通過給他們講述數學課程的應用和價值讓他們了解數學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最大限度的調動學困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此外,教師還要針對學困生的消極情緒而加強對他們的心理輔導,通過與他們的深入交流來了解學困生的內心想法,然后采用相應的措施來幫助學困生克服他們心理上的不良情緒,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自信。
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學困生的認知干預,關注他們的思維進度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有效教學活動的組織來加強對學困生的認知干預。由于學困生自身的數學基礎較差,他們在數學新知識的學習中會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要通過開設相應的教學活動來強化學困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能力。如教師可以在每單元結束時設置一個“反思與回顧”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思考與回顧中增強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也會學困生進行數學知識的溫故提供了良好的課堂氛圍。此外,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優等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還要時刻關注學困生的思維進度,確保他們的思維能夠與教師的教學保持同步,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通過這種認知方式的干預可以幫助學困生樹立起學習數學的自信,促進他們數學成績的提高。
強化對學困生的學業干預,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學困生對數學的學習缺乏自覺性,他們在數學學習中常常有課堂上思想不集中,愛做小動作,課下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和學習成績差等表現。這就要求教師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學業干預,通過課下對學困生的輔導來彌補和鞏固他們的基礎知識,促進他們自身數學知識結構的建立。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降低對學困生的要求來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的學習自信。學習方法不恰當是造成學困生數學成績較差的重要原因,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困生解題思路的訓練和引導,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促進他們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學困生作為班集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學習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班級的學習狀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一味地關注優等生的學習,更要加強對學困生心理特征和學習情況的關注,從而為整個班級學習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小學數學課程的學習對于學生進行其它課程的學習有重要的影響,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關注和了解學困生的心理特征,通過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情感干預、認知干預和學業干預來增強學困生對數學學習的自信,以更好地保持他們的心理健康,促進他們身心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