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單元 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二)
課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一) 第 1 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會用統計表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分類標準下的多樣性。
2.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回答簡單的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重點:按不同標準分類整理數據,并學會用統計表來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
教學難點:根據統計的需要,正確地分類收集整理數據。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提問:同學們,記得自己的生日在幾月份嗎?
××蛋糕店想做一個市場調查,想在學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個促銷活動,你能告訴××蛋糕店的老板,我們學校的學生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多,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少嗎?
指名學生回答,并說出理由。
提問:你們剛才說的只是自己的猜測,怎樣才能知道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多,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少呢?
學生可能回答:調查全校學生的生日。
追問:如果我們現在要把信息反饋給蛋糕店,你覺得調查全校的學生這個方法怎么樣?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適時小結并揭題。
二、交流共享
1.討論收集數據方法。
(1)提問:剛才我們確定了要在班級里進行調查,我們班級的人數也不少,要怎樣調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學生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
(2)出示統計表,學生分小組調查每個月出生的人數,并把結果記錄在表里。
月份 1月 2月 3月 …… 11月 12月
人數
提問:可以用什么辦法完成這張統計表呢?
小組統計,教師巡視指導。
2.匯總數據。
(1)匯報交流。
分小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說說自己小組一共幾個人,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多,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少。
提問:仔細觀察,你們小組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多、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少和其他小組的一樣嗎?
引導思考:剛才我們得到每個小組的統計結果,想一想,可以怎樣匯總全班的數據呢?
學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個小組的同一月份的數據相加,再匯總成一張表格,即全班同學的生日月份匯總表。
(2)按月份匯總。
師生共同匯總,教師將最終的匯總結果填入下表中。
月份 1月 2月 3月 …… 11月 12月
人數
提問:從這張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知道些什么?學生自由發言,說出自己的發現。
追問:我們班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多,哪個月出生的人數最少?
師:從統計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樣計算?
(3)按季度匯總。
提問:一年分成幾個季度,你知道是哪幾個季度?××蛋糕店還想調查每個季度中,哪個季度出生的人數最多,哪個季度出生的人數最少。如果上面的數據按季度分類,應該怎樣設計統計表?
出示下表: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人數
學生獨立填寫,集體交流,教師將結果填入表格內。
提問:從這張統計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個季度出生的人數比較多,哪個季度出生的人數比較少?
(4)上面兩次統計有什么不同,你從每個統計表里知道了什么?(把數據按不同標準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5)提問:如果要在全校同學中調查,又該怎么樣做?
追問:你認為得到的結果和我們班的結果一定相同嗎?(不一定)
3.歸納總結。
通過這次統計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97頁“想想做做”第1題。
(1)提出要求:拿出準備好的正方體,在它的六個面上分別寫上1~6,四人一組做游戲。
學生分組合作,將結果記錄在教材中的表格(1)和表格(2)里,教師巡視。
(2)提問:擲( )的人數最多,擲( )的人數最少?
追問: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提問,全班進行反饋。
2.完成教材第98頁“想想做做”第2題。
(1)調查本班同學的藝術特長,先在小組里調查,再全班匯總。
空白的藝術種類可以根據小組的實際情況填寫,學生分組活動,共同填表格。
(2)師生合作,匯總表格,根據表格內容回答問題。
提問:哪種藝術特長的人數最多,哪種藝術特長的人數最少?你還知道了什么?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第九單元 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二)
課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二) 第 2 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根據某一事物的標準,通過數據的收集、整理,進行描述和分析過程。
2.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問題、發現問題,進行簡單的預測和較為合理的判斷。
3.讓學生進行一些社會調查,體驗實踐性和現實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讓學生根據某一標準,確定統計對象。
教學難點:能根據相關數據填寫、分析統計表。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談話:同學們,課前我們都測量了自己的身高,你能告訴我你的身高是多少嗎?
學生匯報。
出示我國正常兒童9~10歲的身高標準表格:
男 女
9歲 126.5~137.8cm 125.7~138.7cm
10歲 131.4~143.6cm 131.5~145.1cm
師:這是我國正常兒童9~10歲的身高標準,從這張統計表中你看懂了什么?
師:9歲的男生身高在126.5~137.8cm之間是什么意思?
揭題:這節課我們要探究我們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圍內。
二、交流共享
1.教學例2。
(1)提問:認真對照,你的身高在正常范圍嗎?
學生對照表格,說出自己的年齡和標準范圍判斷自己的身高是否正常。
追問:男生和女生的標準相同嗎?(不相同)
(2)統計小組同學的身高情況。
談話: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高情況分析自己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圍內,我們班其他同學呢?怎樣才能全面了解全班同學的身高情況?
小組討論,指名交流。
學生活動:按男、女生分成幾個小組,調查小組里每個同學的身高,并把結果記錄在表格里。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匯報交流:按從矮到高的順序,把小組同學的身高排一排,寫在表格里。
提問:你們小組的同學中,最高的是多少厘米?最矮的是多少厘米?
追問:把你們小組同學的身高與我國正常兒童的身高標準比一比,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依次回答以上問題,學生結合調查的實際情況進行回答,只要說得合理教師都要予以肯定。
(3)統計全班同學的身高情況。
提問:剛才我們統計了每個小組同學的身高,現在老師想知道我們全班同學最高是多少厘米?最矮呢?
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最后全班交流。
結合學生發言,教師總結:可以把每組最高的比一比,把每組最矮的比一比,再找出全班同學中最高的和最矮的。
追問:全班男生身高在正常范圍的有多少人?女生呢?(小組討論)
師生共同合作分類統計。
分成四類:9歲男生,9歲女生,10歲男生,10歲女生。將記錄結果進行統計。
師:說說從統計的結果中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99頁“想想做做”第1題。
出示小華收集的自己班女生1分鐘仰臥起坐的成績,讓學生讀表格。
(1)根據統計表,逐題回答教材上的問題。
(2)從統計表中你還知道了什么?
2.完成教材第99頁“想想做做”第2題。
同桌合作,測量自己一庹的長度,并把結果記錄下來。
(1)把數據按從小到大的順序重新排列。
(2)聯系例2的身高排序,你認為一庹的長度與身高有什么關系?其他小組的發現與你們一樣嗎?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第九單元 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二)
課題:練習十二 第 3 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進一步體驗如何收集信息,制作統計表,并能根據統計表進行分析。
2.讓學生在收集、整理、分析、決策的過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促進,掌握本單元的內容。
教學重點:體驗統計過程,能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教學難點: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再現
提問: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揭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復習相關的知識點。
二、基本練習
1.完成教材第100頁“練習十二”第1題。
(1)出示表格:
13 16 19 29 18 20 24 26 12 24 25
36 21 0 7 24 31 32 33 22 17 38
9 27 32 30 37 14 13 22 31 30
談話:這是一位籃球運動員某個賽季各場次得分情況,從這些分數中你看懂了什么?
提問:這位運動員在每場比賽中得分最高是多少?最低呢?
再問:一共幾場?得分在20以上的有多少場?得分在30分以上的呢?
追問:你怎么評價這位運動員的得分能力?
2.完成教材第100頁“練習十二”第2題。
小組拿出準備好的5個同樣的依次標有1、2、3、4、5的乒乓球,放進不透明的口袋里。
(1)出示規則:每次從口袋里任意摸出兩個球,記錄兩個球上的數相加的和,一共摸20次。
(2)讓學生先小組分工合作,填寫記錄單,然后匯報摸球記錄的結果。
(3)提問:一共出現了幾種不同的和?和最大是多少?最小呢?
(4)要求:按和的大小整理數據,把結果填入教材中的表格中。
三、綜合練習
1.學習教材第101頁“你知道嗎”。
師:我們平常買鞋必須知道買的鞋子是多少碼,通過閱讀“你知道嗎”,你知道“鞋內長”和“碼數”是怎么計算的嗎?
根據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腳長的厘米數+1=“鞋內長”的厘米數
“鞋內長”厘米數×2-10=碼數
2.完成教材第101頁“練習十二”第3題。
(1)提問:你通常穿多少碼的鞋子?其他同學呢?要統計我們班男生、女生穿多少碼鞋的人最多?要怎么辦?(分小組統計)
(2)按男、女生分成幾個小組,記錄小組里每個同學鞋的尺碼。
(3)分男、女生進行全班匯總。
(4)小組討論:
①你們小組穿什么碼數的人數最多?
②全班男生穿多少碼數的人數最多?女生呢?
③如果在三年級其他班級調查,估計會得到什么結論?在不同年級調查呢?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感覺自己表現得怎么樣?
五、課堂作業
《補》
第九單元 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二)
課題:上學時間 第 4 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懂得收集數據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前提,進一步體驗收集數據的重要性。
2.使學生在收集、整理、分析、決策的過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促進,感受時間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獲得紀錄時間的活動經驗。
教學重點:紀錄、討論一周的上學時間。
教學難點:感受收集數據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提問:同學們,你將這幾天每天上學途中大約花的時間做好紀錄了嗎?
再問:你家住在哪兒,走路來上學還是坐車,什么時候出發?什么時候到校?花了多長時間?(指名回答,表揚早晨起得早的同學)
追問:和同學比,你用的時間是比較長,還是比較短?每天上學用的時間一樣嗎?
引導:每天上學用的時間可能不一樣,怎樣估計才比較合理呢?
學生可能回答:找出5天中經常出現的時間,或這5天平均每天的時間。
師小結:要找出這個時間,我們可以連續記錄幾天上學途中用的時間,再進行估計。
二、收集數據
1.記錄方法。
(1)注意排除一些影響準確記錄的因素,數據記錄也要及時、認真。首先要記錄從家到出發的時間點,再記錄到達學校門口時的時間點,要保證兩個時間節點都要記錄下來。
(2)盡量用一塊手表記錄時間,并和學校時間保持一致。
2.收集數據。
出示表格:
日期 從家出發時間 到校時間 經過時間
( )月( )日 ( )時( )分 ( )時( )分 ( )分
( )月( )日 ( )時( )分 ( )時( )分 ( )分
( )月( )日 ( )時( )分 ( )時( )分 ( )分
( )月( )日 ( )時( )分 ( )時( )分 ( )分
( )月( )日 ( )時( )分 ( )時( )分 ( )分
學生將自己的記錄填入表格。
指名展示,讓學生算出每天上學途中用的時間大約是多少分鐘。
三、匯總討論
1.談話:我們要比較每個同學上學途中用的時間應該怎么做?(收集每個同學上學途中時間的數據進行比較)
師: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先收集數據。
2.(出示表格)讓學生把小組里每個同學上學途中用的時間填在下表中,并按要求整理。
姓名 時間/分 姓名 時間/分 姓名 時間/分 姓名 時間/分
時間 20分以下 20~40分 40分以上
人數
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根據小組記錄和整理結果討論:
(1)從表格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有多少人上學途中用的時間比你多?有多少人用的時間比你少?上學時間和你差不多的有多少人?
(2)上學途中用的時間少于20分鐘的有多少人?多于40分鐘的有多少人?在20~40分鐘的有多少人?
(3)將你們小組的上學時間從小到大排一排,誰用的時間最短,誰用的時間最長?
學生對照小組表格,匯報答案。
4.提問:剛才我們只是在小組里比較,怎樣才能知道全班同學中有多少人上學途中用的時間和你差不多?(學生討論)
引導:需要收集全班同學的數據,用下面的表格將每個小組同學的數據進行匯總。
出示表格,全班匯總。
時間 20分以下 20~40分 40分以上
人數
指名匯報答案。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第十單元 期末復習
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和混合運算 第 1 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本學期學習內容和學習情況進行回顧,培養學生總結和反思自身學習情況的習慣和能力,提高整理和復習的效率。
2.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及混合運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教學重點:正確、熟練地進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以及混合運算。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梳理知識,系統地了解本冊教材所學的知識。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系統整理
1.談話導入。
談話:上節課老師請同學們回家后把這個學期我們所學的知識和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回顧總結,并把復習情況記錄在報告單里,大家準備好了嗎?
2.小組討論。
講述:看來同學們都對我們這個學期所學的知識進行了整理、復習,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復習情況,看看自己有哪些方面需要補充的。
學生每四人一組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
提問:你最感興趣的是哪部分知識?
學得最好的是哪部分知識?你覺得哪些知識有困難?(指名匯報)
師揭題:本節課我們要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及混合運算的內容。
二、查漏補缺訓練
1.完成教材第104頁“期末復習”第1題。
讓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匯報答案,并說說計算方法。
小結:像20×40,我們可以先算2×4,再在得數的后面補上兩個0?谒50×60時要注意,得數的末尾有3個0。
2.完成教材第104頁“期末復習”第2題。
指名上臺板演,其他學生獨立完成。
提問: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時要注意什么?
學生匯報后,師小結:(1)相同數位要對齊。(2)計算時先用第二個乘數的個位乘第一個乘數,再用第二個乘數的十位乘第一個乘數。用哪一位上的數去乘,乘得的數的末位就和這一位對齊。最后把兩次乘得的數相加。(3)用交換乘數的方法進行驗算。
3.完成教材第104頁“期末復習”第3題。
先讓學生結合算式說說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再指名板演,其余學生獨立在練習本上完成。最后集體訂正。
歸納混合運算的順序: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應先算乘除法;算式里有括號,應先算括號里面的。
三、綜合運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104頁“期末復習”第4題。
要求:不計算,在得數大的算式后面畫“√”。
師注意提醒學生看清運算符號。
2.完成教材第105頁“期末復習”第5題。
讓學生先讀題,理解題意,再估一估,最后獨立解答。
師講解:把39看成40,把88看成90,那么39與88的積大約是3600,但不高于3600,所以估計是夠的。
3.完成教材第105頁“期末復習”第6題。
讓學生先讀題,再列式解答,最后集體交流,并說說解題思路。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五、課堂作業
《補》
第十單元 期末復習
課題:年、月、日與千米和噸、分數和小數 第2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在復習中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千米和噸的認識,并能熟練地進行換算。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會將分數改寫成小數;進一步掌握年、月、日的相關知識,能正確判斷平年和閏年。
3.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系統地整理知識點。
教學難點:加深理解年、月、日與千米和噸、分數和小數,熟練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系統整理
提問:這學期我們學習了有關年、月、日與千米和噸、分數和小數的哪些知識?
揭題:本節課我們就來復習這幾方面的內容。
二、查漏補缺訓練
1.復習年、月、日。
(1)談話:我們學過哪些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師引導歸納:年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2月28天,閏年2月29天,通常每4年一閏,公歷年份數除以4沒有余數;而公歷年份數是整百數的,必須除以400沒有余數才是閏年。一年有12個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是大月,4月、6月、9月、11月是小月。平年一年有365天,閏年一年有366天。
(2)回顧:24時計時法有哪些知識?24時計時法怎樣轉化成普通計時法?怎樣求一天內經過的時間?
(3)完成教材第105頁“期末復習”第7題。
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再集體交流,說說思考的過程。
2.復習千米和噸。
板書:1千米=1000米
1噸=1000千克
(1)完成教材第105頁“期末復習”第8題。
讓學生說說進率,并說出換算的思考過程,完成后進行集體交流。
(2)完成教材第105頁“期末復習”第9題。
指導學生看懂圖意,讓學生結合圖下的文字信息和問題,找出圖中的有效信息。
引導:鐘面從幾時到幾時,經過了多長時間?
引導學生獨立列式解答,集體交流。
(3)完成教材第105頁“期末復習”第10題。
指名讀題,讓學生根據問題尋找有用的條件,再讓學生獨立列式,說說思考的方法。最后集體交流。
三、綜合運用提升
1.復習分數。
引導回顧:把一些物體看成整體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是幾分之一,幾份就是幾分之幾。
(1)完成教材第105頁“期末復習”第11題。
課件出示圖片,讓學生說說圖意。再進行獨立填寫,指名說意思。
(2)完成教材第106頁“期末復習”第12題。
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12根小棒,分別拿出它的 、 、 、 。
要求:說說每次拿出幾根?
指名匯報: 是把12平均分成3份,表示這樣的1份,是12÷3=4(根); 表示這樣的兩份,是12÷3×2=8(根)。
2.復習小數。
提問: 寫成小數是多少?(0.1) 寫成小數是多少?(0.3)
回顧:小數中的圓點叫作小數點。小數點左邊的部分是整數部分,右邊的部分是小數部分。
(1)完成教材第106頁“期末復習”第13題。
出示數軸,先讓學生填寫數軸上的數,然后集體交流,說說想法。
(2)完成教材第106頁“期末復習”第14題。
課件出示題目,讓學生比較4個小數的大小。
說一說:誰第一?誰第二?誰第三?
(3)完成教材第106頁“期末復習”第15題。
讓學生先說說每個分數表示什么意義,再涂色。指名上臺演示,說說是怎么涂的。
(4)完成教材第106頁“期末復習”第16題。
讓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提問:你能用小數表示兩種布各買了多少米嗎?(8分米是1米的 ,是0.8米,1米4分米是1.4米)
追問:買這兩種布一共要付多少元?
3.6+6.2=9.8(元)
你還能提出哪些用加、減法計算的問題?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五、課堂作業
《補》
第十單元 期末復習
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第 3 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情境理解面積的含義,并通過操作活動進一步體會面積和周長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并能進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2.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中,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逐步培養數學的應用意識,發展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等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體會面積和周長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談話:本節課我們要復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及相關的實際問題。
二、查漏補缺訓練
1.回顧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及有關的實際問題的知識。
(1)提問:什么是面積?我們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這個物體的面積。面積的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說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之間的進率。
板書: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和周長的公式是什么?
板書: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2.基礎練習。
(1)完成教材第106頁“期末復習”第17題。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里交流并互相評價。提醒學生注意區分周長單位和面積單位。
(2)完成教材第107頁“期末復習”第18題。
先讓學生說說進率,再填寫,最后交流是怎么轉換的。
三、綜合運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107頁“期末復習”第19題。
出示表格,先讓學生獨立填寫,然后指名匯報,并讓學生說出計算方法。
2.完成教材第107頁“期末復習”第20題。
(1)讓學生讀題,了解題意。
(2)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讓學生獨立計算,匯報交流。
3.完成教材第107頁“期末復習”第21題。
(1)讓學生讀題,說說題意。
(2)進行小組合作,將兩個長方形拼成正方形,并說說拼成的圖形的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
(3)讓學生算出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
(4)讓學生將兩個長方形拼成長方形,說說拼成的圖形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長40厘米,寬10厘米)
(5)讓學生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
4.完成教材第107頁“期末復習”第22題。
讓學生小組合作,觀察周圍物體中形狀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面。先估計它們的面積,再進行測量和計算。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五、課堂作業
《補》
第十單元 期末復習
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第4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加深學生對收集數據的意義的理解。
2.通過復習,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加深對收集數據的意義的理解。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解決問題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系統整理
1.談話:這學期我們學過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從問題想起,用畫線段解決問題。
2.這學期我們學過了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從中你學會了什么?
(根據問題收集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
3.揭題:本節課我們要復習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二、查漏補缺訓練
1.完成教材第107頁“期末復習”第23題。
(1)讓學生讀題,找出問題。
提問:從問題想起,你能找出數量關系嗎?(總的長度-已經鋪的長度=還要鋪的長度)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求已經鋪的長度)
(2)讓學生列式解答,集體交流。
2.完成教材第107頁“期末復習”第24、25題。
(1)讓學生讀題,找出問題,并說說數量關系。
(2)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集體交流,說說思考方法。
3.完成教材第108頁“期末復習”第26題。
(1)讓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提問:要求“成人服裝比兒童服裝多多少套?”你能畫出線段圖嗎?
學生列式解答。
(2)解決問題“兩種服裝一共有多少套?”
讓學生修改線段圖,并列式,指名交流,說說每道算式表示的意義。
5.完成教材第108頁“期末復習”第27題。
(1)讓學生整理條件,說出需要的條件,先獨立列式,再全班交流。
(2)追問: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三、綜合運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108頁“期末復習”第28題。
提問:你會背古詩嗎?(學生試背)
(1)出示表格:這些古詩,你喜歡哪一首?先在小組里調查,再全班匯總。
(2)讓學生先分小組調查,再匯總全班同學的信息。
(3)根據整理的信息,解決問題。
①這幾首古詩,你們班同學最喜歡哪一首?
②這些古詩中哪些是唐詩?喜歡唐詩的一共有多少人?
③根據統計表上提供的信息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你能解決這些問題嗎?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統計。
2.完成教材第108頁“期末復習”思考題。
(1)讓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并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
提問:實際上松鼠媽媽每天只存幾個?(3個)經過1天存滿多少個?(53個)
(2)讓學生接下去填寫表格,并根據表格尋找規律。
四、反思總結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2.回顧本學期的學習情況,你覺得你能得幾顆星?
五、課堂作業
《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