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認識千米和噸 教案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

發布時間:2016-9-1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第二單元  千米和噸

 課題:認識千米  第 1 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和米之間的換算,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

2.在實踐活動中,學會積累與查找資料,繼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進行千米和米之間的換算。

教學難點: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提問: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常用的長度單位?

學生互相比劃并說說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

2.出示:給下面的物體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鉛筆長18(    )

一枚1元硬幣厚約3(    )

學校跑道一圈長250(    )

課桌長約10(    )

3.課件出示教材第20頁例1。

提問:這是滬杭鐵路,它的全長是180(    )?

追問:為什么滬杭鐵路的長度要用千米作單位?

4.舉例:你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說過千米?

5.教師出示教材第20頁的圖片:你知道每幅圖片上的數字表示什么含義嗎?

說明: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作單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體驗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1)師:1千米到底有多長,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我們課前的活動。(出示照片)

我們學校的跑道從(    )--(    )大約是100米,你怎么記住它的?

明確:像這樣的100米,我們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書:1千米=1000米)

教師指導學生讀出這個算式時,要注意前面的數和后面的單位之間需停頓一下。

提問:1千米里面有幾個100米嗎?(10個)

追問:走100米你花了多長時間?如果讓你走1000米要多長時間?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樣嗎?

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自由發言。

(2)完成教材第21頁“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組織交流,說說是怎樣思考的。

(3)提問:課前我們做過調查,我們學校的環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幾圈是1千米?

學生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回答。

回答預測: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說一說:你感覺1千米長嗎?自由交流。

2.強化概念。

引導思考:我們剛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個環形的,如果我們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會有多長?想一想,從學校門口往南走到哪兒是1千米?向北?向東?向西呢?你可以選擇一個熟悉的地方想象,現在腦海里想象從學校門口走到哪兒大約是100米,要走10個100米,該從學校門口走到哪兒?

談話: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從學校門口到哪兒是1千米,你能說一說從自己家到學校有1千米遠嗎?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頁“想想做做”第1題。

出示圖片并提問:小轎車、步行、動車、自行車每小時各行多少千米?

學生練習并說說理由。

追問:老師家離學校約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師,會選擇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請簡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頁“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說說是怎樣思考的。

3.完成教材第21頁“想想做做”第4題。

引導學生看圖,并說說從圖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題組織學生直接計算,第(2)題先讓學生討論,再組織交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第二單元  千米和噸

 課題:認識噸  第 2 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借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噸的概念,培養用噸這個單位估計物體質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噸=1000千克,學會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方法。

教學重點:認識質量單位噸,知道1噸=1000千克,學會噸與千克之間的換算。

教學難點: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提問:我們已經學過哪些質量單位?(克、千克)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師板書:1千克=1000克

2.談話:同學們,課前老師請大家去觀察和了解貨車的載重量,誰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與大家交流?

課件出示教材第22頁圖片,提問:老師也搜集了一些這樣的圖片,碼頭上這些集裝箱,火車皮所運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單位呢?(噸)明確:噸可以用字母“t”表示。

指出:計量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單位。今天我們就一塊學習另一個比千克還大的質量單位--噸。

二、交流共享

1.直觀感知,初步認識噸。

(1)課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談話: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見過這樣的一袋大米嗎?提過它嗎?提過的說說感受。

學生回答,交流感受。

課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學生跟著100千克、200千克地數,貼滿10張。提問: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書:1000千克)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噸,即:1噸=1000千克。(板書:1噸=1000千克)

2.結合實際,進一步認識噸。

(1)師:課前我們測量了自己的體重,你的體重是多少?(指名回答)

教師請體重大約是25千克的同學站起來。

談話:三年級的小學生大約重25千克,4個學生的體重約是100千克。

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把這4個學生都壓在你身上,感覺怎么樣?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個學生全都疊在你身上,會怎樣?1000千克重不重?

提問:估算一下,小組里所有同學的體重大約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學的體重呢?全班同學的體重相加,有1噸嗎?

學生進行估算,并匯報。

(2)實物出示裝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來掂一掂。

提問:覺得重嗎?這是10千克的水,10桶這樣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這樣的水是1噸?

(3)小結:稱比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噸作單位。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頁“想想做做”第1題。

指導學生看圖,讓學生說說圖中每種物體重1噸,各有多少?

總結匯報:一頭牛重500千克,有2頭牛剛好是1噸;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噸;一頭豬重100千克,10頭豬重1噸;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噸。

2.完成教材第22頁“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噸與千克的單位換算,交流時,說說自己思考的過程。

3.完成教材第22頁“想想做做”第6題。

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觀察,并說說從圖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問:能用什么方法來計算?

學生完成后,展示學生的不同解法。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第二單元  千米和噸

 課題:練習三  第 3 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加強對千米和噸的認識,能利用它們之間的進率進行單位間的換算。

2.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掌握單位間的換算。

教學難點:聯系生活實際,運用千米和噸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再現

1.提問:同學們,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長度和質量單位?(板書:千米  噸)

2.舉例說明,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千米?什么情況下使用噸?

3.小馬虎寫了一篇數學日記,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課件出示)

周末,我和小精明約好上動物園參觀。我一起床就沖到衛生間,在牙刷上擠上2千克的牙膏開始刷牙,并洗了臉。媽媽給我準備了一杯250千克的牛奶和一個400千克的面包。我吃完早餐,來到動物園。動物園里的動物可真多呀!有重45噸的小羊,4千克的大象,80克的小熊貓,真可愛!我們還看見一輛滿載約4克糧食的大貨車正在動物園門口卸貨呢!

引導:說一說,你覺得這篇日記可笑的地方在哪里?應該怎么改?

二、基本練習

1.完成教材第24頁“練習三”第1題。

出示題目,讓學生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填完后讓學生讀一讀,最后集體訂正。

2.完成教材第24頁“練習三”第2題。

(1)說一說:米和千米、千克與噸之間的進率。

師歸納:米和千米、千克與噸之間的進率都是1000。

板書:1000米=1千米

      1000千克=1噸

(2)填一填:讓學生將結果填入括號內。

3.完成教材第24頁“練習三”第3題。

(1)讓學生看圖,讀題。提問:從圖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可以解決什么問題?

(2)讓學生依次解決教材上的問題。

4.完成教材第25頁“練習三”第4題。

先出示圖,讓學生讀題,并了解題中所提供的信息。再讓學生列式,并說明列式的理由。

三、綜合練習

1.完成教材第25頁“練習三”第5題。

先讓學生讀題,然后指名口答,并讓學生說說解題依據。

2.完成教材第25頁“練習三”第6題。

先讓學生看懂題意,了解題中所提供的信息,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然后讓學生列式解答,再組織交流。

3.完成教材第25頁“練習三”第7題。

先讓學生讀題,重點理解“動車從上海出發經過南京開往北京”指的是哪些路程。再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最后組織交流,并讓學生說出解決問題的過程。

4.完成教材第25頁“練習三”第8題。

先讓學生同桌之間交流課前了解到的黑龍江、黃河、長江和珠江的長度,并填寫表格,再指名匯報。

5.完成教材第25頁“練習三”思考題。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最后指名匯報結果。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五、課堂作業

    《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