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教:羊尾鎮中心小學張吉林
學科:小學數學
內容: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科書第72--73頁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新朋友,想認識嗎?(想)趕快用掌聲把她請出來吧!(好的,掌聲起。)(課件出示:白雪公主)她的好朋友是誰?(七個小矮人)
師:白雪公主吃了毒蘋果后,昏了過去。七個小矮人商量,每人照顧她一周,一周有幾天?(7天)第二個小矮人照顧完白雪公主后,說明她已經昏睡了幾天了?(14)第三個……
第六個小矮人照顧她后,已過去了幾天?
生1:41天(許多學生喊:不對)
生2:42天。
師:你能給這個同學講一講你是怎么算的嗎?
生2:用前面的35+7就可以了。
師:第七個小矮人照顧她后,一共過去了幾天?
全班齊:49天。
(課件依次顯示7、14、21、28、35、42、49)
二、合作交流,探究體驗
[活動一] 探究7的乘法口訣
師: 同學們,請你們仔細觀察,這里面有沒有藏著數學知識?
生齊:有。
師:想一想,這里面藏有什么樣的數學知識呢?(表揚:大多數同學都在動腦筋噢。)
生3:有七的乘法口訣。
師: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4:我發現其中有7+7=14,14+7=21……每一次加的都是7.
師:原來每一個數都可以用幾個7連加算出來,所以每個數都可以用一個數乘7得到的,是嗎?(是)
師:我們已經學過幾的乘法口訣?
生齊:1~6的乘法口訣。
師:你們猜今天我們要學什么呢:
生齊:7的乘法口訣。(師板書課題)
師:7的乘法口訣老師現在不教,你們自己能不能總結出來呢?
[設計意圖:學生在前面已經學習了1到6的乘法口訣,考慮到他們已對總結口訣的方法已比較熟悉,根據學生的遷移能力,應該能自主探究,總結出7的乘法口訣。學生能做到的,就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來做。]
生齊:能。
師:請你們試一試,把總結出來的口訣寫到練習本上。
師巡視:都佳鑰已經開始寫了,其他同學正在思考。等一會兒,咱們把寫得好的放在展臺上,讓大家學習。袁凌云同學知道,寫乘法口訣時要用什么字呀?
生齊:漢字。
師:我們要先思考,想好了再寫,不要急著動筆。
學生自主總結7的乘法口訣。然后組織匯報交流:
師:同學們認為7的乘法口訣的第一句應該是什么?
生:一七得七。
師:一七得七是什么意思?
生:1個7相加等于7.
師:應該說是1個7還是7
師:最后一句應該是--
生:七七四十九。
師:你們是根據什么想到的?
生:5的,6的乘法口訣。
展示另一個學生的探究結果,師:這個總結的是七七四十九、七八五十六、七九六十三這是怎么回事?
生:是他沒有想以前學過的6的乘法口訣。
師:對呀,同學們在探究新知識時,可以想一想前面學過的和它有關的知識,也可以用以前的方法來解決新問題。
[設計意圖:這里意在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
師:把你們發現的數學知識給小矮人們讀一遍吧。
生齊讀。
師:同學們在總結口訣時,有的同學遇到了,他想不到“四七( )”是多少了,怎么辦?誰來幫在他?
生1:如果知道三七得幾,用它的答案再加7就可以了。
師:這種方法行不行呀?(行)那咱們知不知道三七得幾?(21)這樣我們就可以用3個7的答案再加一個7,就是幾個7了?(4個7)(師板書:3×7 +7=)
生2:用4個7相加。
師:對呀,有時我們也可用加法來幫助我們算乘法。(師板書:7+7+7+7=)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還可以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知道:一種方法行不通時可以換一種方法來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另外學生還可以從中體會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
生3:5乘7再減7.
師:是呀,我們可以用3個7的答案加一個7。假如知道了5個7的答案,從中再去掉一個7,也可以得到4個7的答案。(師板書:5×7-7=)還有沒有其它方法?
生4:用14+14來算。
師:這種方法能算出4乘7的答案嗎?(能)老師怎么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生5:一個14里面有兩個7,兩個14里面就有4個7.
師:這種方法好不好呀?(好),那我們把掌聲送給他。
師:他們用得方法都很巧妙。這說明如果我們哪一句口訣想不出來,還有--
生:很多方法可能幫助我們找到作案。
[設計意圖:這里意在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
生5:還有一種,就是21+7.
師:是呀,如果我們知道三七二十一,就可以直接用21+7來算。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7的乘法口訣。(根據課件,師指名說每一句口訣的下半句)
師: 馬老師發現好多同學已經會背7的乘法口訣了,你認為哪一句最好記?
生1:一七得七。
生2:二七十四。
師:為什么呀?
生2:用7+7算就可以了。
[活動二] 交流7的乘法口訣的記憶方法
師:誰已經會背這些口訣了,誰來背一背。(指名背一背)
師:誰能把自己背的方法介紹給大家。
生1:多背幾遍,晚上睡覺前背一背,早上起來再背一背就背得更熟了。
師:都佳鑰給大家介紹了一種很好的背誦方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注意總結學習方法。]
生2:大聲地讀,多讀幾遍,就可以背得很熟。
生3:一遍生,兩遍熟,三遍更熟。
師:這幾種方法都很好,都是記憶的好方法。
生4:我有一句口訣記不好,就是“三七得幾”,我爺爺說:管它三七十一,咱不背這一句了。所以我就記住了。
生5:有一句廣告中也有這一句口訣。
師:噢,生活中有這樣一句話,那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原來生活中的話也可以幫助我們記乘法口訣呀!
師:實際上還有一種更好的背乘法口訣的方法,那就是找規律,然后根據規律來背就能背得又快又熟。現在我們來看一看這七句口訣有什么規律?
生1:它們的第一個因數的排列是從一到七。
生2:第二個因數都是7.
生3:積每一次都多7.
師:這個規律的作用大不大呀!(大)它可能幫助我們--
生齊:更快、更準地背會7的乘法口訣。
師:好,我們把掌聲送給他。(掌握聲起)如果我們有一句的答案想不出來,可以用上一句的答案--
生齊:加7來算。
師:現在大家都閉上眼睛來背一背。(生背)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常用到乘法口訣,請大家看。
屏顯小資料:孫悟空在煉丹爐中七七四十九天,煉成火眼金晴,取經的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舉起金箍棒就打。
學生看時興趣很高,七嘴八舌地邊讀邊討論。
師:同學們,乘法口訣我們一定要背得非常-----(熟練)。背會乘法口訣對我們有什么用處?
生1:快速計算簡單的乘法題。
生2:幫我們算難的加法題。
生3:正確計算難一點的乘法、除法題。
師:用乘法口訣除了可以幫我們算乘法題,還可以幫我們算以后將要學習的除法題。別外它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設計意圖:近一段時間學生一直在學習、背誦乘法口訣,可能會感覺到枯燥。引導學生認識到乘法口訣的重要作用后,視野開闊了,應該對學習乘法口訣更感興趣。由于在前面的學習中已舉例說明了乘法口訣的作用,所以這里沒有引導學生再一次認識它的作用。]
師:既然乘法口訣的作用這么大,我們可不能把它記錯了噢。下面我們就通過練習來進一步記好它,好不好?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課件顯示下面的練習題)
1. 對口令,并根據口訣說出兩個乘法算式。
四七( ) 三七( ) 六七( )
二七( ) 七七( ) 一七( )
2. 看算式,說口訣,算答案。
7×2= 5×7= 7×7= 7×3= 6×7= 7×4=
3. 算一算,想一想。
7×2+5= 5×7+6= 7×7+3=
7×3+4= 6×7+8= 7×4+4=
[設計意圖:根據以前的教學經驗發現學生筆算乘、除法的錯誤率較高。探究其原因發現,學生單獨背乘法口訣時很熟練,但在運用的過程中常常遇到需要進位的現象。這樣學生在筆算時多位數乘法時,每一步的運算實際上常常是一個乘加的兩步運算,如果這樣的計算正確率不高,就會造成計算正確的可能性更低。所以在這里設計的乘加計算題,目標在于想讓學生看到乘加的兩步算式,腦子里呈現的是一步計算,也就是說讓學生達到看到一個表內乘法的算式,腦子里出現的不再是一個算式,然后再計算得出答案,而直接就是它的答案。]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7的乘法口訣”呢?
4.解決問題
(1)出示一首詩: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生興趣盎然地大聲讀。(因學生在語文中剛學過這首詩)
師:數學老師為什么要教一首詩呢?難道這里面有什么數學問題嗎?
生1:最后一句有一個“二”字。
師:是嗎,這是一個表面上的數學問題。再認真看一看,你又發現了什么,誰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來?
生2:一行有七個字。一共有幾個字?
生齊:28個。
師:你們是怎么算出來的。
生3:一行7個字,四行就有4個7,所以我們用4乘7算出來有28個字。。
師: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這樣的詩有很多噢,下去請同學們再找一找,好不好。
(2)出示一幅七巧板。
師:這是什么?
生齊:拼圖。
[反思:課前沒有預料到學生不認識七巧板,當然,他們對七巧板有七塊就不會太了解。所以在這里需要介紹這種智力玩具,這樣就占用了后面的練習時間。]
四幅七巧板一共有幾塊?
生:28塊。
師:怎樣列式呢?
生:4×7=28(塊)
[反思:教學設計時沒有考慮到練習中要注意變式,所以在課堂探究與解決問題時,多次練習了“四七二十八”這句口訣。雖然這是一個學生的易錯點,但對同樣容易出錯的“六七四十二”卻明顯練習不足,并且課堂上學生在背誦和運用口訣時有幾次都在這一句上卡殼,但沒能引起老師的注意。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教師有兩個地方需要改進,一是課前對學生情況了解不足,二是不注重課堂的生成,還不能真正還課堂于學生,對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認識不夠。]
四、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什么?猜一猜下一節我們將要學習什么知識?
生:8的乘法口訣。
師:那我們就一起等待下一節課的學習吧。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