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閆里學區段村學校 閆為敏
今天我們學習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二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重量單位多為“斤、兩”,質量單位和長度單位不一樣,很抽象,不易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等實踐活動,以增加學生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質量觀念;又通過計算、稱同一物體而得出的兩種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學生的猜想得到驗證,很具體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現知識
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并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我布置任務:讓學生到商店、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采集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記錄5個物體和它的質量。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初步懂得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
本節課的一開始,學生先匯報自己搜集的知識,列舉物品的重量,同時說說自己“關于克和千克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 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克與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為此,本節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于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首先讓學生用手掂一掂一個2分或1角的硬幣,感受1克的重量,然后舉例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約是1克。出示學生調查收集的用克作單位的物品,體會100克、500克的重量,再用手掂一掂數學課本,估計一下它的重量,出示大約是170克。
學生每人帶了一包500克的食鹽,我問:1000克有多重呢?孩子們馬上將兩包鹽放在了一起,掂一掂,體會1000克有多重,接著我板書1000克=1千克。問題: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用千克作單位?學生說自己的體重,一袋面粉,一袋大米等。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動手動腦,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
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系,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并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在練習中鞏固升華知識
練習題的設計形式多樣、有趣,包括填合適的單位,估計物體的重量,判斷對錯等等,學生興趣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進一步鞏固和升華質量概念、感受數學的樂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不足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只是讓學生在填寫質量單位時有個支點,會與掂過物品的實際重量來作比較,然后選擇用克或是千克作單位,從而幫助學生會選擇適當的單位進行填空,如果要讓學生直接估計出這種物品有多重,對于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能多觀察,估一估,掂一掂,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