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漢縣南壩鎮第二中學小學 殷興均
有人說: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確實,預設再精巧的教學設計,在千變萬化的課堂中,總有意外生成,打破完美。我認為,教學中產生疏漏失誤并不可怕,關鍵是反思失誤、學會運用失誤資源,這是每個教學一線的老師必做的功課,特別是要避免由于教師的預設不周導致的失誤。只有經過反思,使原始的經驗不斷地處于被審視、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等思維加工中,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這樣經驗才會得到提煉、得到升華,成為一種開放性的系統和理性的力量。下面就我本人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歪打正著”,和各位老師分享,并進行自我反思。
我在教學西師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確定位置”時,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我在導入環節中,我預設了請8位同學站一排,然后要求大家說出指定學生位置的練習。課前預設學生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直接說“第X個是XX同學”;另一種則是能夠完整準確地描述“從左(右)數第X個是XX同學”。
可實際教學中卻完全出乎意料,一開始學生就已經用數對來表示他們的位置,主動將第一排認定為全班第一行。我的設計初衷是:從一排同學中找某人的位置(一維)拓展到從全班同學中找某人的位置(二維),主要意思是想體現知識的螺旋式上升,并在下課時將知識延伸到三維立體空間又該如何表示呢?請學生課下閱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良好的設計初衷在開課伊始就被學生高質量的預習潑了盆“涼水”。
接下來,我讓學生看課本,自學“例1”。
我提問:學完例1,大家還有什么疑問?還能提出哪些有價值的問題?
生1:(2,3)的標準讀法是怎樣的?
生2:為什么要先寫列,再寫行,而不能先寫行,再寫列呢?
生3:為什么2和3中間要打逗號?
特別是提出第三個問題時,全班哄笑。
我想:人們約定俗成的寫法成為學生爭相提問的重點;我在備課中忽略的讀法反而成為學生關注的內容。教材中小精靈所提出的問題“確定一個學生的位置,用了幾個數據”,沒人問。如何用數對表示教室中學生的位置,沒人問?這反映出學生在閱讀中關注細節,但如何抓住知識的重點、難點還有待進一步增加。我當時沉思片刻后,靈機一動。先對提出問題的三個同學進行了表揚,表揚他們愛動腦筋、愛思考問題,提出的問題非常有價值,并且把這三個問題寫在了黑板上,讓全班同學小組合作討論。
這一下子,教室里學生議論紛紛,有的學生還爭論得面紅耳赤。最后我讓學生小組統一意見,匯報交流,并進行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在無意識狀態下把握了本節知識的重難點。
案例思考:
1、備課過程中更須精心準備。學生預習后可能會提出許多教師預想不到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在課前準備中更加充分才行。如數對的讀法,雖然我在教學時已經示范了讀法“如果用二,三表示張亮同學的位置,……”可學生在學完例題后對讀法還是有質疑,為什么?因為,如湯婷在預習時的讀法是“括號,二,逗號,三”與老師的不同,因此產生了疑惑。那(2,3)讀“二,三”對嗎?還是應該讀“數對,二,三”?或者……?你們又是怎樣教學生讀的?
2、教案設計必須脫胎換骨。語文教學從低年段就開始要求學生預習,因此教師的備課是站在學生已經預習的基礎上設計的。而數學很少要求學生預習,所以無論是網上下載的教案或購買的教案參考,它們對學生的原有基礎知識定位就與已經在課前與文本對話后的學生原有基礎知識不同,這樣的教案是無法直接拿來使用的,必須“脫胎換骨”。
3、學生質疑后教師點評要有策略。學生質疑后教師不一定馬上進行點評,可以充分讓學生討論、交流之后再評價,而且評價語十分重要,要達到既使學生樂于、勇于質疑,又能從中逐步掌握質疑的方法。我覺得這節課我處理得較好。三個學生的質疑受到全班同學的哄笑,其實生2的質疑我可以一句“約定俗成”打發掉了;生3的質疑我可以簡單說“在數對的中間必須用逗號隔開”。但是這樣就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質疑得不到重視,以后就沒有學生樂于、勇于質疑。這節課我不是簡單直接的告訴學生的答案,而是鼓勵他們積極討論探究、合作交流,這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突破了重難點。
總之,我們要善于捕捉和正確運用課堂教學中的“歪打正著”,并因勢利導,使課堂教學時常呈現出“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精彩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