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時常聽到一些家長說這樣一句話:“我的孩子太粗心了,每次考試就是計算題過不了關。”每當聽到這句話時,一種本能的責任感便油然而生。也正是這種責任感促使我對小學生計算錯誤的原因進行多次研究。通過對大量的錯例綜合分析后,發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計算法則未掌握造成的僅占一小部分,而大多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質極其導致的不良計算習慣所致。然而,計算正確、合理是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計算正確又是計算合理的前提。因此。為了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我總結了以下一些反思。
一、加強思想教育,引發學生對提高計算正確率的愿望。
很多學生在發現自己計算錯誤后,往往以“粗心”為由原諒自己。針對這種情況,我端正了學生的學習態度,不讓粗心大意成為推卸責任的借口。如在測驗后的試卷分析中,我要求學生做下面兩件事:⑴統計由于計算錯誤而失的分數。⑵找出錯誤所在并分析錯誤原因。通過統計和對出錯原因的分析,學生幾乎都不是計算方法的錯誤,而是由于不認真審題、字跡潦草、不檢驗等不良習慣所造成的。我還把一些計算正確率一直較高的學生的作業本、草稿本、試卷給同學傳閱,并讓他們介紹學習經驗,使這些計算正確率較低的學生思想上有所震動,改變認為“粗心”是出錯主要原因的錯誤看法,產生了想提高計算正確率的愿望。
二、使學生掌握計算的操作過程。
有了提高計算正確率的愿望,只能說有了一個好的開端,更重要的是還要教會學生提高正確率的方法,計算時合理的操作過程就是提高計算正確率的方法之一。比如錯誤率最高的四則混合運算,就應使學生掌握以下操作程序:運算開始→思想集中、仔細抄題→認真審題、確定算法→正確運用、法則定律→步步檢查、及時糾正→最后結果。為了使學生能記住操作程序,我還用了順口溜的形式讓學生朗朗上口:四則運算講認真,數字符號不抄錯;先審題后再運算,順序規則不搞錯;法則定律用正確,步步檢查不放松;正確結果從何來,良好習慣是保證。
上述操作過程先讓學生知道,再通過一定的訓練,使學生能自覺地執行。在訓練過程中節奏不能太快,練習量要少而精,使學生能有時間按上述操作過程進行運算,并能體驗到其優越性,增強學習信心。
三、教師自己改進批改方法。
在作業量上,布置時要少而精,但要求書寫整潔、計算正確。在批改方法上,我作了如下一些改進措施:批改時看該生作業是否全部正確,如全部正確,則作出評定;如發現有錯,則暫不批改,并發還給學生自己檢查,找出錯誤所在,訂正后再交教師批改,如訂正后全部正確,則教師依然作出全部正確的評定。這不僅能促使學生通過自己檢查找出錯誤所在,并引以為戒,而且能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學習精神。由于訂正后還能得到“優等”,因此,學生不是把檢查訂正作為一種負擔,反而很愿意去做。
四、重視教學反饋。
教學反饋是檢查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班級中的學習困難生往往是教師沒有及時發現的,因為他們在知識技能上出現的細小問題沒有及時解決,等到問題越積越多,教師想消除這些問題就十分困難了。而我是這樣做的:
⑴運用教師以前教學中獲取的反饋信息,估計學生學習中的困難,預作防范。
⑵指名板演,加強課間巡視,把錯誤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⑶做好練習后的講評,開展交流,多向反饋,集思廣益。
比如在加減法的一些簡便運算習題中的“585-55+45”一題,學生在獨立作業時都解答成“585-(55+45)=585-100=485。”由于這是普遍性的錯誤,我及時進行了講評,減少了今后發生同類的錯誤。
綜上所述,經過我多次在所任教的班級教學中,采取相應的教學對策,學生計算的正確率明顯提高了。由于廣大學生心理上樹立了一定能計算正確的信心,行為上也力爭計算正確,有了這種學習心態的形成,必能促使學生計算正確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