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角形的認識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下冊)

發布時間:2016-4-2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江蘇(國標)四年級數學下冊第22--24頁《三角形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動中,經歷三角形的認識過程,并認識三角形各部分名稱。

2.明白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關系,感受到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3.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確測量底和高。 

  4.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幾何圖形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三邊關系定理。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測量底和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學具、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形

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引出課題感知三角形

1.出示一條紅領巾讓學生說說有什么特征?

(是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

教師小結:同學們說得都對紅領巾的形狀就是三角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三角形,認識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學生匯報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三角形信息。

  3.教師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

  談話引出課題:“你想學習有關三角形的什么知識呢?(板書課題:三角形的認識。)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動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義。

  (1)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動手操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一個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學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說說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觀察思考: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認識三角形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義。

(5)教師出示有關圖形,引起學生質疑,通過學生思考討論,正確概括出三角形定義。

歸納并板書:

相同點:都有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不同點:角的大小不相同,邊的長短不相等。

(6)完成“想想做做”1,學生畫好后,說說三角形的特征。

2.教學例題。

(1)任意選三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學生先猜。

  教師:光猜可不行,知識是科學,咱們來動手圍一圍。

  學生動手圍,集體交流:有的能圍成,有的不能圍成。

  教師請能圍成和不能圍成的同學分別上來展示一下。

  同時板貼:能圍成三角形  不能圍成三角形

  教師小結:隨意的給你三根小棒,有的時候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有的時候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看來呀,咱們考慮問題的時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問題:那么,能圍還是不能圍,跟三角形的什么有關系呢?

  引導學生明白:跟三角形的邊有關系。

  教師:對,三角形的邊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2).動手操作。

  電腦出示:現有兩根小棒,一根長4厘米,一根長6厘米,再配一根多長的小棒,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教師說明操作要求,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下面就請同學們來匯報一下你的操作結果。

  請不同的學生匯報,教師及時點評。

[設計意圖:既然已經知道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與三角形的邊有關系,所以教師先給出學生兩根6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到,當第三邊是幾厘米的時候能圍成三角形,直觀明了,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礎。]

  (3).集體探究。

  第一層次:發現不能圍成的原因。

  ①教師:同學們通過動手實踐,發現1厘米的小棒不能圍,確定嗎?咱們再來驗證一下。

  課件演示:當三根小棒分別是1厘米、4厘米和6厘米的時候,圍不成三角形。

  教師:為什么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得出:1+4<6,所以圍不成。

  ②教師:下面我們再來驗證一下2厘米。課件演示。

  教師:你發現了什么?會用一個數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說出:2+4=6,所以不能圍。

  板書(補上小于等于號):兩邊之和≤第三邊  不能圍成三角形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有了操作的初步體驗,但是不能圍成的原因是什么,卻還沒有發現。這里,通過課件直觀、生動的演示和教師及時的啟發、點撥,學生便會很快的發現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個層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邊的性質。

  教師:兩邊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同學們猜想一下,什么情況下能圍成三角形呢?

  學生猜出: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板貼:兩邊之和>第三邊   能圍成三角形?

  同時,教師在旁邊畫上“?”

  初步驗證猜想:

  教師:這個猜想對不對呢?這需要進行驗證。看看這些能圍成三角形的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系?

  教師指著3厘米,問:當第三根小棒是3厘米的時候,誰能來說一說?

  同時課件進行演示,得出:3+4>6。  課件演示。

    教師點擊:那么下面就依次類推了。課件依次出現算式:4+4>6  5+4>6  6+4>6  7+4>6  8+4>6 9+4>6  10+4>6 

  [設計意圖:由于有了“兩邊之和≤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這個結論作基礎,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當“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時候就能圍成三角形。這時教師及時說明,這只是猜想,要經過驗證才能判斷它是否正確。]

  第三個層次:引發矛盾,突破難點。

  教師指著表格,質疑:你們有沒有發現問題啊?咱們在動手操作的時候得出10厘米不能圍,可是10+4>6呀,這符合我們剛剛得出的結論啊?

  先讓學生說一說,然后進行課件演示。

  教師:10和4這組的兩邊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圍成嗎?(不能)(課件演示確實不能圍成。)

  教師:我們再換一組看看,4和6這組的兩邊之和第三邊10比,什么關系?(相等)

  教師:那還要看哪一組?(6和10的和與4比)

  引導學生明確:只通過一組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全面嗎?那應該怎么說?

  引導學生得出“任意”兩字。

  [設計意圖:10+4>6卻圍不成三角形,這一下就給學生制造出了矛盾沖突,學生就會立刻思索這三邊到底還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從而發現只通過一組兩邊的和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須要看三組,這樣“任意”在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個層次:再次驗證,明確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完成“想想做做”2

讓學生說說為什么?怎樣可以判斷得快?

  引導學生發現:因為較小的兩邊的和都大于最長的邊了,那么用最長的邊加一條較短的邊,就一定大于另一條短邊了。所以呢,這要把只要把較小的兩條邊加起來這一組進行判斷,就可以代表三組了。還需要每組都判斷嗎?

 3.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創設。

量一量例題右圖中“人字梁”的高度。

  (2)課件出示人字梁實物圖和平面圖。

  (3)學生在平面圖上試畫出測量方法。

  (4)學生展示并匯報自己的測量方法。

  (5)學生閱讀課本自學三角形底和高的有關內容。

  (6)師生共同學習三角形高的畫法。

(7)學生練習畫高

(8)小結:高是從頂點到對邊的垂直線段。高畫好后要標出直角符號。

  4.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

(1)閱讀并自學“你知道嗎?”

      讓學生說一說通過閱讀,學到了哪些知識?

  (2)動手操作學具,用吸管做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進行比較,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

(3)學生聯系實際,找出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課堂總結。

1.什么是三角形?

2.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3三角形三邊關系定理是什么? 

4什么是三角形底邊上的高?

四、布置作業:

(略)

教學反思:

數學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自我建構的過程。這節課中,教師精心設計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在活動中產生深刻的體驗,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

1. 為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教學中設計了許多操作和探究活動,并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在畫一畫、擺一擺、看一看、找一找、拉一拉、想一想、說一說等活動中認識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及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推導三角形三邊關系定理時,加上“任意”兩字以后,結論是不是就正確了呢?這時,讓學生回過頭來,再次驗證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系,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邊的關系的理解,也讓學生充分經歷了“猜想-驗證-結論”這一科學的學習過程。

3.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而言,范圍的建立的確是有一定困難的,本課推導三角形三邊關系定理時,就是運用層層遞進,啟發引導,發散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有機地滲透了無限逼近的數學思想,培養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4. “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并從美觀和講究實用的角度出發,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5. 創設生動的情境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動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高,使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就是頂點到對邊的距離,再讓學生自學課本驗證自己的想法,也加強了學生和文本的對話功能。接著讓學生自己畫高并標出相應的底,教師有針對性地板演指導使學生加深了對三角形高和底的認識并掌握了高的規范畫法,同時也使學生了解了任何一條邊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來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