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發布時間:2016-5-1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姚安縣小學 伍家磊

學習數學知識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谝陨系恼J識,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做了一些嘗試:

一、聯系生活,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

數學概念是有抽象性,而小學生 的思維卻處于具體的形象思維占優勢的階段。困此,教學中應聯系學生日常生活,選用學生所熟悉的具體事件,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具體實例聯系起來,逐步形成新概念。

如:教學《減法的運算性質》,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如下教學:

首先,創設一個讓學生當售貨員賣文具的情境,讓學生 根據下面題目的要求進行“買賣”活動。小明到學校小賣部買一把鉛筆和一把尺子。一支鉛筆的價錢是1角2分,一把直尺的價錢是2角8分。小明付出1元錢,售貨員應找給小明多少錢?

其次,讓學生說出在“買賣”過程中是如何“找退”的?(1)從1元錢中減去鉛筆的錢數,再減去直尺的錢數,即是應“找退”(剩下)的錢數。列式為:100-12-28 =60(分)(2)從1元錢中減去鉛筆與直尺的總錢數,即是應“找退”{剩下}的錢數。列式為:100-(12+28)=60(分)。

再次,組織學生 討論:(1)“100-12-28”求的是什么?“100-(12+28)”又求的是什么?(2)兩種不同算法結果怎樣?(3)說明兩道式子有什么關系?從而得到:100-12-28 = 100-(12+28)。由于學生已有錢幣在實際計算中運用減法運算性質的生活經驗,在此基礎上學生 就不難概括出減法的運算性質。

這樣教學,學生獲得感性材料十分充分,形成的表象也就更加鮮明,從而促進概念的形成過程,有利于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質屬性。

二、聯系生活實際,注重法則的推導過程。

在進行計算法則教學時,應當避免將“法則”或“方法”作為一種“靜態的結果”直接進行灌輸,讓學生機械的記憶、反復練習,而應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自己去發現合理的算法,從而逐步歸納、推導出計算法則。

如:教學“小數加減法計算法則”時,若能聯系生活實際,把例題改編成學生熟悉的內容--元、角、分的知識進行教學,學生就感到自然,不陌生。可以從鋼筆與圓珠筆的價錢引入,求兩種筆一共多少錢,就把幾元和幾元相加,幾角和幾角相加,幾分和幾分相加。這就是筆算小數加減法的第一步:先把各數的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當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時,就向前一位進一,學生就能理解到:分和分相加滿十后,就是1角,則在角的這一位上加1,就多了1角;當角和角相加滿十后,就是1元,就在元的這一位上加1,就多了1元,依此類推。這樣,學生對小數的退位減法也能輕松的掌握,不感到茫然,也不感到困難。因為他們在計算時想到了買東西付錢的情景。

這樣,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不但推導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而且也進一步理解了為什么要這樣算的過程。

三、聯系生活實際,注重應用題的分析過程。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應用題教學要注意聯系學生 的生活實際,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探索,引導學生 分析數量關系,掌握解題思路。”這為應用題教學指明了方向。因此,在教學中若能把書本上的例題 改編成學生身邊的數學問題,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導入,創設一種大家熟悉的生活情境,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縮短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使靜態的應用題情節變為動態的親自感受。

如:教學“三步計算應用題”,第八冊第14頁例3:新鎮小學三年級有4個班,每班40人;四年級有3個班,每班30人。三年級和四年級一共有多少人?雖然該題取材于生活實際,但離學生 生活實際較遠,因而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難。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聯系學生身邊的生活 實際 ,把課堂變成舞臺,在課堂上辦起了“數學商店”,學生 當“售貨員”,教師當“顧客”,課上學生們利用自己鉛筆盒中的文具作“商品”辦起了“文具商店”。教師來到一組學生辦的“文具商店”里買文具,問:“售貨員,鉛筆多少錢一支?橡皮多少錢一塊?我要買2支鉛筆,4塊橡皮,你應收多少錢?”教師又來到另一組又買了5把直尺、3支鋼筆```````教師在教室里“兜”了一圈,提供了好幾道三步計算的應用題,然后請各組“售貨員”匯報一下,你們是怎么算的?由于學生對購買文具都親自經歷過,算起來當然得心應手,學生 們都知道先算出一種商品應付的錢,再算出另一種商品應付的錢,最后把兩種商品的價錢合起來,算出一共付多少錢。學生在這種聯系生活的活動中,不僅學會了如何解答三步應用題,而且對這類應用題的分析過程也得到了很好的訓練,從而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只要靈活地使用教材,善于把教學內容放在真實有趣的情境里,讓學生在探索中經歷“再創造”的過程,才能發展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