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說到數學文化,我們就會想起“數學王子”張齊華。他認為“數學就是一種文化!本哂形幕V求的數學課堂并不排斥具體的數學知識或方法,相反,數學課程的文化價值和意義正是依托于具體數學知識、方法的學習而得以實現的。知識和方法是載體,是數學的文化價值賴以彰顯、實現的母體和根系。
關鍵詞:數學文化;文化底蘊;數學美;數學歷史;人文價值
現實的數學教學過于關注知識、重結論,甚至有許多人認為數學是一門學習語言、圖表、符號表示的學科,忽視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凡此種種,促使我們不得不再一次來反思我們的數學教學。數學教學,要在具體的數學概念理解、掌握以及數學思想與方法的運用與體驗中揭示數學的文化底蘊,要挖掘蘊藏在數學之中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實現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和諧統一,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使數學不再是忽視應用及與其它領域脫離聯系的、空洞的解題訓練。數學文化應該走進小學數學課堂,滲入實際的數學教學,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產生文化共鳴,體會數學的文化品位。說到數學文化,讓我想起名師張齊華。提起張齊華,便不能不提到數學文化。
張齊華認為,數學不只是數學知識、方法、過程的簡單堆砌與疊加;數學教學也不僅僅是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的機械傳遞與搬運;數學課堂應當是數學文化流淌的地方,是學生不斷用心去觸摸數學本質、感受數學內在文化特質的自由天空。數學就是一種文化。這種“作為文化的數學”一旦進入課程,尤其是教學視野,勢必會呈現出一般課堂所不具有的文化氣質,她既可能表現在對數學內容的理解和組織上,也可能表現在對兒童數學需要的把握上,更多的還表現在對具體教學策略的選擇與運作上。作為一名數學教育工作者,我們理應比他人具備更加敏銳的數學視角,以捕捉現實生活中所內涵著的豐富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要素,為數學教學所用,并真正轉化為學生數學成長的有效資源與動力。有人說,張齊華的數學課有一種淡淡的“文化味”,他雖然年輕,但他卻以過人的專業自覺,憑著對數學教學的敏銳洞察與深刻理解,從理論與實踐層面搭建出了“文化數學”這一嶄新的教學平臺。
下面我就以張齊華執教的“圓的認識”這節課,談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
一、對“教師文化底蘊”的追問
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如果說數學需要“文化”,那么首先教師需要“文化”。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著眼于學生的終生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從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出發進行教學工作。另外,教師的文化底蘊是數學“文化”的保證,一個數學教師,如果不能對自己的學科懷有一種追本溯源的態度,如果不能對“什么是數學、什么是數學教育、數學與人的關系、數學教育存在的意義、數學教育之目的”等有一份深切關注與深刻思索,他的工作則必然就帶有一種盲目性與追逐性,自然就無法在紛繁復雜的數學教育變革中尋得“不變的東西”,找準繼承與創新的支點。
在張齊華的數學課堂上,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觸覺到數學的源頭、數學的歷史、數學的精神乃至數學的力量,也可以體會到他豐厚的文化底蘊。他的“圓的認識”一課上,從水面上漾起的層層漣漪,到陽光下綻放的向日葵,從光線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環,到用特殊儀器拍攝到的電磁波、雷達波、月球上的環形山,進而再到建筑、美學、民俗、藝術等各個領域,“圓”這一抽象的平面圖形以一種瑰麗的姿態走進了孩子們的視野,并悄悄改變著他們對數學抽象面孔的最初印象,在他精心演繹的智慧課堂里,有一種充滿生命的活力,彌漫詩意的人性光輝,更加靈動與飄逸!
二、對“數學美”的體悟
數學首先是“真”的,它是一門充滿理性,并“教人”理性的學科。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由此而放棄對數學“美”的追隨。哲學家羅素說:“數學,如果正確地看她,不但擁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數學提供了一種精確簡潔通用的科學語言,數學語言正是以她的結構與內容上的完美給人以美的感受!比绾卧谡n堂向學生傳遞數學的美,讓學生們耳濡目染數學給我們帶來的關于自然有序、結構的美,體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同生共榮美好景象,獲得對大自然崇高和敬畏之感,或許,作為數學教師,我們首先就應具備對數學美感的良好的感受、捕捉和創造能力,并帶著自己對數學美的強烈體驗與感悟走進課堂、走進孩子、走進數學,與他們共享數學美、共創數學美。
眾所周知,“在所有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這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墒,如何引導學生去感受圓這一平面圖形的美,進而獲得真切的審美體驗?課堂上,張齊華設計的幾個問題耐人回味:“和其他直線圖形相比,你覺得圓美在哪里?”(圓由曲線圍成)“可是,不規則的曲線圖形或者橢圓也是由曲線圍成的呀,和他們相比,圓又有什么特別之處?”(圓看起來更光滑、勻稱)“除了外表光滑、勻稱以外,還有沒有什么內在的原因,讓圓成為最美的平面圖形?”“所有的半徑都相等,這與圓的美有什么重要的關聯嗎?”(事實上,正因為半徑處處相等,才使得圓具備了一種無限對稱的和諧結構,美因此而生)一連串的問題,看似都在探尋“圓為什么最美”,但探究的最終結果卻指向了圓的內在特征,以及由這些特征所構成的圓的和諧結構。至此,數學知識的習得、數學方法的滲透、數學美的體驗,三者有機融合為一體,共同構筑起了這節具有濃郁文化氣質的數學課。
三、對“史”的關注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數學發展史作為一種人類的文化傳承,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察史可以明今。一個真正熱愛數學的教育工作者,理應具備深沉的歷史感。明了中國數學的歷史、明察西方數學的歷史、明晰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知悉中國數學“問題解決”之傳統,知曉西方數學“科學理性”之淵源。或許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我們永遠不會與孩子們提及“笛卡爾”、“亞里士多德”、“尼采”、“米藏山國”、“弗賴登塔爾”,但作為教師,我們有必要知道他們的名字,并從他們的經歷中汲取數學前進的精神力量與源泉。與此同時,我們還應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知道現在國外的數學課程改革之進程,把握他們曾經走過的彎路,也汲取他們歷次改革后沉淀下的原創性的經驗與教訓。熟悉“回到基礎”、“新數學運動”、“《人人算數》”等,知道他們每一次變革的背景、思考與問題。(千萬別以為,這些只是課程專家們理應關注的。)堅信,你的視野有多開闊,你創造的空間就有多大。
我們再來看看張齊華關于“圓的認識”這一課的史料鏈接:介紹我國數學史上關于圓的研究記載,“圓,一中同長也”(《墨經》)、“圓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周髀算經》),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此外,教師結合相應史料的介紹,“圓出于方,方出于矩”,將一些聯想題、開放題自然穿插其中,既滲透了數學歷史、文化,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想像能力。
四、實現“文化價值”。
數學有著它自己的豐厚的文化淵源。數學課堂教學就是要挖掘蘊藏在數學之中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實現其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和諧統一,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踐行并彰顯數學的文化本性,讓文化成為數學課堂的一種自然本色。數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對于她的認識己經歷了巨大的變化。數學文化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數學+文化”。在關注數學歷史性和數學美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對數學文化有一種樸素的理解:數學真正的文化要義在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張揚數學思考的魅力,并改變一個人思考的方式、。數學學習一旦使學生感受到了思維的樂趣,使學生領悟了數學知識的豐富、數學方法的精巧、數學思想的博大、數學思考的美妙,那么,數學的文化價值必顯露無遺。張齊華教學“圓的認識”開始時,借助多媒體直觀地為學生展示圓在人類歷史、生活、文化、審美等各個層面的廣泛應用,比如“圓與橋梁設計”、“圓與中國剪紙”、“圓與中國結”、“圓與中外建筑”、“圓與著名標志設計”等,引導學生感受圓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聯,體會圓的美學與人文價值。
張齊華始終堅持,具有文化訴求的數學課堂并不排斥具體的數學知識或方法,相反,數學課程的文化價值和意義正是依托于具體數學知識、方法的學習而得以實現的。知識和方法是載體,是數學的文化價值賴以彰顯、實現的母體和根系。張齊華老師以一種古典、審美的情懷,關注學生數學思考的提升、數學思維方式的培養,關注數學精神品質的有機滲透,不僅豐富了數學文化的內涵,更為今后開展數學文化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研究,開掘出新的思路,展現新的契機,描摹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