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學課堂“活”起來
木棠鎮中心學校 羊賢
新課程強調,教學不只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更是師生互動,積極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基于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形成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終成為遏制學的力量。數學課堂應該“活”起來,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這樣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才得到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得到提高。
一.善于組織數學活動,激發學生思維發展
在一節數學課上,如果老師講或做得過多,那么學生可能只是個聽眾,失去親身經歷的機會,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很難體現出來。課堂是誘發學生思維的源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組織一些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掌握新的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這一課時,教師先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小組的同學用自己準備的三角形來拼成所學過的圖形。這樣,每個小組很快進入你幫我,我幫你的拼圖活動中。趁著學生的熱情,師問:“你們各拼成什么圖形?每個三角形跟你們所拼成的圖形有什么關系?”同學們一下子沸騰起來,紛紛說出自己的看法。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在活動中領悟到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把學生置之主體地位,把學習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活動,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讓學生自覺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習動機
教師教學的對象是人,是充滿情感和個性差異,富有智能潛力的活生生的人。如果僅僅是教師教,學習者往往得不到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習者積極參與,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激發學習的動機,從而得到自我發展。
1. 設計問題,誘發學生參與解決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創造性,結合學生認知特點,設計富有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例如,教完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后,我設計一道開放題:“誰能較準確地求出自己手中榕樹葉的面積?”(課前師已讓學生準備樹葉)有的學生困惑:這樣的圖形那能求啊。這時,我鼓勵他們:只要用心思考,會有辦法的。經過小組之間相互探索,學生得出不同的解決方法:有的同學剪成幾塊,然后拼成正方形,或有的拼成長方形,三角形等。這樣的活動,使學生在認識一些簡單的平面圖面積計算上,再學會一些較復雜的平面圖面積計算。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又能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實踐操作,促進學習興趣
如果僅僅是教師教,學生學,容易使學生厭學,教學效果會很差。有時教師要注意發揮學生的特點和長處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畫一畫,分一分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高,教學效果也好。如教學“動物樂園”時,可以設計一幅各種動物歡樂集會的投影畫面,畫面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數學信息:6只小白兔,3匹小馬,6只小綿羊,5只小鳥,2只小猴。先讓學生觀察認識畫面內容,再引導小組合作,數一數各種動物的只數,并進行分類統計,讓學生在組內任意選兩種進行比較,初步感知比較動物多少的方法。接著給學生圖片,小棒等,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比一比,并聯系實際說一說。這樣的學習活動,能使靜態的知識過程化,數學學習活動化,學生學習的興趣很大,既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又逐步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使數學課堂走向生活化
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在解決書中問題時非常順利,可是要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那就難了。這就說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把知識“純粹”化,而忽略了知識與生活的關系。這樣的教育是不算成功的。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它更離不開生活,只有讓數學學習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再加之與生活緊密聯系,才能真正掌握數學知識。
1. 在生活實例中理解數學概念
當學生基本掌握概念的含義后,為了豐富知識的外延促進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一些具體的生活實例,通過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等思維活動和手段,幫助學生構建正確,清晰的知識框架。例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出示一大堆實物,讓學生找出那些是長方體或正方體,再想一想,在我們周圍或家里有哪些是長方體或正方體。這樣,通過多種實例,學生獲得的感性材料就充分,形成的表象也鮮明,對于概念本質屬性的理解和概括也更明朗。
2. 讓學生走向現實生活,做到學以至用
在教材中或課外練習上,往往存在一些人為編造的離學生生活現實較遠的教材,如印刷,機械廠等。如果長期這樣訓練,會使學生思維得不到很好發展,而新的教學大綱指出,學習數學的目的在于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教師就要鼓勵和引導學生進入實際生活,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至用。如,教學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測量學校籃球場或排球場等場地的面積;教完求平均數應用題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社會調查,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來了解某家,某廠或某單位日常生活的用水,用電的平均費用,算算班上每次考試的平均成績等等。
總之,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不再是一個封閉系統,不再局限于書本知識,而應強調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和彈性靈活的成分,教學目標必須潛在和開放地接納始料未及的體驗,不能以活人圍著死的書本轉,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讓課堂“活”起來,就能讓學生和教師能找回那丟失已久的“自我”,構建起豐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生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