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二年級(下冊)第1~2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除法的過程,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及余數的含義;能根據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寫出相應的算式,能正確讀、寫有余數除法的算式。
2.使學生在認識有余數除法的活動中,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3.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大膽嘗試,小組交流,全班討論等形式經歷知識產生過程,體驗思維過程。
教學過程
一、突破思維定勢,引出有余數除法
1.基于經驗,動手操作。
談話:這兒有10枝鉛筆,如果要把這些鉛筆分給幾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樣多,可以怎么分?請先用小棒擺一擺,再和同學交流。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學生中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擺法:(1)每份2根,分成5根;每份5枝,分成2份;每份1根,分成10份……
組織反饋,并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相應的直觀圖:
[說明:前面學習中學生對于平均分的認識都局限于把物體正好分完。這是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也是本課學習的起點。本環節教師精準地調用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展開教學,為有剩余現象的學習孕造了學習氛圍。]
2.突破定勢,感受新知。
談話:把10枝鉛筆平均分,可以每人分2枝,分給5個小朋友,也可以每人分5枝,分給2個小朋友……可為什么不每人分3枝呢?(因為每人分3枝,還有剩余的,分不完。)
談話:10枝鉛筆,每人分3枝,結果會怎樣呢?請大家動手分一分,看會出現怎樣的現象。
完成操作后,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分法。
對于學生中出現的不同分法,分別進行如下引導:
第一種:
提問:說一說你是怎么樣分的?(10枝鉛筆,每人分3枝,可以分給3個人,還剩下1枝。)
第二種:
提問:你是這樣分的?
再問:其他小朋友對這種分法有什么想法?(剩下的4枝還可以再分)
根據學生的回答,再分出3根的1份。
3.比較交流,感受不同。
比較:請同學們把這種分法和前面的兩種分法比一比,你有什么發現?(課件出示三種分法的直觀圖)
小結:以前的學習中,我們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時,都是正好分完,也就是沒有剩余;而今天在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時,遇到了分不完的情況,也就是有剩余。怎樣用數學的方法來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有余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說明:很多時候,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往往是由于認知水平的局限性而導致思維斷層。本課中從正好分完到有剩余就是學生的思維斷層。要觸摸真實的學情,就要站在學生思維的斷層處想問題,“為什么不每人分3枝鉛筆呢?”如果“每人分3枝,結果會怎樣呢?”看似簡單的問題問出的是學生的困惑,同時也問出了研究的起點。]
二、操作比較,認識有余數除法
1.體驗不同情況的平均分現象。
談話:10枝鉛筆,每份分得同樣多,除了我們剛才分的這三種情況,你還能怎么分?請同學們先想一想,再動手分一分并完成練習紙的填空。
練習紙內容:10枝鉛筆,每人分( )枝,可以分給( )人,還剩( )枝。
學生交流匯報,并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動態演示分的過程結果,同時黑板上逐步完成相應的表格:
每人分幾枝
分給幾人
還剩幾枝
2
5
--
5
2
--
3
3
1
4
2
2
……
……
……
[說明:從正好分完到有剩余是對平均分意義的進一步完善,也是學生認知的一次重大突破。此環節引導學生通過操作、整理和比較,親歷平均分的不同過程,獲得對有余數除法含義的充分感知。]
2.嘗試書寫有余數的除法算式。
談話:(指表格)像這樣正好分完沒有剩余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除法算式。(揭示相應的算式,并板書“除法”。)像這樣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結果有剩余的情況,也可以用除法來表示。比如,“10枝鉛筆,每人分3枝”這一情況,可以怎樣表示呢?自己先試一試。
指名回答并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
板書:10÷3=3(人)……1(枝)。
提問:上面的算式中,等號后面的“3人”表示什么?省略號后面的“1枝”表示?
指出:像這樣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結果有剩余時,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這樣的除法算式叫做有余數的除法。上面算式中的“1枝”叫做余數,表示分剩下的“1枝”。
老師帶著學生讀一讀算式,并讓學生指著算式說一說各部分的名稱。
[說明:放手讓學生嘗試用算式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結果有剩余的過程,為學生提供了開放的學習空間,使他們有機會經歷“再創造”有余數除法的過程,并在這一過程進一步感知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4.再次體悟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提問:10÷3=3(人)……1(枝)表示什么意思?(表示10枝鉛筆,每人分3枝,可以分給3人,還剩1枝。)
談話:剛才我們發現在把10枝鉛筆平均分時,每人分4枝和每人分6枝……結果也有剩余,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嗎?請你任選一種分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并說一說算式的意義,以及除法算式中的商和余數。
三、借助事理,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
1.擺一擺、填一填。
談話:(出示11個三角形圖)如果要把這11個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個,還剩幾個?請同學們先用學具擺一擺,再完成下面的填空。
11個△平均分成2個,每份( )個,還剩( )個。
11÷2=□(個)……□(個)
學生獨立完成后,指名到投影儀前演示擺的過程,并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
2.圈一圈,填一填。
出示:
9個蘋果,每4個一盤,可以放( )盤,還剩( )個。
9÷4=□(盤)……□(個)
要求學生先圈一圈,再填一填,并在學生獨立完成后,組織反饋。
3.想一想,寫一寫。
談話:剛才我們通過在圖上圈一圈,知道9個蘋果,每4個一盤地分,可以分成2盤,還剩1個。如果是10個蘋果(在上題圖中增加一個蘋果),還像剛才那樣每4個一盤地分呢?你能寫出一道除法算式嗎?
學生在練習紙上完成后,指名先在圖上圈一圈,再說一說列出的算式,以及列式時的思考過程。
談話:如果是11個蘋果(在圖中增加一個蘋果),仍然是每4個一盤地分,你能寫出一道除法算式嗎?
學生完成后,組織反饋。
談話:如果12個蘋果(在圖中增加一個蘋果),還是每4個一盤地分,怎樣用除法來表示?
學生中可能出現兩種情況:12÷4=3(盤);12÷4=2(盤)……4(個)。
提問:你認為哪一道算式是正確的?為什么?
結合學生的回答,出下面的直觀圖:
指出:12個蘋果,每4個一盤,分出2盤后,還剩下4個蘋果,而這剩下的4個蘋果,又正好可以分一盤,所以,分得的結果要用“12÷4=3(盤)”表示,不能用“12÷4=2(盤)……4(個)”表示。
談話:如果像這樣繼續下去,還是按每4個一盤地分,而蘋果的總數分別變成13、14、15、16個,可以分別寫出怎樣的除法算式?(學生口答)
4.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課件出示:9÷4=2(盤)……1(個)
10÷4=2(盤)……2(個);
11÷4=2(盤)……3(個);
12÷4=3(盤);
13÷4=3(盤)……1(個);
14÷4=3(盤)……2(個);
15÷4=3(盤)……3(個);
16÷4=4(盤)。
談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一組算式,比較一下,每道題中的除數和余數,看你能發現什么?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余數要比除數小。
[說明:余數要比除數小,對于數學知識而言,是結論;對學生的數學理解而言,是過程。本環節設計了動態的、連續性的過程,既使學生鞏固了有余數除法的含義,又使他們在不斷變化的余數中自然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以及規律背后的道理。]
四、全課總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