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前教學預設有效性的研究這一課題,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組內教師逐步建立起新的教學理念:逐漸把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作為自我教學追求的目標。反思我們的研究過程,我認為課堂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的同構共建,融為一體的,這要求我們應當為生成性教學去尋求靈活的預設,讓預設去促進有效的生成。教學預設就要為促進數學課堂有效生成服務。教師對課堂教學的預設不是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為了使這種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因此,需要調整傳統教學環環相扣、步步為營、“線性序列”、給自己和學生來了個五花大綁的那種設計,預設從以下兩方面加以重構。
1.抓牢生成的基點--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
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是生成的基點,也是生長點。生成是在學生原有基礎上的生成,如果超過了這個基點就可能生長不了,若低于這個生長點生成也就無所謂生成了。我們從以下三方面了解學生現有發展水平:教前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中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教學后反思學生的種種表現。
2.變過去的“教教材”到現在的“用教材”。
這是重構教學預設的中心環節。過去的教學設計過分強調其作為科學、技術的一面,而忽視了其作為人文、藝術的一面,于是教學設計變成了一種單純的技術行為。科學主義思想指導下的教學設計,成為一種線性的、凝固的預案,不僅教學目標不能變動,教學過程環環相扣,教學結果可以預料,甚至連每個環節花幾分鐘教學都預先規定,忽視的恰恰是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的因素和最重要的目標--學生的發展。生成性數學課堂中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從以顯性教案為主轉向以隱性教案為主轉化,從以“教”為設計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預設的基本要點與思路是:
(1)教學目標留彈性區間。
預設的目標并不是不可調整的唯一行為方向、也不是行為檢測的唯一標準。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現場性,學習的狀態、條件隨時會發生變化,當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目標需要開放地納入彈性靈活的成分,接納始料未及的信息。隨著課堂的推進,預設目標會顯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學就要合理地刪補、升降預設目標,從而即時生成目標。
課堂教學中,教師洞察秋毫,及時刪減目標,能使學生相對容易地摘到桃子。及時增補目標,能激發起學生對學習新知的強烈欲望。
(2)教學環節可適時調整。
①課堂教學的大環節和主要步驟必須提前設計。因為講究課堂的開放和活躍并不是天馬行空,想怎么上課就怎么上課。
②砍多余環節。教學流程由許多環節組成,環節互相關聯,有著一定的先后次序。環節可以預設,但課堂教學如果一味按照固定環節前進,不考慮學情,不考慮課堂環境變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機械、沉悶的泥潭。
正是由于沒有多余的環節,學生才會有充分的時間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正是由于預案設計的“簡單”,教師不用拿著設計好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可以跟著孩子的思路與學生真誠對話,學生才會真正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受到共享知識的甜蜜,感受到心靈成長的幸福。
③改線性設計。以往的教學設計,我們重視從機械的直線式設計,生成性教學需要我們從機械的直線程序式走向靈活的分支式、板塊式程序。
(3)預先設計陳述性知識。
一些基本的概念或者定律的解釋,其本身并沒有太大的隨意性,往往是約定俗成的。因此,陳述性的知識是老師預先設計的內容之一。老師對基本知識要爛熟于胸,當課堂上出現學生無力解決的問題時,教師能有的放矢,快速處理,并給出準確的答案。
(4)學習方式可隨機選擇。
學生選擇哪種方式完成教學目標,老師要提前預設,教學行為隨著教學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靈活變化,不斷產生新的生長點。這樣的預設是基于生成的預設:這是一種留給教學足夠空間的,包含著豐富生成性的預設。這樣的預設能夠促進教師和學生共享教學的愉快,不僅有高水平的思維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積極的情緒體驗和情感高峰。這樣的預設,內在地包含著教學生成,內在地包含著教學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