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第100-101頁
教學目標:1.加深理解周長和面積的意義,掌握平面圖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和面積計算公式及其推導過程。
2.經歷回憶和整理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探索平面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基本策略,發展數學思考。
3.進一步體會平面圖形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平面圖形周長、面積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進一步體會轉化的策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設計理念:本節課引導學生自主整理平面圖形的相關知識,幫助他們掌握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并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激發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活動的機會,深化對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理解。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開門見山,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復習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板書課題)
二、回顧整理,建構知識
1.提問:
你是怎樣理解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
周長和面積有什么不同?
2.你學過哪些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你能用學過的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描述身邊的事物嗎?
請你說一說長度單位、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3.提問:怎樣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周長?
板書:S=ab S=a2 S=Лr2
4.提問: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這些公式各是怎樣推導的?你能根據推導過程進行整理嗎?
5.結合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P100的網絡圖.
6.提問:通過整理,你有什么體會?
引導學生說說轉化的策略和方法
學生口答
舉例說說對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認識
回憶計算公式
分組討論
匯報交流
學生結合整理過程說說體會
三、展開練習,應用深化
1.畫一畫
畫一條10厘米長的線段。這條線段長( )分米,是1米的( )( ) 。
學生操作思考
2.折一折
用紙折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最多能分成( )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3.填一填
P.101第3題
4.估一估,測一測
出示圖形,估計圖形周長和面積,再測量有關數據進行計算。
5.選一選
(1)用一根長4米的繩子將一只羊栓在一根木樁上,這只羊最多能吃到( )平方米的草。
A、6.28 B、12.56 C、25.12 D、50.24
(2)一個圓的半徑擴大2倍,周長擴大( )倍,面積擴大( )倍.
A、2 B、4 C、8 D、6.28
(3)用同樣長的兩根鐵絲分別圍成圓和正方形,比較它們的面積,
( )
A、圓面積大 B、正方形面積大C、同樣大 D、無法確定
6.比一比
P.101第5題
比較以后,追問思考過程
7.擺一擺
用12個同樣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周長最大是多少?最小呢? 學生折紙
在課本上填空,并口答是怎么想的。
估計后再測量、計算
選擇正確答案并說明理由
分組討論
動手操作,列表比較
四、課堂總結,激勵評價 提問:通過今天的復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1.下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是15平方厘米,圖中環形的面積是( )平方厘米。(∏取近似值3)
2.萬大伯家用65米長的竹籬笆在一塊靠墻的空地上圍了一個花圃(如圖),這個花圃的面積是( )平方米。
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