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P38、39 “練一練”和練習九的第1、2 題。
教學目標: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比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
教學難點: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設計理念:本課設計中,利用長方形圖片放大的具體情境導入,讓學生直觀感受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設計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學生探究的觀察、操作、交流等數學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以及數據的比較,體會圖形的相似,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樣設計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間,增強學生主動探索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情境引入 情境演示:呈現例1圖片在電腦上拖動鼠標并把長方形圖片放大的情境。
師:把放大前后的兩幅畫相比,你能發現什么?
揭示課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相比,其中變化有什么規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課題: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學生觀察圖片,回答。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2、教學例2
1、認識圖形的放大
分析題意:
出示例1中兩幅圖片長和寬的數據。
圖1長是 8 厘米、寬是 5厘米
圖2長是16厘米、寬是10厘米
數據比較:
兩幅圖的長有什么關系?寬呢?
把圖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就是把圖形按2:1的比放大。
剛才我們在電腦上操作時,把原來的一幅長方形按怎樣的比放大了?
2、認識圖形的縮小。
我們能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獨立思考這樣才能把一個圖形按一定比縮小。
嘗試練習:
把第一幅圖按1:2的比縮小,縮小后的長和寬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是多少厘米?
1、出示例2
引導嘗試:如果要把第一幅圖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長、寬各是原來的幾倍?各應畫幾格?
再按1:2的比縮小,縮小后的長與寬各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是多少厘米?
2、探索規律: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你有什么發現?
3、教學“試一試”
師:量一量,斜邊的長也是原來的2倍嗎?你發現什么?
學生例1中兩幅圖片觀察、分析數據。
學生先討論,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出兩幅圖的長和寬的關系:第二幅圖的長是第一幅的2倍,寬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圖和第二幅圖長的比是2:1,寬的比也是2:1。
學生練習,在小組里交流,再組織全班交流。
學生讀題。
在小組里說一說“按3:1放大”的含義,再全班交流。
學生畫圖,再展示、交流。
(學生嘗試在方格紙上畫出縮小后的長方形,再展示各自畫的圖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小組討論:把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有什么發現?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大小變了,但形狀沒變。)
學生回答(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條邊的長都是原來的2倍。)
學生獨立完成,獨立畫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
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么畫的。
三、練習提高
做“練一練”
做練習九第1、2題。
第1題要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相關圖形邊的長度,并完成填空,再組織交流。 獨立練習,集體講評。
學生按要求在方格紙上畫出縮小后的圖形,再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畫的。
四、總結評價 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什么關系?
你還有什么疑問? 學生表達學習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