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要求 掌握統計的步驟(數據收集與數據整理),會認識統計表、會填充統計表。掌握較復雜的求平均數的應用題的解答方法。
教學準備 投影片(儀)
教學過程
一、邊練習邊復習
學生在課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據題目體會:
1.分段對數據整理的方法
2.怎樣從復式統計表中獲取信息。
3.求平均數應用題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二、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1.統計的步驟是什么?對應的方法是什么?
2.求平均數應用題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
三、課堂實踐
練習四的1~3題。
四、課外實踐
練習四的第4題。
課后反思:
學生習慣于用自己的方法進行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去嘗試,用多樣化的方法方式進行探索。
1. 復習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進一步掌握分數的意義,并能比較熟練地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或整數,把整數、帶分數化成假分數;進一步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并能比較熟練地約分和通分;進一步掌握分數和小數和互化方法,并能比較熟練地比較分數和小數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分數的意義。
1. 什么是單位“1”?一個分數表示什么意思?什么是分數單位?
2. 分數與除法有什么關系?帶分數、整數和假分數怎樣互化?
二、基本練習
1. 口答P110、1,2
2. 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P111、3
3. 把整數或帶分數化成假分數P111、4,5
4. 應用題P111、6
三、小結
課題二:
教學要求 ①使學生理解質因數和分解質因數的概念。②初步學會分解質因數的方法。③培養學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 ①質因數和分解質因數的概念。②分解質因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分清因數和質因數,質因數和分解質因數的聯系和區別。
教學用具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回答:什么叫做質數?什么叫做合數?
2.填空:1~12的質數有 ,合數有 。
3.觀察:2、3、5、7、11……等質數,能寫成比它本身小的兩個數相乘的形式嗎?為什么?4、6、8、9、10、12……合數,能寫成比它本身小的兩個數相乘的形式嗎?為什么?
二、揭示課題
下面我們學習每個合數能否用幾個質數相乘的形式表示出來。(板書課題)
三、探索研究
1.小組合作學習
(1)把6、28、60寫成比它本身小的兩個數相乘的形式。
6=2×3 28=4×7 60=6×10 60=2×30 60=4×15 …
(2)寫出的兩個數中如果還是合數的,再用上面的方法繼續寫下去。
6=2×3
28=2×2×7
60=2×2×3×5
(3)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什么來?
師生歸納:每個合數都可以寫成幾個質數相乘的形式。其中每個質數都是這個合數的因數,叫做這個合數的質因數。
做練習十三的第7題,學生口答。
⊙把一個合數用質因數相乘的形式表示出來,叫做分解質因數。(板書課題:分解質因數)
如把6、28、60分解質因數右以寫成:
6=2×3
28=2×2×7
60=2×2×3×5
書寫格式說明:要分解的合數寫在等號左邊,把它的質因數相乘的形式寫在等號的右邊。質因數按從小往大的順序排列。
2.學習用短除法分解質因數。
(1)介紹短除法。
它是筆算除法的簡化“ ”叫做短除號。
除數…2 6 …被除數
3 …商
(2)用短除法分解質因數。
2 28 2 60
2 14 2 30
7 3 15
5
28=2×2×7 60=2×2×3×5
(3)學生小結用短除法分解質因數的方法后看教材第62頁的結語。
(4)再讓學生討論一下:分解質因數應注意什么?
四、課堂實踐
做練習十三的第8題,讓學生說后集體訂正。
五、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六、課堂作業
1、做練習十三的第8題。
2、學有余力的同學做練習十三的第17*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