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掌握有特殊數量關系的連除問題。
2、會解決有關小數除法的簡單實際問題。
3、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用“進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4、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在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掌握“雙歸一”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病⒏鶕䦟嶋H情況采用“進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學過程:
(一 )基礎訓練
【口算】
3.2÷1.6= 0.46÷0.2= 19×0.8= 2.8÷0.07=
2.4÷30= 0.36÷0.3= 0.7×1.4= 5÷2.5=
【解答題】(只列式不計算)紅星食品廠3個車間九月份共加工月餅9495千克,平均每個車間加工月餅多少千克?
(二) 新知學習
【典型例題】
1、學習例11:
出示例11:
(1)讀題、審題,理解理意。
(2)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3)獨立解題
(4)匯報做題方法
(5)小結解題方法:
分析應用題時,我們要弄清楚題目的數量關系,再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解答。
2.學習例12:
(1)出示第(1)題:
(2)學生獨立解題。
(3)2.5÷0.4=6.25(個),需要6.25個瓶子,但瓶子數應當是整數,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數,應是多少個瓶子?(6個)
但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進一法”來求近似數,也就是無論十分位上的數是多少,都要往整數部分進一。
【小結】怎樣用進一法和去尾法解決實際問題?
(三) 鞏固練習
【基礎練習】
1. 書P32做一做
2. 書P33做一做
3. 書P34第1題
4. 書P35第6題
【提高練習】
5. 書P34第2題
6. 書P34第3題
7. 書P35第7題
8. 書P35第8題
【拓展練習】
9.書P35第9題
10.書P35第10題
(四)全課總結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2. 怎樣用進一法和去尾法解決實際問題?
(五)教學效果評價(小測題)
1.書P34第4題
2書P34第5題
教學反思:其實有關解決總是的思路分析, 學生早在三、四年級就已經掌握,因此本課對成績較好的同學而言是計算的鞏固練習課,但對于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而言則是一大難點。因為條件較多,分析起來的中間問題較多,且例題、做一做及課后練習的數量關系各不相同,只有學生在正確分析數量關系后才能列式解答,所以教師要尤其關注學困生,加強個別輔導。
本課內容能真正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能使他們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以是一種意義重大的課。
為使其意義突顯,我在課上請學生舉例說一說“進一法”與“去尾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我還以此為周記題材,讓同學們去發現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運用今天所學去靈活判斷。
困惑:練習六第9題到底是用四舍五入法、還是用“進一法”或“去尾法”?用四舍五入法的同學認為問題是求“大約需要多少千克方糖”;用去尾法的同學認為條件中指明“每沖一杯需要16克橙子粉”,所以不足16克橙子粉就無法沖一杯;用進一法的同學認為條件中指明“沖完這瓶橙子粉”,所以即使還有剩余也必須沖完。但到底用哪種更合理,更符合題目要求呢?
練習六第10題學生出現兩種解法:
解法一:50000/10000*6.3*4=126(噸);這種解法是將一個月看成四周,求的是8月份這片森林“大約”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解法二:50000/10000*(6.3/7)*31=139.5(噸)。這種做法則是先求出一天可吸收的二氧化碳,再求31天共可以吸收的二氧化碳。
在這里應該用第二種方法列式。因為題目明確指出要求的是“8月份這片森林一共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即隱含了8月有31天這個條件。如果問題改為“平均每個月這片森林一共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約多少噸”時則可用第一種解法,因為每個月的天數不確定,既有可能是28、29天,還有可能是30、31天,但無論有多少天,一個月都大約有4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