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內容
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真分數與假分數
分數的基本性質
最大公因數與約分
最小公倍數與通分
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二、教學目標
1.知道分數是怎樣產生的,理解分數的意義,明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2.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知道帶分數是一部分假分數的另一種書寫形式,能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或整數。
3.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會比較分數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能找出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能比較熟練地進行約分和通分。
5.會進行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三、編排特點
1.多側面地展現了分數的來源。
現實需要和數學需要。
2.把因數、倍數的有關知識與分數的相關知識結合起來教學。
3.關注數學的抽象過程,從現實問題情境引出數學問題,得出數學知識。
4.部分內容作了適當的精簡處理或編排調整。
(1)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原來安排在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之后,現在挪后。
(2)分數大小比較,不單列一段,而是與通分結合在一起學習。
(3)刪去了原來第2節中把整數或帶分數化成假分數的內容。
四、具體編排
1.分數的意義
分數的產生
通過測量與分物,引入分數,使學生感悟分數是適應客觀需要而產生的。
分數的意義
(1)單位“1”既可以表示一個物體,也可以表示一些物體,體現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同一個分數可以表示不同的具體量,體現了分數的抽象性。
(2)分數單位的概念。
分數與除法
(1)體現了分數的數學來源: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常用分數來表示。可從數系的擴展角度來認識分數的產生。
(2)分數與除法的統一點:對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
(3)為后面的假分數以及把假分數改寫成整數、帶分數作準備。
例1
把除法的意義和分數的意義進行統一:把1個物體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的意義列出除法算式1÷3,根據分數的意義得到每份是 。
例2
(1)把許多物體(3塊月餅)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的意義列出除法算式3÷4,根據分數的意義得到每份是 ,在這兒,可以用兩種方式來理解 :A、把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這樣的3份是 。B、把3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
(2)通過圖示得到分數結果,方法多樣:一、用操作或圖示法。二、推理:1塊月餅平均分給4人,每人分得 塊,3塊月餅平均分給4人,每人分得3個 塊,是 塊。
分數與除法關系的總結
根據例1和例2總結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在這兒,可以把分數的意義進一步擴展,它既可以表示作為結果的一個數,也可以表示一種運算過程。
(1)可以解決整數除法中商不是整數的情況。
(2)分數與除法可以互逆,可看作同一種運算。
(3)因為除數不能為0,所以分母不能為0。
2.真分數與假分數
以前學生只接觸過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現在介紹分子和分母相等或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數,可以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分數。
例1
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寫出分數,并重點觀察分數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借助直觀把它們和1比較,再介紹真分數的概念。
例2
讓學生重點觀察分數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把它們和1的大小比較,給出假分數的概念。需指出這里的單位“1”是一個圓而不是所有圓的總體。
例3
(1)從生活語言“一個半”引出帶分數的寫法及讀法。
(2)讓學生仿照著寫出其他的分數。
例4
(1)要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是因為要培養學生對于分數的數感。
(2)化的時候有不同的方式。
A.根據分數的意義:4個 就是1。
B.利用直觀圖。
C.利用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3)可引導學生總結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的一般方法。
3.分數的基本性質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約分、通分的基礎。
例1(分數基本性質的推導)
(1)通過直觀圖觀察得出三個分數相等。
(2)從兩個方向觀察三組分數的分子、分母的變化規律。
(3)通過自主舉例,從具體到一般,總結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4)由于分數與除法的內在一致性,引導學生用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來說明分數的基本性質。
例2(分數基本性質的應用)
把分數化成分母不同(分母擴大、分母縮小兩種情況),但大小相同的另一分數。
4.約分
與九義教材相比,把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移至此,更體現了求公因數的必要性。
最大公因數
例1(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1)利用實際情境(用正方形鋪滿長方形且必須是整塊數)引出求公因數的必要性。
(2)借助操作進一步理解正方形的邊長必須既是長方形長的因數,又是寬的因數,從實際問題轉入數學問題。
(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因數、公因數,與第二單元相響應。
例2(最大公因數的求法)
(1)前面沒有正式教學分解質因數,因此這兒不教學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數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嗎”中進行介紹。
(2)多種方法。
A.分別列出兩個數的所有因數,再找公因數。
B.從較小的數的最大因數開始找,看是不是另一個數的因數。
也可引導學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從較大的數的最大因數開始找,然后和上面的B方法進行比較,看哪種更合適。
(3)讓學生通過觀察,找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之間的關系:所有的公因數都是最大公因數的因數。
做一做
讓學生接觸兩類特殊數的最大公因數:兩數存在因數和倍數的關系,兩數互質。
約分
例3(最簡分數的概念)
(1)通過實際情境引出兩個分數(根據不同的素材引出:具體的米數、分成四段)。
(2)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說明兩個分數相等,為后面的約分設下鋪墊。再給出最簡分數的概念。
例4(約分)
(1)原理: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分數改寫成相等的最簡分數。
(2)方法多樣:可以逐步約分,也可直接用最大公因數約。
(3)給出約分的簡便寫法。
5.通分(編排方式與約分相似)
與九義教材相比,把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移至此,更體現了求公倍數的必要性。
最小公倍數
例1(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1)利用實際情境(用長方形鋪滿正方形且必須是整塊數)引出求公倍數的必要性。
(2)借助操作進一步理解正方形的邊長必須既是長方形長的倍數,又是寬的倍數,從實際問題轉入數學問題。
(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倍數、公倍數,與第二單元相響應。
例2(最小公倍數的求法)
(1)前面沒有正式教學分解質因數,因此這兒不教學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嗎”中進行介紹。
(2)多種方法。
A.分別列出兩個數的倍數,再找公倍數。
B.從較大的數的最小倍數開始找,看是不是另一個數的倍數。
也可引導學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從較小的數的最小因數開始找,然后和上面的B方法進行比較,看哪種更合適。
(3)讓學生通過觀察,找出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之間的關系:所有的公倍數都是最小公倍數的倍數。
做一做
讓學生接觸兩類特殊數的最小公倍數:兩數存在因數和倍數的關系,兩數互質。
通分
例3(分數大小的比較)
(1)通過實際情境引出兩個分母相同的分數的大小比較。
(2) 和 的比較方法多樣(三年級上冊已經有了一定基礎)。
A.根據分數的意義。
B.根據分數單位的多少。
(3)讓學生通過一些特例,自行總結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三年級上冊有了分子都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方法)。
(2)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說明兩個分數相等,為后面的約分設下鋪墊。再給出最簡分數的概念。
例4(通分)
(1)從實際情境引入,出現分子、分母均不相同的情況,比較大小時產生認知沖突。
(2)原理: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兩個分數改寫成分母相等的分數。
(3)通分時,可以把分母都化成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也可以不是最小公倍數。
(4)作為比較大小的方法,還可以把兩個分數改寫成分子相同的分數。
(5)區別通分與約分:約分是對一個分數的運算,通分是對兩個分數的運算。
6.分數和小數的互化
例1(小數化分數)
(1)用小數和分數兩種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個除法運算的結果,建立起兩者的聯系。
(2)利用小數的意義給出小數化分數的一般方法。一位小數由教材給出范例,兩、三位小數由自己類推。
例2(分數化小數)
(1)創設六個數比較大小的數學情境。
(2)分數化小數的方法多樣;
A.分母是10、100……的,利用小數的意義來化。
B.分母不是10、100……的,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的,也可以利用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來化。
整理和復習
分數的概念
分數的分類
分數的基本性質及其運用
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五、教學建議
1.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用好直觀手段。
2.及時抽象,在適當的抽象水平上,建構數學概念的意義。
3.揭示知識與方法的內在聯系,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