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內容
1.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三角形的面積
3.梯形的面積
4.組合圖形的面積
二、 教學目標
1.利用方格紙和割補、拼擺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
2.認識簡單的組合圖形,會把組合圖形分解成已學過的平面圖形并計算出它的面積。
三、編排特點
1.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促進知識的遷移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教材以圖形內在聯系為線索,以未知向已知轉化為基本方法開展學習。安排順序:
2.體現動手操作、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
各類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均采用讓學生動手實驗,先將圖形轉化為已經學過的圖形,再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探索轉化后的圖形與原來圖形的聯系,發現新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一個過程。同時按照學習的先后順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3.注意練習的探索性,形式多樣化,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
練習的編排減少了直接用公式計算的習題,安排了較多的應用問題、變式題、用間接條件求面積及畫一畫、分一分的操作性習題,并安排的一定數量的思考題。
四、具體編排
主題圖
設計了一幅街區圖。由小精靈提出觀察的要求:“你發現了哪些圖形?你會計算它們的面積嗎?”這樣把本單元教學與已有圖形的認識聯系起來,引入面積計算的教學。
教學時可以利用主題圖作為新舊知識過渡的橋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充分發表意見。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將主題圖做成多媒體課件。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編排意圖:
教材分三個步驟安排。
(1)引入。從主題圖中的兩個花壇(一個長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引出如何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問題。
(2)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面積。
(3)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用割補的方法說明算理。
教學建議:
(1)結合引入環節進行長方形面積計算和平行四邊形概念的復習。
(2)數方格和填表環節要讓學生獨立完成并討論交流。
(3)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本課的重點。可以用提出假設--動手實驗--推導--概括的步驟開展探究活動。
三角形的面積
編排意圖:
教材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展現學生探究的過程。首先由計算紅領巾的面積引入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問題;接著根據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的方法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轉化成學過的圖形;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和探索,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建議:
(1)可按提出問題、尋找思路、實驗探究的步驟,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的形式進行。可放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究。
(2)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環節是本部分教學的重點。
(3)可讓學生用剪拼或折的方法進行推導,或結合教材第96頁介紹的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徽的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讓學生進行推導。
梯形的面積
編排意圖:
先通過一個生活實例引入梯形面積計算。然后通過學生動手實驗探索出面積計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給出具體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學過的方法去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方法與途徑多樣化。
教學建議:
(1)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要把梯形轉化為學過的圖形進行推導,可直接要求用學過的方法去推導,不指明具體的方法。
(2)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有多種方法,教材顯示了三種方法。學生在操作實驗中,可能會出現更多的方法,注意留給學生充分的操作和交流時間。
組合圖形的面積
編寫意圖:
教材提供了幾個生活中具體物品,使學生認識組合圖形是由幾個簡單圖形組合而成的。然后要求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組合圖形。例4教學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只限于由2~3個圖形組合成的簡單組合圖形,展示了兩種計算方法。
教學建議:
(1)可以使用教材中的實例,也可以應用學生身邊的實例。
(2)觀察實物注意從易到難。
(3)找生活中的組合圖形時,要強調從物體的表面上找,不要與立體組合圖形混淆。
(4)教學例4時,可先讓學生討論,明確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基本思路,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計算。
五、教學建議
1. 重視動手操作與實驗。
本單元面積公式的推導都是建立在學生數、剪、拼、擺的操作活動之上的,所以操作是本單元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要做好引導,不要包辦代替。
2.引導學生探究,滲透“轉化”思想。
“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本單元面積公式的推導都采用了轉化的方法。教學中,應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要形式,教師加強指導和引導。通過操作,引導學生去探究所研究的圖形與轉化后的圖形之間有什么聯系,從而找到面積的計算方法,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
3.注意培養學生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面積計算公式和計算多邊形面積,可以有多種途徑和方法。教師不要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一種固定或簡單的途徑或方法上,要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從不同的途徑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