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時 練習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復習分數乘以整數和分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方法,學生能夠熟練準確的計算出一個分數乘以整數和一個分數乘以另一個分數的結果。
能力目標:
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探究有關的數學信息,發展初步的分數乘法的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感受到分數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習數學的良好興趣。
【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熟練的計算出分數乘以分數和分數乘以整數的結果。
【教學難點】:
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探究有關的數學信息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教師出示教學板書,請學生計算下列分數乘法運算題。
教師:來回巡視學生的做題情況,并提問學生說說自己如何計算的?這些分數乘法運算有什么不同?
學生尋找完畢,紛紛舉手準備回答問題。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
(分數乘以分數,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約分的要約分。
分數乘以整數,整數乘以分子,分母不變。)
二、課堂練習:
學生做第8題,讓學生明白商場打折的意思,分別求出一個整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如: =?
學生做第9題,注意讓學生用分數乘以整數的知識求出梨、蘋果、香蕉各占水果總數的多少?
學生做第10題,讓學生計算一個分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注意提醒學生及時約分。
學生做第11題,讓學生先計算出分數乘法算式的得數再學會比較分數的大小。
學生做第12題,教師注意讓學生觀察統計圖表,求出2004年比2003年增加多少元?
學生做第13題,讓學生用整數乘以分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有關分數的生活問題,注意提醒學生認清長度單位。
學生做第14題,教師注意讓學生利用分數乘法學會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提問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
練習一
15× 10(米) 15-10=5(米)
教學反思:
第一課時 長方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結合具體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情景,經歷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特點的過程,能夠準確的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特點。
能力目標:
能夠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具有初步的立體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感受到長方體和正方體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習數學的良好興趣。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熟練的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特點。
教學難點: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特點
教學準備:長方體模型、正方體模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教師出示教學板書,請學生觀察下列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點?
教師:提問學生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點?
學生尋找完畢,紛紛舉手準備回答問題。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個直角;四條邊,每組對邊相等;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
二、講授新課:
教師讓學生觀察課本插圖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
學生回答:樓房的形狀……
教師提問學生: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電視機包裝箱、現代漢語大詞典……)
教師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讓學生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特點?
學生同桌之間交流討論。
教師提問學生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有什么?
學生回答:(長方體有6個面、8個頂點、12條棱,對面面積相等;正方體有6個面、8個頂點、12條棱,6個面都相等和12條棱相等。)
學生自己填完課本14頁的表格。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提問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長方體:6個面、8個頂點、12條棱;每組對面面積相等;
正方體:6個面、8個頂點、12條棱,6個面面積都相等;
12條棱長度都相等。
教學反思:
教學中滲透給學生數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我使用各種學具,教具,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使學生不光理解了知識,同時還掌握了一些數學方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向指路創設情景,提供信息、資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用“試一試”、“比一比”、“做一做”等體驗方法,將“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再現”,使之成為豐富思維的活動。學生正是在這種“體驗、認識、再體驗、再認識”體驗性學習中,由于每個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思維是獨立的、獨特的,很容易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其創新的潛質有條件得到開發。在體驗性學習中,通過交流討論,每個學生都可以從其他同學那里獲得新的思想方法,每個學生又能夠充分地表現自我,學生的思想、能力、個性都是發展的。每一個學生又都在不同的學習層次上得到自我實現,學生的體驗也是發展的。這節課的教學中,使學生感受到了解決問題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從而在使用方法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
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過程意識。“應該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應通過一些探究性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逐步感受,逐步領悟,逐步形成,逐步發展。幾何圖形是很抽象的,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用手摸,用眼觀察去體驗立體圖形,循序漸進最后抽象出長方體,并總結出長方體的特征。這讓學生經歷了“觀察--思考--實踐--總結”這一探究過程。整個過程,從觀察思考,到討論、操作、探索發現,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經歷了探索長方體棱、頂點及特點的全過程。只有這樣的過程,學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煥發創造力,迸發創新的火花。
第二課時 長方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結合具體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情景,經歷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特點的過程,能夠準確的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特點。
能力目標:
能夠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具有初步的立體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感受到長方體和正方體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習數學的良好興趣。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熟練的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特點。
教學難點:準確的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特點
教學準備:長方體模型、正方體模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教師出示教學板書,請學生觀察下列長方體和正方體并回答有什么特點?
教師:提問學生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特點?
學生尋找完畢,紛紛舉手準備回答問題。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長方體有6個面、8個頂點、12條棱,對面面積相等;正方體有6個面、8個頂點、12條棱,6個面都相等和12條棱相等。)
二、課堂練習:
學生做第1題,教師讓學生選擇一個長方體實物,可以集中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學生做第2題,讓學生觀察課本中的長方體的三條棱長,并填完表格。
學生做第3題,根據課本中的長方體的三條棱長和每組對面的形狀,分辨出6個不同的面的編號。可以讓學生按照課本中6個面的長、寬來做成面積相等的紙片,然后組成一個長方體來進一步熟悉長方體的6個面的大小和相對的位置。
教師根據課本第4題中的長方體插圖,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制作一個這樣的長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木條。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提問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相對的面面積相等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