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內容:課本118頁和119頁。
活動目標: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2.使學生學會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3.使學生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進行比較。
三、活動過程:
以連環畫的形式來展示活動的過程。
(一) 示范游戲
1.體驗確定現象與不確定現象,列舉所有可能的結果。(運用組合的知識,判斷哪些和不可能出現,哪些和可能出現。)
2.教師提出游戲規則,學生猜想結果。11個可能結果中教師選5個,學生選6個,學生錯誤地認為贏的可能性比教師大。
3.開始游戲。學生總是輸,產生認知沖突,從而引起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組內游戲,探索結論。
通過小組內游戲的方式,進行實驗,利用統計的方式呈現實驗的結果,初步探索教師總能贏的原因。要引導學生在實驗的結果中尋找統計學上的規律。
(三)理論驗證
通過組合的理論來驗證實驗的結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組合,讓學生探討每個“和”所包含的組合情況的多少與這個“和”出現的次數之間的關系。
四、師生共同小結本次活動。
本次活動通過讓學生猜想、實驗、驗證等過程,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自主探索,解決問題,既發展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片斷實錄:
片斷一:初步了解可能性的大小
在學生了解到盒子里裝的都是黃色小球后展開:
師:有什么辦法在這個盒子里可能摸到白球呢?
生1:這個簡單,只要把盒子里的黃球全部換成白球就可以了。
生2:錯!這樣摸到的就一定是白球了,“一定”知不知道?老師的問題是“可能”摸到白球。
生3:把題目要改成“一定” 摸到白球就對了。
師:你們很善于傾聽,也明白“一定”和“可能”的區別。那么應該怎么做才符合題意呢?
生3:那就在這個盒子里放上一些白球就“可能”摸到白球了。
師:放幾個可以容易摸到?
生1:多放一些白球容易摸到。
生2:比如里面有10個球,放9個白球和一個黃球摸到白球的機會要比放2個白球8個黃球的機會大多了。
生3:要想容易摸到白球,放的白球個數必須比黃球要多哦。
生4: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但不一定。
師:那我們就來驗證一下
小組合作,把數量比例不同的黃球白球放到盒子里進行實驗,驗證上述結論對錯。
小組反饋:
組1:我們組白球4個,黃球1個,摸到白球次數多。
組2:我們和他們相反,1個白球,3個黃球,就不容易摸到白球。
組3:老師,我們特地放了2個白球2個黃球,發現次數差不多誒!
師:通過大家的猜想和驗證,發現白球個數比黃球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可能性就小,看來,可能性的大小和物體所占總數的多少很有關系。
片斷二:設計骰子
師:前幾天老師到溫州樂園玩,參加一個玩骰子的游戲,規則是骰子上面有兩種顏色,甩一次,甩到到紅色的一面就可以得到一個獎品。你們想玩嗎?
生:想玩!
1、 出示一個一面是紅色,其余五面都是綠色的骰子和學生一起游戲。
第一次甩的結果:綠色
第二次甩的結果:綠色
第三次甩的結果:綠色
這時有學生按捺不住開始舉手,一邊說著:“老師,我知道原因了。”“下面可能還會是綠色。”
老師繼續甩,第四次甩的結果仍然是綠色。
很多學生叫了起來:“骰子有問題”“紅色的肯定很少!”“這樣能拿到獎品的啊?”“得獎根本就是騙人的!”“不公平啊!”
師:我聽到同學們的意見了,那么就來觀察一下這個骰子吧!
學生觀察骰子后老師問:你們有什么發現嗎?
生1:骰子紅色的只有一面,綠色的有五面,甩到綠色的可能性就大,紅色可能性就小,得獎機會就少。
師:得獎機會少是不是表示沒有得獎的機會?
生:不是,可能會得獎,但機會很小。
師:那么接下去甩,可能會甩到紅色的嗎?
生:是的,可能會甩到紅色。但大部分人還是沒有得獎的,都是陪襯,浪費錢!
生:以后遇到這樣的游戲就不去玩,得獎機會太少了。
2、師:那么如果你們是這個游戲的設計者,請每個小組統一意見后根據你們希望中獎率的高低來設計一個骰子。
⑴、學生小組活動,用紅、綠貼紙設計骰子。教師巡視并參與活動。
⑵、學生反饋,展示自己的作品。
組1:我們覺得只有一面是紅的容易讓人說我們小氣,一眼就看出不誠心讓人得獎,所以就貼了兩面紅色的,這樣得獎的可能性增加了,但比起來還是沒得獎的可能性還是大些,不會虧本。
組2:我們想游客來活動就是圖個高興,獎品檔次低些,但得獎機會大,大家玩得就開心啊!所以我們設計的骰子有4面是紅的,2面是綠的。
組3:我們覺得還是公平點好,所以設計了3面紅3面綠,得獎和不得獎的可能性大小差不多,完全憑運氣,又不會虧。也不狠賺,這樣最好。
師:每組都有自己的想法,講的都有道理。通過設計骰子,大家不僅學會知識還利用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并深入思考問題,是最大的進步。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
考慮到學生的年齡、興趣和生活經驗,我在教學中重組教材,選擇與學生現實中已有的經驗相耦合的信息材料,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我從大家感興趣的“猜球”游戲引入,一下子抓住了學生學習的興致。整堂課由各種聯系生活、生動有趣又層次分明的活動貫穿其中,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猜想、討論、實驗、合作、交流、創造等,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和掌握有關“可能性”的知識。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數學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
(二)、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充分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自己去探索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在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喜悅。這節課在感知“可能”、“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性大小”時,我安排了這樣幾個層次的活動,第一次是“猜球”,使學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摸球”,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并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第三個活動“動手實驗”,老師先讓學生試著猜想“怎樣做才容易摸到白球?”再讓學生實驗操作進行驗證。通過這樣的三次活動,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因而產生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認識。在知識聯系生活,運用生活的過程中,又設計了“小小裁判”、“選詞填空”、“造句”“涂一涂”和“設計骰子”等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理解和認識數學。只有給學生提供了比較充足的活動的空間、探索空間和創造的空間,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去感悟、去體驗、去認知。
(三)、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學習數學
課程標準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節課中,我十分重視有意義的合作學習,并重視教給學生合作的策略、能及時對合作的好的學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評價。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通過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勢,推出“可能性”的幾種情況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我還十分重視學生的交流,而且形式多樣,例如讓學生找自己的同桌或好朋友說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這是兩個學生之間的交流,師生一起游戲,在游戲中學習知識得出結論是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小組討論盒子里可能摸出的是什么顏色的球,討論怎樣設計骰子,這是小組內學生間的交流,再如學生代表小組演示匯報,這是全班進行了交流。通過合作與交流,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
(四)、讓學生在自由和諧的環境中學習數學
整堂課的教學中采用班集體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和個別教學相結合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盡量為每個學生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教師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大膽猜想、敢于質疑、勇于嘗試、樂于交流合作;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自主評價,體現了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學生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獲得的不僅是扎實的知識和技能,數學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培養。學生在學習活動化中愿學、樂學,嘗到成功的快樂,建立了自信心。
本節課尚需改進的方面:
初次體驗“猜球”和再次體驗中“摸球”這兩環節因為小組合作和師生互動,學生熱情高漲導致活動時間過長,從而使整節課在時間的把握上有點頭重腳輕,第一個環節小組合作意義不大可以和第二環節合并改為師生互動,作為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幾種情況,不是教學重難點,時間安排上可以緊湊些、把多些時間放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這兩個環節更為科學合理。
執教者:溫州市廣場路小學 王 碧
設計者:溫州市廣場路小學 王 碧 指導者:溫州市鹿城區教研室 卓東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