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龍港五小平均數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三年級下冊)

發布時間:2016-2-1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本節課獲溫州市第四屆優質課評比一等獎)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龍港五小    梁孝科    325802      13819789678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P42、43頁《平均數》

二、教學準備:直尺、三角板,學生按矮到高的順序坐好。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以往我們把《平均數》這節課當成是一節應用題的課,側重讀題、分析、計算;從新課程標準出臺以后,列入統計與概率的范疇,重視平均數意義的教學,更注重學生估計意識、猜想意識和推理能力的發展。學生已有了相當豐富的統計知識,對于 “平均數”這個概念已有所接觸,如測試中的“平均分”等。但大部分學生還不能準確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為此,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理解平均數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實際的數);

2、在師生、生生的交流互動中,讓學生知道平均數是有一定范圍的,培養學生的估計、猜想意識,并產生探究數學知識的積極情感;

3、學生能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1)移多補少;(2)先求總數再平均分等; 

4、體現總體與樣本的關系。

鑒于以上的目標定位,本節課重在學生的體驗、參與。在學生互動中,使學生感受夠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會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決,同時在學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統計知識。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學策略:

1、以“情”、“趣”開路。

2、創設生動的生活情境,提供豐富的生活化材料,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活動導入,引出平均數的意義。

1、創設情境:比身高。

(1)第一次比較。師:今天進行男女同學比身高。先請--(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同學;男的同學比女的同學明顯高一點)

(2)第二次比較。師再請兩位同學。一位男同學,一位女同學。(男同學略高于女同學)現在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

(3)第三次比較。師:看來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繼續請上兩位同學(女生明顯高于男生)

師:你覺得這3個男生與這3個女生比,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怎么比呢?              生:……

(4)第四次比較。師:如果再請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點)呢,是男同學高,還是?

師:如果不請男同學上來了,你覺得還有其它比較的辦法嗎?

2、同桌學生討論。     生:求出幾個同學的平均數。

3、現場測量臺上同學的身高。

4、學生嘗試練一練,指名板書。

5、比較結果。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

6、小結:看來平均數(板書課題)還真能幫肋我們解決一些問題。

二、延伸拓展,形成統計觀念。

1、感悟平均身高。師指著平均身高:這個身高是你們當中××同學的身高嗎?那它是什么?

2、全班的平均身高。師:現在要知道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怎么辦?

生:先把所有的身高加在一起,再除以有40人。

師:是個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想知道全校四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有什么辦法?

生:……

3、選取樣本。師:但是現在在課堂里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1)學生參考選取第一排或第五排。

(2)選取第一組的學生比較有代表性。

4、估計。

師:你們先估計一下,第一組5個同學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生:……(不會比最大的大,比最小的小)

5、學生計算。

6、進一步感悟平均數。

師:是××同學的身高嗎?我們可以推測全班的同學身高,全校四年級同學的身高,甚至是更大范圍的四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

7、小結方法。

師:我們來觀察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求平均數?

生:先求總數(板書),除以人數,等于平均身高。

三、應用提高,深化統計觀念。

1、舉例。師:其實生活除了求平均身高外,還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數,能舉個例子嗎?……

2、你覺得有危險嗎?

小朋友說:我身高140厘米,在這里游泳不會有危險。

2、猜猜看:

    3根小棒,平均         3根小棒,平均

    每根長10厘米         每根長15厘米

(1)猜測。師:如果從第一個袋子里拿一根(標上序號),第2個袋子里也拿一根,哪個袋子里拿出的長一些?

(2)舉例。師:能舉個例子嗎?同桌商量一下。

(3)匯報。

3、變式練習。

(1)在龍港萬科印業公司的印刷車間,第一天印39萬張商標,第二天、第三天共印87萬張,他們平均每天印多少萬張?

①(39+87)÷2=63(萬張)

②(39+87)÷3=42 (萬張)

(2)在龍港萬科印業公司的印刷車間,第一天印39萬張商標,第二天上午印22萬張,下午印23萬張。他們平均每天印多少萬張?

①(39+22+23)÷2=42(萬張)

②(39+22+23)÷3=28(萬張)

質疑:為什么兩個數要除以3?三個數相加要除以2呢?

小結:像這樣的天數、人數,我們可以稱為份數。(平均每天的張數、平均身高可以稱為平均數)

4、讀信息,了解最新動態,解決實際問題。

 

(1)你在這幅圖上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2)計算前,你先估計一下,第二十五屆到第二十八屆平均每屆獲金牌的塊數?并介紹你是怎么估計的?

(3)計算--課件驗證。

(4)根據這幅圖的發展趨勢,你能預測一下2008年能獲多少塊?

四、全課總結。

以“比身高”作為 本節課學生的學習主題,通過現場簡單的兩人比較,四人,六人,七人的比較, 使學生在觀察中發現比較的量在不斷的變化,結果也不斷在變化,在矛盾迭起的活動中,不斷尋找平衡,尋求合理的比較方法。

通過教師言語的引導,制造在大范圍的情況下,求平均身高這么一個矛盾,怎么辦?促使學生經歷尋求“樣本”的過程,致使合理的解決這個問題。

在本節課的練習設計中,突出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體現開放性,變通性,實效性。促進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入、發展。

                           

五、教學片斷實錄:

片斷一:

開場白:今天我們進行一場比賽--比身高。   板書:男、女

師:同學們的想法都很好!但是今天先進行男女同學比身高。我先請--(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同學;男的同學比女的同學明顯高一點)

師:你們說誰比較高?

生:男同學。

師再請兩位同學。一位男同學,一位女同學。(男同學略高于女同學)現在誰比較高?

生:還是男同學。(男同學似乎很得意)

師:看來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繼續請上兩位同學(女生明顯高于男生)

此時學生大笑。

師:你們笑什么呢?

生:這個男同學這么矮?    

師:你們聽過一句話嗎,濃縮就是--精華。更何況,你們現在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過幾年后,他可能會長得比你們高呢。

師:你覺得這3個男生與這3個女生比,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

生:是男同學。  生:是女同學。    生:一樣高。

師:怎么比呢?

生:把男同學高的部分“切下來”補到矮的身上,女同學也用這種辦法,再比較。(還沒等這位同學說完,其它同學就大笑,一致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生:可以把男同學或女同學的身高加起來,再比較。

另一學生似乎心領神會:找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比較,求出相差數,再找第二、第三個男生和女生比,最后比一比相差數的辦法。

……

師:如果再請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點)呢,是男同學高,還是?

生:女同學或不公平。

生:還得再叫一位男生上來。

師:如果不請男同學上來了,你覺得還有其它比較辦法了嗎?

同桌討論。

生:求出男、女生的平均身高。……

六、教學反思:

1、情境的設置不應僅僅起到“敲門磚”的作用,也即僅僅有益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應在課程的進一步開展中自始至終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鄭毓信語)。開課這一情境的創設,并不僅僅是為了引出平均數這一概念。從第一次、第二次簡單的進行比較,學生一看就明白,當出現三人比較時,學生開始犯難了,有的學生覺得男生高,有的覺得女生高,有的認為一樣高等,出現意見不一,怎么辦?有的學生想到了用“切”的辦法(當然這種方法不近合理,但也是學生對移多補少的形象化解釋)、求和比較的方法(這一方法為求平均數打下鋪墊)、還有的學生受到“移多補少”方法的影響,想出了求相差數的方法等,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通過第四次身高的比較,出現不合理的因素,逐步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平均數,從而學生自發解決了求平均身高,也初步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

2、新課程倡導用具體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引導學生投入數學活動。在“比身高”的情境中,讓學生在一次次的觀察、比較中迎接挑戰,這樣一個活動,在平時課堂中可以信手拈來的一個情境,在學生的爭論中完成數學化的過程,并不需要花費過多的時間。在這種以情、趣開路的情境中,學生學得主動。

執教:梁孝科(溫州市蒼南縣龍港五小)

   設計:梁孝科         指導:林克勤(溫州市蒼南縣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