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整十數乘整十數個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口算;學會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和簡單乘除混合運算。
2、經歷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培養初步獨立思考和探索問題的意識;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提出并解決簡單的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經歷探索算法的過程中,感受乘法運算在生活中的應用,并有成功的體驗。
二、教材解讀
本單元是在學習了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學生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及小數乘法等內容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從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情境中,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為后繼學習打好基礎。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內容是:一個因數是整十數的口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估算;用乘除混合運算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教學的難點是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得的積的定位。
本單元的編寫特點:
1、主題鮮明有趣。
本單元以美麗的街景為題材,展現了“美麗的街燈”“漂亮的街心花壇”“壯麗的觀光塔”“多彩的街道夜景”等一系列情景,體現了城市的繁榮、家鄉的美麗,借此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興趣,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探索活動中來。
2、加強口算和估算。
本單元教材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把口算、估算、筆算、分開編排的體系,而是把口算、估算、筆算均作為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同時出現,具體到每個內容又各有所側重。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拓展學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空間。如解決第一個信息窗中的第一、二個紅點問題時,雖然多種策略同時出現,但側重于口算;解決第三個紅點問題時,以筆算為主;解決第二個信息窗中的第二個紅點問題時,突出了估算的策略。
3、擴大學生思維空間。
本單元在知識的編排重視讓學生探索計算方法,擴大學生思維的空間。如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分散在三個信息窗中,分散難點,逐漸完成兩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的教學。第一個信息窗第三個紅點問題的乘法計算是各部分積都不進位,強調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基本方法,突出第三部分積的書寫位置。第二個信息窗第一個紅點問題的乘法計算,突出簡單的進位:第三個信息窗第一個紅點問題的乘法計算是較復雜的進位乘法。在整個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中,是由教師引導逐步放給學生自主解決,擴大學生探索的空間,有利于學生在已有基礎上利用知識遷移探索計算方法。
4、練習素材的選取廣泛有趣。
三、單元教學建議
1、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計算方法。
2、注意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3、尊重學生差異,逐步提高計算能力。
本單元建議課時數:10課時。
七、我家買新房子啦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面積和面積單位。教科書第80-82頁。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探索物體和圖形大小的過程。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發展空間觀念。
3、初步學會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幫助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初步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會選擇合適的單位,量一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或平面圖形的面積。
教學準備:常用面積單位模型。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課件出示信息窗1主題圖)
師:小明家要買新房了,大家看,他們一家笑得多開心呀!觀察畫面,看你發現了什么?你想提什么問題?
二、活動過程:
活動一:
1、師:你能解決剛才我們提出的“餐廳和廚房哪個大”這個問題嗎?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提出比較房間地面的大小。
利用比一比或擺一擺的方法,自己嘗試解決。
2、請學生匯報自己是怎么做和,有什么發現。
3、師:廚房和餐廳和地面是有大小的,地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你能說說客廳、臥室的面積是指什么嗎?
學生可能用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擺,得到廚房比餐廳大。
4、現在你知道什么是面積了嗎?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對面積的理解。
活動二:
1、師: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決“晚廳的面積有多大?”的問題嗎?
學生自己擺。
2、師:把你解決的辦法向大家介紹一下。
學生交流。
3、師:大家用來計量的單位不一樣,所以得到的結果不一樣。為了方便,人們統一了面積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活動三:
1、認識平方厘米。
師: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
2、學生操作、感受。
(1)畫出1平方厘米大的正方形。(2)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大約有1平方厘米。(3)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身邊較小物體的面的面積。
3、認識平方分米
師:請你量量桌子面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操作,會感到太麻煩,質疑,有沒有大一點的面積單位呢?
師介紹面積單位1平方分米,并感受它們的大小。
4、認識平方米。
(1)介紹1平方米有多大。(2)畫出1平方米的大小。(3)讓學生站一站,看大約站多少名同學。
課堂總結:這節課有什么收獲?(學生思考,回顧學習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教科書85-86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會應用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2.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樂于助人的高尚品質。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教學難點: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
教具準備:1.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動畫)
(森林里要召開運動會。)大象說:“6月1日咱們森林里的動物們要召開一次運動會,森林里的動物這么多,得找一塊寬敞的草地當作運動場。你們誰知道哪有這樣的草地呀?”
小猴急忙說:在森林南面有一塊長方形草地,可大了。咱們就去那兒吧!”
小兔說:“在森林北面有一塊正方形草地,比南面的那塊草地大多了,”
小猴和小兔爭得面紅耳赤,大象和其它小動物都沒了主意。
大象說:“到底哪一塊草地的面積大呀!我們該選哪一塊草地呀!誰能幫幫我們啊!”
教師:誰能幫助小動物們解決這一難題呀?
(用1平方米的面積單位去擺,測量、計算出這兩塊草地的面積,再比較一下就能知道哪一塊草地的面積大了。)
教師:這種方法是正確的,但是你們覺得這種方法怎么樣?(太麻煩!)在擺面積單位進行測量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一個計算長方形面積的簡便算法,你想知道嗎?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能幫助小動物們解決問題。
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內容。(板題)下面我們就來驗證一下這種方法是否正確。
板書: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二)新授
活動一:
1.長方形的面積計算。
師:這里有一個長方形,請你動動腦筋,計算出它的面積。
學生操作:用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沿著長邊擺滿,再沿著寬邊擺滿,再用每排的個數×排數就等于長方形的面積。
學生演示:長擺5個面積單位,寬擺3個面積單位
師:誰愿意匯報一下你觀察、計算的結果?(媒體演示)
要求說出:
*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平方厘米。
*沿著長邊擺( )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一排就是()平方厘米。
*沿著寬邊擺( )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就有()排。
2、填題卡
每 排 的 個數 排 數 面積(平方厘米)
圖1
圖2
圖3
匯報結果。
教師小結:知道每排的個數和排數,就能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通常我們在計算長方形面積的時候用長乘以寬。即: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活動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1、有一個長9分米,寬6分米的長方形,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
2、如果這個長方形的長減少1分米,寬不變。那么現在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
如果長再繼續減少,減少到6分米,寬不變。這時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③怎樣求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呢?
6×6=36(平方分米)
*觀察這個長方形,你發現了什么?(這是一個正方形)
*怎樣求正方形的面積呢?(邊長×邊長)
*為什么?
因為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長×寬也就是邊長×邊長。
④歸納正方形的面積公式
誰能概括一下正方形的面積公式?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3.課堂總結: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土地面積。
教學目標:
認識較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平方米、公頃、平方千米之間的換算。
教學重點:認識較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
教學難點:認識較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談話:你們知道文登有那些漂亮的景區嗎?(學生說說文登有哪些風景區)那么,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我們文登的風光。
(課件播放)
在學生欣賞后,設置疑問:你知道昆崳山森林面積是多少嗎?(學生猜測著)教師在學生猜測的基礎上問:到底誰猜地比較接近呢?
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得到的答案是:森林面積多少公頃。
談話:你有什么要問的嗎?(公頃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學生提出各種關于公頃的問題,如:什么是公頃?這里的面積單位為什么用公頃等等)
引出課題:土地面積單位-公頃
二、 學習新課
活動一
1、感受1公頃的大小
師:測量較大的面積時用公頃作單位。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
學生活動:在操場上用測繩測出邊長100米的正方形,走一走,觀測1公頃的大小。
2、說一說什么的面積是1公頃
小組活動后,集體交流。
活動二:
1、認識平方千米
師:公頃很大,那么測量比操場大的多的面積,用什么單位呢?你知道有公頃還大的單位嗎?
學生回答。引出平方千米。
師: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右以寫成1km平方。1平方千米=100公頃。
2、學生根據公頃的大小猜想1平方千米的大小。
小組活動交流。
3、師進一步向學生介紹當地的土地面積、我國的國土面積等,感受平方千米是用來測量更大的土地面積的單位。
活動三
自主練習:學生獨立完成,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課堂小結:引導學生回顧與反思,總結自己的表現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