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教科書P70-P7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探索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大小的實際問題的過程,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觀察、比較、拼擺、測量等建立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活動中,理解面積的含義。
3、通過自主學習,獲得成功體驗,感受數學的價值。
教具、學具準備:
圖形卡紙、 用來拼擺的小圓形、小正方形、小長方形。兩張大小不一樣的長方形白紙。
一、創設情境,認識面積。
1、師:假如老師今天要在班里舉行一個涂色比賽,看誰能最快涂完一張紙?(出示: )你會選擇哪一張紙來涂?為什么?
(小的那張。因為它的面小,能很快涂完,容易贏。。。。。。)
(1)、師小結:大家都認為這張紙的面大,這張紙的面小,要很快涂完,應該選擇面小的這張紙,是嗎?我們同學都很聰明。
(2)、引入:這是這張紙的面,那其它物體的面又在哪里呢?如:數學書的面。。。。。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桌子呢?你還能說說我們課室其它物體的面嗎?并動手摸摸。(順帶復習周長)
(3)、比較各物體的面的大小。
師:那么,數學書的面和桌子的面比較,誰大誰小?數學書和黑板呢?
2、引出課題:
師:我們剛才比較這些物體的面誰大誰小,實際上是在比較它們的面積,誰大誰小?(今天,我們就是來學習有關面積的知識)
板書: 面積和面積單位(紙條帖)
二、學習面積的概念。
師:那什么叫面積呢?請同學們打開書本P71,讀一讀什么叫面積?用筆劃下來。
1、學生自學教科書P71“面積”的概念。
師;現在大家知道了什么叫“面積”了嗎?誰來說一說?(課件出示)
你們都看懂了嗎?有沒有什么疑問?
引出學習“物體的表面”和“封閉圖形的大小”。
舉例說明。
(1)、“物體的表面”
師:這些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課桌、窗子、書本。。。)
問:那么,你們說,課桌的面積和書本的面積比較,誰大?誰小?
課桌的面積和黑板的面積比較呢?
(2)、封閉圖形。
師:那封閉圖形又是什么呢?誰能舉例說明你認識哪些封閉圖形?(長方形、正方形。。。。)
(3)、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觀察法)
師:這就是兩個封閉圖形,大小不同的兩個長方形。它們的大小我們可以叫它們的面積。誰來說說,這兩個圖形的面積誰大誰小?
小結,讀概念。
(4)、比較面積的大小,探索面積單位。
師:現在,大家知道了什么叫面積?老師就來考考大家。現在大家桌面上有三種不同顏色的彩紙,到底它們誰大誰小呢?請同學們小組內想辦法比較一下。(小組活動)
匯報。
師問:你小組比較的是哪兩個圖形?怎樣比較?
小結:紅色紙條和綠色紙條或綠色紙條和橙色紙條可以用重疊法比較。但紅色紙條和橙色紙條用這種方法比較,得出的結果,大家的意見不一樣。那么,到底誰的結果對呢?現在,請同學利用手上的學具用自己的方法擺一擺,驗證一下。
匯報。
要點:為什么不用圓形?用正方形合適還是用長方形合適?為什么?
小結:你們在比較面積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用的學具大小要一樣)
引入:在比較兩個物體表面的面積的時候,必須要用統一的標準。這個統一的標準,就是面積的單位。那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呢?
(5)、學生自學教科書P73-P74的內容,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問:你學到了什么?
匯報、交流。
板書: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讓學生邊匯報,邊從自己的學具中找出相應的學具展示說明或用手比劃)
(6)、舉例說明。
師:那在我們的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表面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或1平方分米?
(計算機的鍵盤、手指的指甲、。。。。。。。)
(7)、感知1平方米的大小。
師:那1平方米又是多大呢?(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
這就是1平方米的面積,大家猜猜,這里面能站幾個人?
來,驗證一下。(學生出來示范)
三、鞏固認知,應用新知。
1、填上合適的面積單位。
教室該用( )作單位。 橡皮該用( )作單位。
筆盒該用( )作單位。 黑板該用( )作單位。
2、完成P76 1
3、估量一下課桌的面積。
四、總結、質疑。
這節課我們學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
板書設計P:
面積和面積單位
面積
面積單位 1平方厘米、 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
1平方分米、 1分米
1平方米 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