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內容
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中,千克和克都是質量單位,物體有多少物質稱它質量。我們民間習慣把物體有多重來代替物質有多少,生活中常常把千克和克作為計量物重的單位。《課程標準》和教學參考書里把千克和克稱質量單位,是規范的說法。教材說成物重單位,是考慮了民間的習慣與學生的生活環境。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有三條:1.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克、千克;2.知道千克與克的進率,能進行簡單的換算;3.能解決實際問題并進行簡單計算。感受克和千克,體會1克、1千克有多重,形成初步的觀念是教學的重點。
內容分三部分編排:
P29~P32教學千克。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稱物重;感受1千克和幾千克,知道千克是計量物重的單位。
P33~P35教學克。知道克是較小的計量物重的單位,感受1克與幾克,了解克與千克的進率。
P36~P38單元練習和實踐活動
二、教材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聯系生活,了解有關物重的一般性知識。
千克和克都是計量物重的單位。教學千克和克必然涉及什么是物重、怎樣計量物重、有哪些工具……一般性知識。這些知識在學生的經驗里都有,只要想辦法把它們提取出來。第29頁呈現兩袋大小差不多、輕重差許多的食品,問“哪一袋重些?”引導學生感受有的物體重些、有的物體輕些,各個物體都有它的物重。回憶物重是可以比較的,還可以用秤稱。生活里有各種各樣的秤,用于測量不同物體有多重。
2.引出、講解,感受千克和克。
第30頁首先指出:稱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單位。還在底注里介紹表示千克的符號“kg”。引出了學習內容“千克”。
接著講解1千克。左邊臺秤上沒有放物體,秤的指針指向“0”;右邊臺秤上放1袋紅棗,秤的指針指向“1”。教材告訴學生:指針指著1,表示這袋紅棗重1千克。在現實的情境里,聯系具體的物品,讓學生初步知道什么是1千克。還通過在秤面上找2千克、3千克……,進一步體會幾個1千克是幾千克,為用秤稱物重作了準備。
然后讓學生感受1千克和幾千克。稱、拎、數1千克大米和1千克雞蛋,到商店里尋找重1千克的物品,都是體驗1千克的活動。只有反復地稱、拎、掂重約1千克的各種物體,用心感受,才會形成關于1千克的初步觀念,并保存在經驗系統中。
第33頁首先指出:稱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作單位。不但引出了“克”,還讓學生在“食品凈含量135克”的圖片中,產生認識1克的愿望。
接著觀察天平的砝碼,并用天平稱出10克黃豆,數數10克黃豆的粒數,體會1克很輕。
然后掂一枚2分硬幣,感受1克是多重。知道有比1克輕的物體,也有比1克重的物體。尤其是比1枚2分硬幣和1支直尺的重,體會1克。
3.發現進率、應用進率。
千克與克的進率是在計算、稱重的活動中,通過推理得出的。取2袋鹽,每袋重500克,算出它們一共重1000克;把兩袋鹽放到臺秤上稱重,是1千克。從1000克和1千克都是這兩袋鹽的重,得到1千克=1000克。由于上面的計算、稱重和推理都是學生能夠進行的,所以教材把進率留給學生發現。
把千克為單位的數量與克為單位的數量相互換算,能鞏固進率。由于沒有教學多位數的乘、除計算,只能應用整千數的知識進行換算思考。如2千克是2個1000克,等于2000克;5000克是5個1千克,等于5千克。
第36頁第3題盡管思考和方法可以多樣,但仍以單位換算為基本思路的。
4.通過估計或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估計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尤其在不要求精確結果時或較復雜的問題情境中,應用比較多。第32頁第4題讓學生理解4千克多一些是大約4千克、2千克少一些是大約2千克,為估算作準備。第37頁第6題,先求得半杯橙汁的重,再估計大半杯橙汁、1杯橙汁的重。培養通過估計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第36頁第4、5題都要通過計算解答。從此以后,可以讓學生解決有關物重的實際問題了。
第四單元 加和減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教學加、減口算以及解決實際問題。在加、減口算這部分內容里,以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和不超過100)為主,還有整百數加整百數(進位)與相應的一千幾百減幾百(退位)。教學的實際問題是較難的兩步問題。
全單元內容分三部分編排:
P39~P42教學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各有一道例題。其他口算在練習里帶出。
P43~P45教學解決實際問題。以一道例題帶出一串變化了的實際問題,突出數量關系和解題思路。
P46~P48單元練習。
二、教材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加法與減法分開編排;不進位加與進位加、不退位減與退位減連續編排;鼓勵獨立思考、算法多樣;以估算促進口算。
第39頁教學加法,第41頁教學減法。加法與減法分開編排,是因為它們的算法和過程不同,尤其是進位和退位。在加法的例題里,先教學不進位的,再教學進位的,使計算的思路在由易到難的問題情境中遷移、發展。在減法的例題里,先安排不退位的,再安排退位的,編排意圖和加法相同。
在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筆算方法,還能比較熟練地口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和兩位數加、減一位數。有這些知識和能力為基礎,完全能夠獨立探索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而且算法多樣。教學要引導學生把兩位數加兩位數,分解成兩位數先加整十數,再加一位數。如44+38,先算44+30=74,再算74+8=82。類似地,要把兩位數減兩位數,轉化成兩位數先減整十數,再減一位數。
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經常會在進位或退位時發生錯誤。兩道例題分別比較不進位加與進位加、不退位減與退位減在計算時的相同與不同,引導學生注意進位和退位,也為估算作些準備。
第40頁第5、6兩題,第42頁第5、6兩題都是估算,先是估算的方法,再是應用估算解決實際問題。估算安排在口算后面教學,可以充分利用口算時先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以及識別不進位與進位(不退位與退位)的經驗,從而通過估算促進口算。教材設計的一些題組,如35+32、35+38,85-63,85-68等,有利于學生掌握估算。具有“先估計得數是幾十多、再計算”的習慣,能夠及時發現口算的錯誤,這也是估算促進口算的一種體現。
2.在練習里編排其他口算內容:進位的幾百加幾百以及退位的一千幾百減幾百。
在認識千以內數時,曾經口算不進位的幾百加幾百,不退位的幾百減幾百。這里教學進位的或退位的口算,教學方法是在題組里類比遷移。如第40頁第4題從60+70=130(6個十加7個十得13個十),帶出600+700=1300(6個百加7個百是13個百)。第42頁第4題從140-60=80(14個十減6個十得8個十,)帶出1400-600=800(14個百減6個百得8個百)。在理解算理以后,計算幾十加幾十、幾百加幾百甚至幾千加幾千,都可以先想20以內的加法。計算一百幾十減幾十、一千幾百減幾百……都可以從20以內減法類推。
3.解決實際問題:用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以解題思路帶動一題多變。
第43頁例題先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再求兩個數的和。這道題里只有兩個已知條件,其中一個條件在解題時要連續使用兩次。教材引導學生畫線段圖理解題意,研究數量關系。表示褲子價錢的線段已經畫出,表示上衣價錢的線段讓學生畫。可能出現兩種畫法:或者
前一種畫法容易得出“蘑菇”的解題方法,后一種畫法。會得出
“辣椒”的思考和解題。要注意的是,教學應該鼓勵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多樣化,但不要求學生一題多解。解法多樣化是學生群體的、在交流時表現出來。解法多樣化能開拓視野、開放思維,激起相互傾聽、評價、吸收的合作熱情。一題多解則會加重學習負擔,沒有必要。
教學解決實際問題,要學會思考,也就是要形成解題思路。例題的兩種解法中,“蘑菇”的方法比較適宜多數學生,無論是分析法思路還是綜合法思路,都能想到這種解法。教學時要適當突出分析思路,即:求一套衣服的錢只要把褲子的價錢加上衣的價錢,上衣的價錢還不知道,需要先算它。
教材從幾倍求和的問題(例題)帶出幾倍求相差的問題(試一試),又在練習里帶出比多(少)求和的實際問題(第6~8題)。只要教學時重視解題思路,尤其是分析問題的數量關系,從例題到試一試不會有困難。為了從幾倍求和發展到比多(少)求和,“想想做做”第1、2兩題利用線條圖引領,第3題利用連續兩問鋪墊。充分發揮這些題的作用,仍然要突出從問題出發的分析法思路。如求兩條彩帶一共多少長,需要先算另一條彩帶的長度。求小華兩次一共跳多少下,需要先算他第二次跳的下數。
4.單元練習注重培養能力。
練習五是本單元的綜合練習,先練習口算,再練習解答實際問題。
練習口算以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為主,通過題組55+32和55+38,55-32和55-38回憶算法、比出要領,從整體上掌握口算時的思路和注意點。然后利用抽拉數字卡片的教具,組織較大量的訓練,在口算練習中插進估算,使估算與口算相互促進,有機融合,提高口算速度和正確率。第4題是口算能力檢查,了解學生用2分鐘時間能不能說出12道題的得數,以及是不是全部算對。第5題是應用口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第10題滲透加法運算律和加、減運算的部分性質,結合實例體會一些數學內容。
練習解決實際問題,加強解題思路的養成。通過第6、7、8等比較熟悉的問題,熟練從問題想起,分析問題的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步驟。在第9題里把“倍”與“相差”兩個概念相復合,理解“3倍多9只”的含義以及它的數量關系,知道求“3倍多9”的數要先算“3倍是多少”。第11~13題通過問題情境的新變式,促進從問題想起的思路。如第11題兩次求三班借書的本數,選用的已知條件不同。
第五單元 24時記時法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在學過時、分、秒,能夠認讀鐘面上時間的基礎上,教學24時記時法。教學目標是:1.了解24時記時法的記時原理;2.會使用24時記時法;3.會計算經過時間。教學內容分成三段編排。
P49~P52教學24時記時法的記時原理和方法。
P53~P55教學求經過時間,解答有關的實際問題。
P56~P57實踐活動中應用學到的知識,合理安排自己的周末生活。
二、教材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講述記時法的原理:兩次圖示。
日常生活里已經較多地使用24時記時法,學生都有過接觸。教材從電視節目預報引出24時記時法,縮短新知識和學生的距離。教學記時法需要講述它的記時原理和方法,學生才能意義接受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上午8時、下午4時、晚上9時等也是記時,但不是24時記時法。
第49頁的鐘面圖,左邊鐘面表示0時(晚上,時針與分針都指向12),是一日的開始。中間鐘面表示12時(白天,時針與分針都指向12),是一日的中午。從0時到12時經過了一天里的下半夜、早晨、上午,共12個小時,鐘面里的粉色圈說明了這些。右邊鐘面表示24時(晚上,時針與分針都指向12),是一日的結束。從中間鐘面時間到右邊鐘面時間經過的12小時是一天里的下午、傍晚和上半夜,鐘面外的藍色圈說明了這些。鐘面圖清楚地展示了一天有24小時,如果把一天里的整時,按0時、1時、2時……依次編號,那么中午后的時間就是13時、14時……24時。這就是24時記時法的原理。
線條圖再次展示一天里的24小時,左邊紅色部分是一天里的前12小時,右邊藍色部分是一天里的后12小時。線條上的0、1、2……24是一天里的全部整時時間。其中24時,既是一天的結束,又是新一天的開始(應看成0時)。
2.教學使用24時記時法。
第49頁的下面部分教學使用24時記時法記時。左邊圖畫里的女孩向國旗敬禮,鐘面上剛好8時。升國旗是每天上午的學校活動,這個8時應是一天的前一個12小時內的8時,記作8時,中間圖畫里的男孩在吃飯,鐘面上為12時。很清楚,這個時間是一天的中午,記作12時。右邊圖畫里的男孩正脫衣睡覺,鐘面上剛好8時。顯然這個時間在一天的后一個12小時內。因為12+8=20,所以記作20時。教材選擇這幾個典型的時間,尤其是一天里的兩個8時,幫助學生理解:從中午起到午夜,是一天里的第二個12小時內的時間,要用13,14……24時表示,需要時可以通過“12+a”計算。
教材讓學生回答“16:00是下午幾時?18:30呢?”能進一步體會24時記時法。16:00和18:30都是12時以后的時間,在一天里的第二個小時內,把它們表示成下午幾時,應該進行16-12、18-12的計算。
第50~51頁“想想做做”第1、7題把鐘面上的時間或者已有的上午、下午時間用24時記時法表示;第2~5題對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間作更具體的解釋,這些都是理解和使用24時記時法的練習。
3.求經過時間。
生活中經常需要計算經過時間,有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本單元求經過時間的問題情境比較簡單,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同一天內的整時到整時、整時到非整時、非整時到整時,同一小時段內的幾十分到幾十分。至于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不在同一天內的,僅以小學生睡覺時間為素材出現一次。
求經過時間的方法多樣。看著鐘面數、列算式求、畫圖找答案……都可以。要根據實際問題的特點和學生的狀態靈活選用。尤其在整時與非整時的經過時間,一般不列式計算。
教材由簡單到復雜安排求經過時間的問題。第53頁例題先求“六一劇場”的播放時間,開始和結束時間都是整時。“蘿卜”想鐘面上的14:00到16:00,用淡藍色的扇形表示這段時間里的時針,從指向“2”移到指向“4”,經過了2小時。“蘑菇”采用列式計算,如果用下面的線段圖配合,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這樣算。
“金色的童年”從8:10開播,到8:40結束,它的播放時間是同一小時段里的10分到40分。教材用畫圖的方法看出答案,學生也可以用數的方法,算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4.開展實踐活動,學習合理安排時間。
《周末的一天安排》分兩段活動。先是閱讀小華的周末生活安排表,分別計算她做家務、做作業、購書、游動物園、制作航模所用的時間,體會周末生活的內容要豐富、有意義,時間安排要合理、有規律。然后構思自己的周末打算,制作詳細的時間安排表,和同學、老師交流。初步學習安排生活、利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