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初步理解和掌握一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探究一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感受數學的實用價值。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和掌握一位小數簡單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教學難點:
正確解決在計算小數加法當中和為整數時的去“0”以及整數減小數中需要補“0”的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主題圖設置同學們去“文具商店”買文具的情境。
學生把文具的價格介紹給同學,填在價目表中:
編 號 商品名稱 單價(單位:元)
1 橡 皮 0.5
2 卷筆刀 0.8
3 小 刀 0.6
4 鉛 筆 1.2
5 筆記本 2.6
6 文具盒 6.8
7 書 包 25.8
8 練習本 0.9
師:從圖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問題?
學生可能會提出:1 個卷筆刀和 1 枝鉛筆,一共多少錢?
1 個文具盒和 1 個筆記本,一共多少錢?
1 把小刀比 1 個筆記本少多少錢?
……
[設計意圖:呈現購物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的意識,并能夠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解決實際問題
1.小數加法。
(1)獨立思考。
一個筆記本 2.6 元,一枝鉛筆 1.2 元,一共需要多少錢?
請同學獨立思考、計算。
(2)把你的計算方法說給同桌聽聽。
(3)全班交流。
學生可能出現的方法有:
① 2.6 元表示 2 元 6 角,1.2 元表示 1 元 2 角,2 元 6 角+1 元 2 角=3 元 8 角=3.8 元;
② 26 角+12 角=38 角=3.8 元;
③ 260 分+120 分=380 分=3.8 元;
④ 豎式:6 角+2 角=8 角,2 元+1 元=3 元,3 元+8 角=3.8 元;
⑤ 直接算;
⑥ 根據整數加法的計算方法,猜想小數的加法也是這樣算。
匯報中重點強調豎式的寫法。
師:用豎式計算時,在書寫上應注意什么?為什么要相同數位對齊?怎樣才能使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
小結:列豎式計算小數的加法時,不但要把兩個加數的小數點對齊,還要把得數的小數點和橫線上的小數點對齊,只要小數點對齊了,相同數位上的數也就對齊了。
2.小數減法。
師:任選一個用減法解決的問題,嘗試用豎式的方法獨立計算。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中交流。
3.小結。
當學生匯報之后,老師讓學生觀察小數加減法的豎式,并讓學生說說在計算時都應注意些什么。
4.探究整數減小數補“0”的問題。
師:如果每人給 6 元錢來買自己喜歡的兩件文具,錢夠嗎?
夠的情況下需要找回多少錢?不夠的情況下差多少錢呢?
生試著算一算。
由此,引出了整數減小數,位數不足需要補“0”的情況。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究,進行知識的遷移。通過小組活動,大家互通有無,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使學生感受到解決方法的多種策略,并在交流過程中感受豎式的簡便。]
三、體會小數與整數加減法的異同
師: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和整數加減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生結合板書討論:
相同點:整數加減法和小數加減法都是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減,都要求從低位算起;同樣是滿十進一;退一作十。
不同點:整數加減法是末位對齊,小數加減法是小數點對齊。
四、靈活應用
假如你有 50 元錢,請你選購自己需要的物品,并把自己選購的文具填在購物單中,然后算出應付錢數。拿好購物單,回去向家長匯報。
購物單
物品編號 物品單價(單位:元)
應付錢數 ( )元,找回錢數 ( )元。
五、小結
小數的加、減法用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六、板書設計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2.6+1.2= 學生的減法算式
展示學生的多種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