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市路橋小學 施仙素
一、教學內容及重難點
認識年、月、日和24時計時法是本單元的教學內容。
本單元的教學起點是在學生已經在三年級上學期學習了時、分、秒的相關知識,并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有關年、月、日方面的知識,時常在學生的身邊環繞,并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可以說學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時間觀念。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明確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和24時計時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方法。原省編義務教材這一部分內容安排在六年制第八冊的第一單元。本單元在結構上與原省編義務教材大體相同。
本單元結構如下:
本單元重難點如下:
二、教材編寫特點
2.編寫特點
誰都知道時間單位抽象難懂,“年、月、日和24記時法”也是如此。義務教材安排在四年級下學期,而人教版卻安排在三年級下學期,從原先的“時、分、秒”較短的時間單位跨越到“年、月、日”較長的時間單位,跨度大,換算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能力的挑戰也是學習的必經之路。同時本單元的知識點較多,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時間觀念并不是通過紙上談兵就能得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是在學生不斷的應用、不斷的體驗中建立的。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塊知識,教材在安排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感受時間。
由于年、月、日都是較大的時間單位,三者中唯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時間單位“日”是最容易讓學生體驗和感受的。但讓學生理解一年或者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卻需要借助一定的想像力。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教材選用了許多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如一些有意義的日子:我們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日、北京申奧成功之日、3月12日植樹節、六一兒童節等日子,還有生活中處處可見的年歷、月歷。練習十二中還設計了讓學生制作月歷,小組猜生日等活動,同時還安排了閏年的來歷小知識。在教學時,教師要充分運用這些素材,讓這些素材為師和為生所用。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素材展開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參與,達到能運用身邊事件體驗生活時間的關系,逐步建立較長的時間年、月、日的觀念。
(2)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足夠的時空中建構知識。
年、月、日和24時計時法是在時、分、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但是年、月、日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關系較之時、分、秒卻顯得更加復雜。雖然說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但是依據他們的年齡特點,三年級的學生還是缺乏對年、月、日的清晰認識和數學化的思考過程。如:學生雖然知道一到過年就是又長了一歲,但對于一年到底有多長是個模糊概念;他們雖然知道4月份過了就是5月份,可對一月到底有多長也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他們知道上午時間加下午時間就是一天,但對用24記時卻是陌生的操作。因此,為了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系,人教版教材內容的設計關注了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平臺。如:在觀察年歷月歷有序得出“一年有幾個月?”→“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二月有幾天?”→“一年有幾天”?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自主解答這些他們力所能及的問題。當然,思維的有序不等同于知識發現的有序,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要不唯自我教學法或單一教學法,強拉學生的超前思維。教學24時計時法時,要注重與現實生活接軌,如讓學生提前有意識地感知少兒欄目的開始時間、中央新聞聯播時間和地方新聞播出時間等,強化對24記時法的有意識關注,上課時盡量少作無用功;在教學求經過時間時,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鐘面,探索外圈和內圈的關系等等。不管是教學哪一塊的知識點,我們都要給學生足夠操作的時間和思考空間,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來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系和24時計時法。
(3)重視教師的直觀教學,充分發揮鐘表模型等教具、學具的作用。
由于學生平時很少使用24時計時法,因此在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下午幾時或晚上幾時,學生往往感到不太習慣。抽象的時間概念的理解離不開活動,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實踐。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要學好關于時間的知識,應不時的讓學生接觸時間的應用,在不斷的生活應用中提高學生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應盡量培養學生收集有關時間信息的習慣,了解更多關于時間的知識。教學時,應加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對鐘面的觀察,生活感受是學生主體感知意識,就是一些超市、商場、書店等的營業時間要讓學生在平時進行有意關注;對鐘面的觀察是我們當教師的客體準備,就是說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觀察一日這時針正好走兩圈,并讓學生體會鐘面外圈與內圈的數的關系,從而讓學生積累豐富短時間的表象,進而學習24時計時法。在教學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時,讓學生通過觀察鐘面和直觀演示,從出發時刻開始,轉動分針到到達時刻,把直觀觀察和線路圖對應起來,并口算得出經過的時間。教材通過這些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件來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使抽象的時間概念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會24記時法的實際意義,逐步養成遵時和惜時的良好習慣和意識。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并建立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
2.知道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
3.記住每個月以及平年、閏年的天數。
4.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5.初步理解時間和時刻的意義,學會時間段的簡單計算(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6.適時適地進行情感教育。
四、課時劃分
本單元可以劃分為6課時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有意義的日子、例1、例2
練習十二第3題和你知道嗎? [P46---49、50、51]
第二課時:練習十二第1、2、4、5、6、7題 [P50、51]
第三課時:百貨商場、例3和練習十三你知道嗎? [P52、53、54]
第四課時:練習十三第1----7題 [P54、55]
第五課時:機動
實踐活動課:制作年歷 [P56、57]
第一課時
1.教學內容:有意義的日子、例1、例2
練習十二第3題和你知道嗎? [P46---49、50、51]
2.教材分析及重難點
有意義的日子(情感啟知):教材首先提供了幾幅有意義的日子的圖片:
課開始,教材就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申奧成功、植樹節、六一兒童節等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有意義日子進行情感的渲染和認知的呼喚,讓學生初步體會到認識年、月、日的必要性并感受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本單元知識的積極性,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在課前進行小時間地播放如:國慶節放假七天為了慶祝我們偉大的祖國成立57周年等,拉起學生的原有生活感悟,使教學本塊知識作到足夠的心理優勢化準備。沒有多媒體的教師可以把這幾幅圖制成投影片,用一張最能喚起學生感覺的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觀察圖片,說一說呈現的是什么情景,這些情景發生在什么時間。然后讓學生進行有效回憶:“你還知道哪些有意義的日子,可以向其他小朋友介紹介紹嗎”?也可以通過學生發言、老師介紹等方式讓學生了解這些有意義的事件。這樣組織教學一方面是從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另一方面也是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年、月、日,把數學的學習置于實際生活的背景之下,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具體的情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環保意識的教育。
例1初步感知年、月、日(展開認知):
這部分教材為學生安排了比較直觀的年歷,并利用年歷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活動。這樣安排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讓學生初步學會看年歷;二是讓學生有目的地觀察年歷,從而得知一年有多少個月,哪幾個月是31天(習慣上稱大月),哪幾個月是30天(習慣上稱小月)以及二月是個特殊月份的天數,在次基礎上探討一年有多少天。在“做一做”中讓學生從年歷上找出自己的生日是幾月幾日,父母的生日是幾月幾日,用彩筆在年歷里圈出來。這里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初步感知年歷的基礎上進行對知識的第一次梳理和運用。接著教材介紹了生動活潑的拳頭點數法和歌訣記大月法幫助學生記憶每個月有多少天,目的是讓學生把本節的基本知識在自己的潛意識中鞏固下來,便于以后快速地使用。
教學前沿,教師可以不拘教材安排,讓學生自己帶一些自己家里不同年份的年歷;在教學中,因為這部分知識學生或多或少地生活中接觸并不自覺地運用過,所以在探究中教師要盡量做一個引導者和參與者,把信任教給學生,組織一些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獲取如“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一樣嗎?”“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等等知識,同時教師要注重學生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的合作交流。對于“一年有多少天?”,根據部分學生的生活經驗可能會說出一年有365天,教師也可以提示學生因為二月份的特殊性導致了一年的天數的不一樣,讓學生初步感受二月天數與全年天數之間的微妙關系。快速記憶每月天數法是一種融知識記憶與趣味活動于一體的教學。教師在思想上不可等閑視之,因為這里是半節課中的思維體操。第48頁下面的“做一做”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在學生熟悉了年歷之后,教師可以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和課時時間的充裕利用年歷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有趣的活動,如果時間不允許可把活動安排到機動課中。當然,有老師會問活動有必要嗎?有,因為通過自身的活動可以使學生積累大量的年、月、日的感性認識從而順理成章地達到年、月、日理性的提升。
例2感知平閏年(理性提升):
教材安排一:觀察2004年和2005年的二月月歷。
說明: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閏年。
探討:閏年全年有多少天。
教材安排二:觀察“做一做”1993~2004年各年的二月月歷。
發現: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二月有29天,其他的二月有28天。
了解:平年和閏年的判定方法(四年一閏,百年不閏)。
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手中的年歷進行二月份特殊性的探究。對二月28天的年份和二月29天的年份進行列表說明。也可以利用教材上的1993年到2004年的年歷進行教學。有的學生可能會說:“我觀察到最后一行的二月都是29天。”還有的說:“我發現每4年中二月是28天的有3年,二月是29天的只有一年。”對學生的發言,只要是有道理的,教師都應給予肯定。然后在總結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教師說明: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閏年,并運用書51頁的“你知道嗎?”來簡要的介紹閏年的來歷。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計算閏年全年的天數,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算,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算法,然后再討論哪種計算方法簡便以及平年和閏年全年的天數有什么關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發現并掌握平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準備:年歷卡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知道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以及平年、閏年各有多少天。
(2)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時間觀念,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判斷推理的能力。
(3)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并產生積極學習數學的興趣。
4.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故事導題
故事發生在2001年3月15日,有一個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著一張簽發日期是2001年2月29日的邊境通行證,在深圳海關準備入關。盡管他經過整容,變了模樣,可還是被檢查證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識破,將他扣留。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
2.同學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嗎?學習了“年月日”的知識你就清楚了。(板書課題)
3.年、月、日是表示時間的單位,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時間單位呢?(時分秒)時分秒是表示時間較短的單位,年月日是表示時間較長的單位。
二、展開新知
1.創設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應用。
A:展示書上提供的各個情景,讓學生說說呈現的是什么情景,這些情景發生在什么時間?
展示方式:
(1)多媒體設備在課前進行小時間地播放如:國慶節放假七天為了慶祝我們偉大的祖國成立57周年等,拉起學生的原有生活感悟,使教學本塊知識作到足夠的心理優勢化準備。
(2)沒有多媒體的教師可以把這幾幅圖制成投影片,用一張最能喚起學生感覺的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觀察圖片,說一說呈現的是什么情景,這些情景發生在什么時間。然后讓學生進行有效回憶:“你還知道哪些有意義的日子,可以向其他小朋友介紹介紹嗎”?
(3)通過學生發言、老師介紹等方式讓學生了解這些有意義的事件。
B: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年、月、日?(報紙上、日記里、食品和藥品標簽上的保質期。)
C: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環保意識的教育。
D:根據你的生活經歷說一說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長。
(生1:從我去年的生日到今年的生日經歷了一年,去年兒童節到今年兒童節也是一年。
生2:爸爸上月7號發工資,到這個月7號發工資,中間經歷了一月。
生3:我昨天早上7點上學,今天早上還是7點上學,中間經歷了一日)
2.合作探究,認識大月、小月和二月。
A:小組合作,根據問題合作探究:一年有幾個月?哪幾個月31天?哪幾個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B:師說明:我們把每個月的天數是31天的幾個月叫做大月,把每個月的天數是30天的這幾個月叫做小月。(學生能說的就讓學生自己來完成,注意思維的超前性,教師不可強拉。)
C:看年歷卡,完成做一做。
3.探究記憶,大月、小月天數的方法。
A:師提問:你覺得大月、小月的天數對我們有用嗎?
怎樣才能很快的記住大月、小月的天數呢?
B: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C:得出拳頭記憶法和歌訣記憶法。(學生自己有方法記憶教師要充分肯定。)
D:完成做一做。
4.梳理知識,基礎練習。
A:搶答:大月有哪幾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哪幾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你出生在哪個月?那個月是大月還是小月?老師出生在12月,這個月是大月還是小月?
B:小游戲(判斷大小月)
游戲規則:大月舉右手,小月舉左手。3月、9月、2月……
5.觀察比較,特殊2月。
方案一:按教材方法一步步教
A:出示書上2004年和2005年二月的卡片。
B: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它們有什么不同?
C:師說明:2月有28天或者29天。2月是28天的這一年叫做平年,2月是29天的這一年叫做閏年。
6.自主計算平年、閏年全年的天數。
A:學生自主計算。
B:交流匯報。知道平年365天,閏年366天。
7.探索規律,判斷平年和閏年。
A:學生出題“考”老師。由學生根據年歷卡說出年份,老師判斷是平年還是閏年,2月有多少天?(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B:師說明:其實,閏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規律的。
C:引導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探究:認真觀察做一做的月歷,你發現了什么?
D:提問:你能按規律再寫幾個閏年嗎?每幾年里有一個閏年?
E:師小結: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一般”說明還有特殊的情況。如果公歷 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F:判斷平年和閏年練習:1854年、2006年、3000年。
方案二:(運用學生自己帶來的年歷或把書上的“做一做”的1993到2004年的二月份連起來看,把特殊性與判斷法一起感悟。)
三、鞏固新知,應用提高。
1.填空。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2)6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3)小星在外婆家連續住了62天,正好是兩個月,這兩個月是( )月和( )月。
2.判斷。
(1)每年都是365天。
(2)一年中有7個大月,5個小月。
(3)25個月就是2年多5個月。
(4)因為1900是4的倍數,所以1900年是閏年。
3.找規律。
1月,3月,5月,7月,8月,( ),( )。
4.小強今年12歲,可是他只過了3個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幾月幾日?
5.故事揭謎。
2001年是平年。2001年2月根本就沒有29日這一天,所以邊境通行證是偽造的。
四、課堂總結,理性提高: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嗎?
[教材這樣設計一方面是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力求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年、月、日的實際意義;另一方面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借助于平時對時間的直接經驗和想像力,把抽象的時間和具體的事件聯系在一起。通過對事件與時間關系的體驗,逐步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