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市2010年小學數學優質
課決賽說課稿(序號:2號)
林州市市直第三小學陳瑞平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分數概念又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掌握,特別是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也是單元教材的核心,對以后學習分數的意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學情分析:
分數在小學教材中第一次出現,學生對分數很陌生,再加上三年級的學生思維能力還不成熟,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學起來會比較困難。
4、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了解分數的產生來源于生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遷移類推能力。
(2)通過操作、比較、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幾分之一的認識過程,體會幾分之一的含義。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自覺學習的精神,體會分數在生活中的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難點分別是:
教學重點:讓學生體會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幾分之一的實際意義,能自己創造出幾分之一的分數。
6、教具和學具準備
基于以上目標,結合三年級學生特點,我作了以下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長方形紙、正方形紙、圓形紙各2張。
二、說教學方法: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根據這一理念,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突出兩點:
一是讓學生主動經歷幾分之一的探究過程以及表述的過程;
二是對學生放手,還學生自主的空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貫穿課堂的始終。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各方面的特點,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導課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的起點,首先在于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在引入新課時我利用課件出示:孫悟空、豬八戒的野餐圖,讓學生觀察思考,怎樣分食物才能讓兩人都滿意?要求學生拍手表示每個人分到桃子、西瓜的個數,并且知道兩人分得同樣多在數學上叫做“平均分”,同時板書(平均分)。當學生拍手表示每人分到月餅個數的時候出現了問題,讓學生經歷從整數到分數的過程,體會分數的產生來源于生活。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鑒于此,我在本節課開始就結合生活實際,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合作交流,探索學習
這一環節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
第一層次:探究
1、請同學們拿出一張圓形紙代替月餅,小組合作探究,每個人分多少月餅?用什么數表示?最后小組代表匯報,教師配合課件演示,總結并板書: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給了學生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嘗試,充分展示學生自己獨特的思維過程,再引導學生在集體的智慧碰撞中修正個體的思維,展示了學生個體主動建構的過程。]
2、尋找生活中的,讓學生感悟數學知識無處不在。
3、讓學生動手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長方形的,并展示學生作品,最后總結,雖然折法不同,但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都可以用表示。
[設計意圖:主要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豐富的表象,也為后面學習其它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
4、判斷練習
[設計意圖:通過反例加深學生對的理解,進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5、引導小結: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個圖形的。
第二層次:認識幾分之一
教師提問:認識了,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呢?任取一張紙,你能把它表示出來嗎?這里安排小組交流,然后動手操作,再展示部分學生作品,揭示課題,像這樣的數都是分數。最后從學生作品中選取不同圖形的,引導總結出:雖然圖形不同,但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這個圖形的。
[設計意圖:再次提供給學生自主創造的機會,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拓寬知識,認識新的分數。]
第三層次:閱讀課本
通過閱讀92頁例2,掌握一個正方形的的不同折法,然后從91頁主題圖中發現幾分之一的分數。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我不僅考慮到“教”,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三環節:解釋應用,深化知識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我設計了下列練習:
1、基本練習:用分數表示圖里的涂色部分。
[設計意圖:突出本課重點,加強對幾分之一的理解。]
2、發展練習:
(1)通過不同的畫面聯想幾分之一。巧克力一題,可以聯想到、、,這是一塊巧克力,也可以說是8塊巧克力組成的一個整體,是從分一個物體到分一群物體的一個巧妙的過渡,為以后單位“1”的認識作了一個埋伏。
[設計意圖:此題也加深了對幾分之一的理解,同時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等。]
(2)每部分大約占整個版面的幾分之一呢?明明是分成了3份,為什么是、呢?
[設計意圖:再次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重要性。]
(3)欣賞短片,發現分數。這是一個廣告,其中一個男孩分出一半來給第9個小朋友。如果是平均分的話,這一半是誰的,是整個蛋糕的幾分之一呢?滲透了單位“1”發生轉變,表示的分數也就不一樣了。為以后學習分數的意義打下基礎。
[設計意圖:此題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既加深理解了幾分之一的含義,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第四環節:總結升華,自我反思
使學生在總結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分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總結的習慣,提高了他們自我梳理知識的能力。
四、說教學隨想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在這門藝術中,老師只是一個導演,學生才是真正的演員。因此我在設計本節教學時,緊緊圍繞《課程標準》,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在動口、動腦、動手活動中,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飛躍,使知識教育與素質教育得到完美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