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區實驗小學
備課人:張翠芳
聯系電話:5282664
第二單元教材分析
單元內容:媽媽的小幫手
-------分類與比較
單元學習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能按指定標準或自定標準對物品進行分類,并會比較物體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寬窄、粗細、厚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動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3.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有關分類、比較的簡單數學問題,并能初步匯報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4.經歷分類、比較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養成分類整理物品的習慣。
單元重點:
通過觀察、操作,能按指定標準或自定標準對物品進行分類,并會比較物體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寬窄、粗細、厚薄等。
單元難點:
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有關分類、比較的簡單數學問題,并能初步匯報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分類和比較都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也是學生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在今后的認數與計算、認識圖形、簡單的統計等學習活動中,經常會用到分類的思想和方法。學生在第一單元已經學習了比較數的大小,具備了初步的比較意識,為本單元進一步學習比較長短、高矮、粗細、厚薄等打下了基礎。
本單元主要學習內容:按指定標準和自定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比較物體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寬窄、粗細、厚薄。
本單元教材編寫的主要特點是,選取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場景為基本素材,通過幫媽媽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動,啟發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中學習分類比較,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本單元設有兩個信息窗。第一個信息窗是“幫媽媽整理衣服”,通過母子對話引出“怎么整理呢”這個問題,感受分類的必要性,體會分類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自主練習”第3題提出“想一想,有哪幾種分法”,借助7種物品的多種分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類標準的多樣性。第二個信息窗是“幫媽媽放衣服”,通過媽媽與小朋友的對話,啟發學生利用經驗,學習比較“厚薄”、“長短”。同時根據圖中提供的琉璃球、花瓶、瓷馬等物品還可以比較多少、大小、輕重、粗細、高矮等。在“我學會了嗎”欄目中比較高矮和粗細,達到擴展、鞏固的目的。
(二)教學建議
1.本單元提倡的學習方式是聯系生活經驗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時,教師要給學生創造條件,放手讓學生去觀察、操作、嘗試。要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說一說看到了什么,聯系生活經驗,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由于學生年齡小,觀察能力有限,建議教師在教學中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小組合作,可以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使學生對新知識得到比較清晰、全面的認識。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分類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
2.注意引導學生表達和交流。在學習分類時,除了按給定的標準給物品分類以外,學生還可以自定標準進行分類。在分類過程中,讓他們說一說是怎樣分的,只要學生說得有道理,就要給予肯定、鼓勵。讓學生初步體會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可能會不同。
3.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充分地操作,得到充分的體驗。除了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借助學具和身邊的物品練習分類和比較。
4.對本單元的評價,既要注重對知識與技能的考查(如是否初步學會了對物品進行分類,是否能對物品進行比較),同時,又要注重對學生自覺運用知識情況進行引導。
5.本單元建議課時數:3課時。
(一)媽媽的小幫手 分類
一、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生活體驗分類的意義,通過動手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
2、通過實踐活動感知不同的標準下,分類的結果也不同。
3、在操作中提高學生對比、分析的能力。
4、滲透思想教育,教育學生平時應多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二、重點難點:
重點:體驗分類的意義,通過動手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
難點:學會分類的方法。
三、教法學法:
教法:指導法
學法:動手操作法
四、課前準備:課件,學生準備學具盒。
五、教學內容:
(一)整理觀察,體會生活的需要--按標準分類。
師:“同學們,前幾天老師讓同學們回家幫媽媽整理衣服,并觀察你們家里的衣服是怎樣擺放的。你們做了嗎?(生:做了)你們能幫媽媽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現在讓我們想一想,通過整理和觀察,你都發現了什么?”(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獨立思考。)
學生同位交流自己的發現。
師:“現在,誰想把你的發現聲音響亮的告訴全班同學?”
生:“我發現我們家的衣服疊得很整齊,我爸爸的放在一個櫥里,媽媽的放在一個櫥里,我的放在一個櫥里。”
師:“這是把每個人的衣服分別放在一起。”
生:“我發現我們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褲子放在一起。”
師:“也就是說上衣、下衣分開來放。”
生:“我發現我們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師:“你們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節分開來放。”
……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隨機板書:
爸爸 媽媽 我
上衣 褲子
冬季 夏季
……
師:“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說得也棒極了。看來你們的媽媽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開來放的。(指著板書)其實這些都是你們家分衣服的標準,而你的媽媽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開來放的做法,就叫做分類。”(揭示課題)
(二)嘗試分類,體會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說了你們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類的,現在我們來給我們班集體這個大家分分類,好嗎?”
“你打算怎樣給全班同學分類呢?”(學生獨立思考)
師:“誰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學女同學來分”
(師板書:男 女)
師:“現在我們就按這個同學的想法來分分看。注意:請男同學站起來。現在,全班同學被分成了兩類,站著的是男同學,坐著的是女同學。請坐下。”“誰還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生:“按東西路隊來分。”
(師板書:東路隊 西路隊)
師:“現在我們再來按這個同學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請東路隊的同學站起來。現在,全班同學又被分成了兩類,站著的是東路隊的同學,坐著的是西路隊的同學。”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兩次站起來的人是同一批人嗎?(不是)怎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的時間,體會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就不同)
生:“因為兩次站的標準不一樣,所以站起來的不是同一批人。”
師:“說得太好了。你還有不同的分法嗎?”
(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師板書)
生:“按長頭發和短頭發來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沒穿校服的來分”
……
(三)聯系生活,體會分類的好處
師:“同學們剛才想出了那么多種分法來分咱班的同學,現在我想請教同學們,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類呢?”
(學生獨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師可這樣引導:哪里用到分類--具體是怎么分的--這樣分有什么好處?學生舉例后教師出示課件圖1讓學生說一說.
同時要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
(四)自主練習,應用分類,明確為什么這樣分。
1、自主練習第一題:
師:“同學們,你們去沙灘玩過嗎?你們是怎么去的?(坐汽車去的)除了汽車,你還知道哪些交通工具?”
學生回答。
師:“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在我們的學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請你把它們拿出來。你能給這些交通工具分分類嗎?”
學生動手操作,分完后說一說自己是怎么分的,為什么這樣分。
2、自主練習第二題:出示課件
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讓學生分一分,說一說.
3、作業:找找生活中的物品動手分一分。
(五)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板書: 分類
男 女
東路隊 西路隊
(二)媽媽的小幫手 比較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按指定標準或自定標準,會比較事物的大小、多少、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
2、在比較的活動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3、使學生經歷具體比較活動的過程,學會比較的方法。
二、重點難點:
重點:會比較事物的大小、多少、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
難點:會比較事物的大小、多少、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
三、教法學法:
教法:指導法
學法:動手操作法
四、課前準備: 課件,各種物品
五、教學內容:
(一)初步感知,明確目的。
1、談話引入:同學們,我們已經幫媽媽把衣服整理好了,那么衣服整理好了該放在哪兒呢?(學生獨立回答)現在咱們一起去看一下小明和媽媽是怎樣放的。
2、觀察信息窗,并提出問題。
(1)小明和媽媽是怎樣放衣服的?
(2)圖中還有什么?你想對大家說什么?
(二)積極參與,自主學習。
1、教師引導提問:看看這些衣服,你能看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1)生獨立思考。(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多少,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長短)
(2)小組討論交流 。
(3)全班交流討論結果,引出對多少、厚薄的比較,引出課題。 在交流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說完整的話,用“誰比誰……”的形式表達比較的結果: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長,媽媽的衣服比爸爸的短……(滲透比較的相對性。)
2、練習。
(1)自主練習第1題:學生獨立思考完成,指名說結果,并說一說理由。其他同學進行評價。
(2)補充練習:伸出各自的手觀察 ,你發現了什么?(第幾根手指比第幾根…… 誰最長,誰最短?)
(3)、比較:除了衣服,再看看其他的東西,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獨立觀察思考后,自由發言,交流想法。)
3、鞏固
(1)自主練習第2題:先向學生介紹天平,再讓學生獨立做,教師注意讓學生通過觀察看到的三個紅蘿卜的重量與一個青蘿卜的重量相等,判斷出一個紅蘿卜的重量比一個青蘿卜的重量輕,讓學生說出判斷的理由,培養初步的推理能力。
(2)自主練習第3題:
①讓學生先觀察,再獨立做,并說一說理由。
②說一說,你還能比什么?
4、拓展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任何兩個物體都可以進行比較,想一想都可以比什么?
(1)小組討論,指名發言交流,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2)找一找,我們周圍有沒有可以比較的東西,你能提出一些關于比較方面的問題嗎?(小組合作,采用比賽的形式,看哪個小組提的問題多,提的問題好。)
作業:自主練習4、5
5、引導學生獨立總結:
誰能說一下通過學習你都學會了什么?今后打算怎么做才能更好?
板書: 比較
(三) 我學會了嗎?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熟練和鞏固對十五的分類和比較方法。
2、初步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回顧和整理能力。
二、重點難點:
重點:對知識的整理和鞏固。
難點:對知識的整理。
三、教法學法:
教法:指導 觀察 比較
學法:操作 合作交流 討論
四、課前準備: 單元主題圖 水彩筆
五、教學內容: 綜合練習
(一)知識回顧:
1、小朋友們還記得我們剛剛學習了哪些知識嗎?
學生回答,教師進行歸納。
2、引導學生整理知識。
(1)展示“分類”一課的課件:我們和小明一起幫媽媽整理了衣服,我們都按哪些標準進行了整理分類?
引導學生簡要回答
(2)展示“比較”一課的課件:小明幫媽媽整理好衣服后,和媽媽一起放到了廚子里,想一想, 我們對這些衣服進行了比較。都比較了什么呢?
引導學生進行簡要回答。
(二)鞏固練習。
1、出示“我學會了嗎”主題圖。
(1)仔細觀察,圖上畫了些什么?
(2)大樹發出了什么喊叫?大樹為什么承受不了了?
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師生共同歸納。
(3)小熊和小鹿比較,誰重誰輕?怎樣敘述?
(4)如果把兩棵樹進行比較,可以比什么?
同桌兩人說一說,然后全班進行交流。
2、實踐活動:整理書包。
(1)大家想讓自己的書包變得整齊好看嗎?現在就用學過的知識來整理書包。
(2)將自己書包里的所有書和文具拿出來,先想一想,你打算按什么標準進行分類?
(3)學生整理自己的書包。
(4)組織學生展示整理。
(5)書包里的書本和文具,你可以將哪些物體進行比較?比較什么?
(三)小結: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你還有什么想問的?
板書設計
我學會了什么?
分類 比較
實踐活動
-----找找周圍的數
教學目標
1.通過尋找周圍數的實踐活動,深化對10以內數的意義的認識,進一步體驗數在現實生活中的用途,初步建立數感。
2.經歷尋找周圍數的過程,體會找數的方法,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養成與同伴合作的習慣,初步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和與同伴共同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 通過尋找周圍數的實踐活動,深化對10以內數的意義的認識,進一步體驗在現實生活中的用途,初步建立數感。
教學難點: 從生活中找數 .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找找周圍的數”是小學數學里的第一個實踐活動,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學習內容,對于初步培養他們應用數學的意識,為以后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學生能充分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初步體驗用數學的眼光欣賞世界,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
活動的內容是找生活中的數,包括自己身體上的數、公共場所中的數、家庭生活中的數、運動場中的數等。
該活動的編寫特點是: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選取現實性的素材,引導學生自覺開展數學活動。
教材提供了四幅尋找數的圖畫:第一幅是借助兩個小朋友的對話,說自己有幾個手指、幾只耳朵,啟發學生從自己身體上找數。第二幅圖是借助馬路上行駛的汽車、公交車站牌、廣告櫥窗、樓房、門窗等信息,啟發學生數公共場所的數。第三幅圖是借助家庭一角擺放的沙發、臺燈、電話、鐘表、相框等物品,啟發學生找家庭中的數。第四幅是借助7個足球隊員在操場上踢足球的場景,展示了球門、人數、號碼、足球等信息,啟發學生找校園中的數。最后的卡通問號,是以導引的方式,以啟發學生找生活中的數的方式,引起學生對周圍世界的興趣,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事物的自覺性。
(二)教學建議
1.打破課內與課外的界限,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數數和找數的機會,培養多渠道找數的能力。教材所提供的圖僅為教師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提供了線索。教學時,教師要切實結合學生的實際,為學生創設更多的找數的機會,真正讓學生活動起來,多利用課余時間或節假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到生活中觀察、調查、發現有關數的信息,把找數活動擴展到方方面面。如可由找自己身體上的數擴展到找動物身上的數,由找馬路上的數擴展到找商場里的數,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活動方法的指導。教學時,可讓學生分小組先商量個活動計劃,如到哪些地方去找數、怎樣分工、怎樣合作等,之后再組織學生開展調查活動,有了充分的素材,再交流成果,談活動體會。
3.對于活動評價,要關注找了哪些數,更要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和一些好的發現;要了解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更要注意與小伙伴們互相合作的情況。
4.實踐活動建議課時數:1課時。
實踐活動------找找周圍的數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尋找周圍數的實踐活動,深化對10以內數的意義的認識,進一步體驗在現實生活中的 用途,初步建立數感。
2、經歷尋找周圍數的過程,體會找數的方法,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養成與同伴合作的習慣,初步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和與同伴共同合作的意識。
二、重點難點:
重點:深化對10以內數的意義
難點:從生活中找數
三、教法學法:
教法:引導法
學法:觀察法、討論法
四、課前準備: 展臺
五、教學內容:
活動一
1、 同桌交流:找一找身體中的數
說一說有幾個手指頭,幾只耳朵……
2 、從自己喜歡的小動物身上找一找數。
活動二
1、看書上的第二幅情境圖找數
2、啟發學生數公共場所的數。
(教室、校園等)
活動三、
1、出示第三幅情境圖請同學們觀察從中可以找到那些數。
2、從想一想自己家里還能找到那些數?
活動四
1、出示第四幅情境圖請同學們觀察從中可以找到那些數。
2、請同學們想一想操場上還有哪些數?全班交流。
活動五
同學們,從生活中你還能找到哪些數?(給同學們留有足夠交流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