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練習七
教學內容: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88~89頁。
教學目的:通過練習使學生掌握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計算思路和方法,達到能正確計算的要求。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準備:數字卡片、游戲教具、圖片、小黑板等。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二、 整理計算思路。
前面學習了9、8、7加幾和相應的減法的教學,一部分學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計算思路,掌握了算法。但也有一些學生還存在困難,容易混淆算法,在計算第1題的時候,教師要注意有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選好計算方法,并在實物操作的基礎上形成抽象的計算思路。
三、 口算練習
1、 創設學生幫助小動物們停車的形式來練習口算。(第2題)
2、 小朋友們,你們敢不敢過獨木橋嗎?那我們就來看一看吧!(第3題)
四、 綜合運用和解決問題
1、 連線題。(第5題)
2、 組織比賽。比比誰先到家。(第6題)
3、 看圖解題。先讓學生說說圖意,再列式計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要引導學生根據問題列出加法算式。(第7題)
五、 計算檢查
16 – 7= 8 +7= 13 –8= 15 –7 =
7+7= 7+6= 8+4= 12 –7=
10+7= 7+9= 11 –8= 14 –8=
17 –8= 15 – 8= 8+3= Xkb1.com
課題:6、5、4、3、2加幾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90~91頁。
教學目的:在學生對進位加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自己計算來掌握6、5、4、3、2加幾這部分內容的。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水果圖、數字卡片、表格等。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課題。(出示掛圖,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二、 探索新知
1、 教學例題,觀察圖意。
2、 指導學生列出算式。要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可以拆8湊成10或拆5湊10,也可以想8+5的得數寫出5+8的得數。
注意:鼓勵算法多樣化是指班內的學生算法多樣,不是每名學生都會用不同的幾種方法算同一道題。
3、 學生嘗試做“試一試”。
學生可以分組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 鞏固應用
1、 做“想想做做”第一、二題。新 課標第 一網
可以通過對比,引導學生利用學過的算式來計算。
2、 想想做做的第3題。
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做這些題目。
3、 想想做做的4、5、6、7題。
采用一些新的形式來練習這些題目。
第6題先讓學生在括號里填數,再說說題意,培養學生收集、表述信息的能力,根據要解決的問題列式計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體會統計的一些方法。
第7題可以組織學生比一比,看誰能算對,幫助小朋友順利回家。
四、 課堂總結
www.xkb1.com
課題:十幾減6、5、4、3、2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92~93頁。
教學目的:在學生對退位減已經有一定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自己計算來掌握這部分內容的。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數字卡片、表格等。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課題。(揭示課題)
二、 探索新知。
1、 教學例題。出示掛圖,讓學生理解圖意,列出算式。
教學時,要讓學生選擇算法自己計算。然后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算法,再在班內交流。要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的算法,更要讓學生體會到哪種算法既算的快又適合自己使用,引導學生優化自己的算法,但要注意,說某種算法最好,不是由老師說了算,而是讓學生在親身感受、體驗的基礎上,自覺地去進行比較和選擇。優化算法仍然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倡導算法多樣化。
2、 教學“試一試”。
讓學生自己算一算,再組織學生與同伴交流,在成功計算的過程中,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三、 鞏固新知。
1、 做“想想做做”的第1題和第2題。
在做第1、2題時可以讓學生感受相應算式間的聯系,以利于學好減法計算。
2、 做“想想做做”的第3、4、5、6題。
學生分組練習,讓學生分別把各組題算一算、比一比,說說自己有什么發現。可以組織游戲,或者用線連一連等。
第6題可以讓學生看看填好后的統計表,說說從表中能知道些什么,還可以想到什么。
四、 課堂總結。
課題:練習八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94頁。
教學目的: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計算方法,達到能正確計算的要求。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小黑板、自制圖片、數字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課題。(板書課題)
二、 練習20以內的進位加和退位減。
1、 練習進位加。做練習八第1題。
第1題分別用3、4、5、6去加圈上的數,可以用開火車的形式練習,也可以組織小組練習。
2、 練習退位減。做練習八第2題。
第2題分別用11、12、13去減。每摘一個椰子說一說算式。可以分小組比一比,看誰摘的對,看哪一組先把椰子摘完,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 計算練習
16 – 7 = 6 + 9 = 7 + 5 = 12 – 3 =
5 + 6 = 12 – 5 = 11 – 2 = 7 + 6 =
13 – 6 = 4 + 9 = 3 + 8 = 12 – 4 =
15 – 6 = 11 – 8 = 6 + 6 = 14 – 7 =
四、 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做練習八第4題。第4題是選擇信息、處理數據的開放題。可以使學生體會問題與相關信息間的聯系,初步感受這里提取信息的技巧。解決這個問題的策略也是開放的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交流自己的想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五、 課堂總結
課題:復習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95~97頁。
教學目的:
1、 通過實際問題進一步感知進位加、退位減的實際意義和算法;
2、 再整理、歸納加法表和減法表并應用加法表和減法表解決生活里的實際問題。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準備:加法表、減法表、蘋果圖、教學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課題。(板書課題)
二、 教學加法表和減法表。
1、 做第1題。通過一圖四式,進一步體會相應的加減法算式之間的聯系,從每道算式的算法中加深對進位加和退位減方法的理解。復習時可想讓學生看清圖意,自己列出算式計算,把算式對比著看一看,體會聯系。然后相互交流,把列式計算時的想法說給同伴聽一聽。
2、 第2題和第3題是整理加法表和減法表。整理好后,再觀察有什么規律。復習時可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填算式、找規律,然后集中交流。但對學生語言表述能力要求不要過高,只要能有序觀察,明白了規律,就要表揚。
三、 計算練習。
做第4、5題。這是加、減法的混合練習,但這時還不要對計算速度提出過高的要求。
四、 綜合練習和解決實際問題。
1、 做第6、7、8、9題。看圖列式。這些都是實際問題的解決。教學時,都要先弄清題意,再列式解答,然后在同伴中說說自己的想法,進行交流。
在做第9題時,答案不唯一,能使學生體會結論的不確定性。可以先假設蘋果的個數,再根據蘋果的個數算出梨的個數。教學時,可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梨可能有多少個,這可能引起爭論,應當鼓勵,使學生在不同的結論的碰撞中,逐步領悟問題的解決方法。但要注意從圖上可以知道,蘋果不會少于5個,梨不會少于2個。
五、 課堂總結
課題:愉快的周末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98~99頁。
教學目的:
1、 通過創設情境,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2、 讓學生在觀察、討論中逐步培養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3、 使學生能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初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獎勵星等。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 小朋友,誰來說說一星期有幾天?
2、 是呀!一星期有7天,我們一起來數一數: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一星期的最后一天是星期幾?
3、 講述:按照歷法,星期日是一星期的第一天,安排第一天讓小朋友在家休息,是為了小朋友一星期能更好的學習,星期六是一星期的最后一天,今天,就是“星期六”,也就是“周末”。(板書部分課題:周末)
4、 小朋友,想一想:你在周末時參加了哪些有趣的活動呢?
5、 小朋友的周末生活真是豐富多彩。今天,我們在數學王國里也來過一個愉快的周末。(補充課題)
二、 師生合作,獲得新知。
1、 我們來玩套圈的游戲。講述游戲規則:套中第1個圈得1分,套中第2個圈得2分,套中第3個圈得3分,套中第4個圈得4分,套中第5個圈得5分。
2、 請一位小朋友上前套3個圈。
3、 指名說說圖中小朋友一共套了幾分?你是怎么知道的?
4、 如果讓你來套3個圈,最多能套幾分?你的3個全套在哪里?先跟好朋友說,再匯報)
5、 現在有一位小朋友一共套了9分,他的3個圈套在哪里?(同桌討論,在交流)
6、 教師:小朋友真愛動腦筋,想出了這么多答案。下面,還有4個有趣的活動等著我們呢。學生分組組成各小隊去不同的興趣小組活動,然后依次輪流交換。
三、 組內合作,探討交流。
每一個“活動場面”由解說員解釋圖意并提出解題要求,學生動腦思考后,組員與組員之間進行探討、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四、 小組匯報,全班交流。
1、 剛才小朋友們都觀察得很仔細,討論得非常熱烈。下面,我們就來聽聽你們討論的結果。
2、 匯報“歌舞組”活動場面的討論結果。
3、 匯報“美術組”活動場面的討論結果。
4、 匯報“過獨木橋”活動場面的討論結果。
5、 匯報“接力賽”活動場面的討論結果。
6、 小結:剛才你們爭論得非常激烈。小朋友以后遇到問題就要這樣,要敢于爭論,敢于說出自己的意見。
五、 全課總結,回歸主題。
師:小朋友,在生活里存在許許多多的數學問題,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動動小腦筋,我們就能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這些有趣的問題,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小朋友要努力做個愛觀察、愛思考的孩子。
小朋友,這節數學課你們“玩”的開心嗎?我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周末”。
課題:期末復習(1)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00-101頁的第1-6題。
教學目的:對本學期學過的概念進行復習,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鞏固,加深認識知識之間的聯系。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小黑板、直尺、教學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直接揭題。(板書課題)
二、 整理數的概念。
1、 認數復習。
(1) 出示直尺,畫一條直線,并標出直線上的點。讓學生整理數。讓學生在整理數的順序的過程中,再次認識直線上的點越往右,它所表示的數就越大。
(2) 數的大小比較。做第2題。學生填寫,然后匯報交流。
2、 數的組成復習。
(1) 復習數位。個位和十位的概念。
(2) 做第3題。
1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 )。
1個十和5個一合起來是( )。
2個十是( )。
學生先填寫,再交流。對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借助學具擺一擺,弄清數的組成。
(3) 做第4題。
17里面有( )個十和( )個一。
20里面有( )個十。
三、 時間的復習。
做第5題。讓學生先認一認鐘表上的時間,再相互交流,說說幾時在干什么。還可以讓學生說說在鐘表上認時間的方法。
四、 綜合復習。
做第6題。這題綜合了認物體、認位置、分一分、幾和第幾,以及統計等方面的知識。復習時,可以分小組討論、填表,并在小組里相互說一說,然后集體交流。
對于討論“還可以怎么分?”時,可以按顏色分,按樓層分,或按有無曲面來分,等等,只要說的合理就要肯定。
右面一題的答案是:圓柱上面有正方體和長方體;長方體上面是球;下面是圓柱,左面是正方體,右面是圓柱。
五、 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復習了數的有關概念和認時間、認物體……等方面的知識,在課后希望小朋友能運用所復習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課題:期末復習(2)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01-102頁第7-9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的計算技能更加鞏固,能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數學意識和初步繁榮數學思維能力。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數字卡片、小黑板、口算卡片、水彩筆等。
教學過程:
一、 揭示課題:(板書)
二、 復習10以內的加減法。
1、 復習10以內加減法的方法。
2、 做第7題。這題著重復習10以內的加減法。可以分小組活動。在學生自己找一找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按規律有條理地找卡片說算式,如按加法的數是1、2、3……順次來整理,并進行交流。
三、 計算練習。
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6 + 3 = 4 + 5 = 8 - 0 = 3 + 7 =
10 – 8 = 10 – 5 = 2 + 4 = 6 – 1 =
5 + 3 = 2 + 6 = 6 – 6 = 0 + 9 =
1 0 – 6 = 7 – 4 = 1 + 9 = 4 + 4 =
第8題正式對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提出了速度要求。練習時要除了要注意口算的正確率外,還要適當注意速度。但速度要求不要太高,一般在2分鐘內能完成這些題就可以了。
四、 綜合運用解決實際問題。
1、做第9題。把得數是4的每一塊涂上顏色,看看像什么?
學生涂色,分組練習,然后交流。
2、用小黑板出示一些綜合性的題目。
學生分組解決問題,然后交流。
五、 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復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通過復習小朋友們熟練地掌握了計算的方法,希望同學們能在今后的計算中正確運用計算技能正確解題。
課題:期末復習(3)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02-103的第10-14題。
教學目的:通過復習20以內的的進位加和退位減,使學生乍得計算技能更加鞏固,并能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數學意識和初步的數學思維能力。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數字卡片、小黑板、投影片等。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課題。(揭示課題并板書)
二、 復習進位加和退位減的方法。
1、 學生自己整理進位加和退位減的方法。
2、 做期末復習的第10-11題。
這兩題著重復習進位加和退位減。讓學生在練習中整理、復習,這時可分組活動,讓學生合作練習,使每個小朋友都有機會表現自己。在復習退位減時可讓學生像圖中那樣根據被減數拿出兩張卡片,說出兩個減法算式;也可以同時說出兩道減法算式和相應的兩道加法算式,以加強加減法之間的聯系。
三、 計算練習。
比一比,看誰算的又對又快。
9 + 2 = 16 – 9 = 13 – 4 = 5 + 7 =
15 – 5 = 6 + 8 = 11 – 3 = 8 + 8 =
13 – 6 = 12 – 7 = 9 + 6 = 10 +7 =
17 – 8 = 14 – 8 = 7 + 7 = 18 – 9 =
4 + 8 = 13 – 5 = 8 + 3 = 3 + 9 =
這里對進位加和退位減法也提出了速度要求,可用2分半鐘左右的時間完成這些題,但仍要把計算正確放在首位。
四、 綜合實踐運用。
1、 做期末復習的第13題。(看誰先跑到終點)可以分小組比賽,看哪一組做的對,做的快。比賽一次,每組做一條跑道上的題。經過四次,則每組可全部練完。
2、 做期末復習的第14題。(不計算,比一比在得數大的算式后面畫“√”。)這題通過比較確定得數的大小,可以初步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體會每道算式之間的聯系和估算的方法。練習時要強調“不計算”,只是通過已知數的比較得出結論。
五、 課堂總結。 (略)
課題:期末復習(4)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04頁。
教學目的:通過復習,使學生能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提高、發展,增強運用知識的能力,加深對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一張紙、小黑板、掛圖、數字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二、 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做期末復習的第15題。用一張紙你能卷出一個圓柱形紙筒嗎?可以怎樣卷?(這紙可以橫著卷,也可以豎著卷,意在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體會方法的多樣性。)
三、 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做期末復習的第16題。(可以根據樹苗大約有多少來估計,也可以按“還差很多”來估計,從而知道選“16個”比較合適。這里重視的不只是估計的結果,更在于估計的過程和估計時的思考。)
四、 綜合運用解決實際問題
做期末復習的第17-19題。
第17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是否放得下的問題。可以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盡量發表意見,說得在理就要鼓勵。
第18題可以先討論,再交流,要突出“每人發一個面包”。所以買第一、三盒最好,買第二、三盒也是可以的。
第19題的答案不只能填一個數。讓學生討論□里的數在什么范圍內,體會答案不惟一。
五、 課堂總結(略)
期末復習(5)
教學目的:在學生復習了20以內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之后,進行相應的計算練習,加以鞏固強化。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試卷形式)
計算練習
1、在( )里填數。
9+( )=12 10-( )=0
5+( )=15 ( )+( )=17
2、在○里填上">"、"<"或"="。
8+4 ○ 14 17-10 ○ 3+4 7 ○ 13-10
7+4 ○ 7-4 9 ○ 9+3 10-6 ○ 6-6
3、用 6 、 9 、15 組成四個算式。
( )○( )=( ) ( )○( )=( )
( )○( )=( ) ( )○( )=( )
4、填數。
7 +8 → □ – 5 → □ 10 – 3 → □ +0 → □
15 – 9 → □ – 6 → □ 15 – 5 → □+6 → □
5、在□里填上合適的數。
8 + □ < 14 11 – □ > 7
二、算一算。
1、 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17 - 9 = 14 - 5 = 5 + 7 = 14 - 8 =
4 + 8 = 10 + 5 = 9 + 8 = 7 + 9 =
11 - 6 = 13 - 6 = 9+5 = 6 + 7 =
2、 每組題里得數大的算式后面□打"√"。
9 - 3 □ 9 + 3 □ 8 - 3 □
〈 〈 〈
9 - 4 □ 9 + 4 □ 8 + 3 □
3、連線。
8 – 6 3 + 7 19 – 9
4 + 6 10 – 7 12 – 10
8 – 5 7 – 5 0 + 3
4、看圖列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期末復習(6)
教學目的:在學生系統復習之后,進行的綜合練習,使學生在練習中能夠綜合運用知識。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試卷檢測)
9 11
1、
2、在○里填上>、<或=。
8 ○ 14 – 4 17 – 10 ○ 3 + 4 10 – 6 ○ 6
9 ○ 9 + 3 7 + 4 ○ 7 – 4 10 +0 ○10 – 0
3、從大到小排列下面各數,并填入( )里。
13 10 9 15 12 20 18
( )>( )>( )>( )>( )>( )>( )
4、個位上是9,十位上是1的數是( )。
20里面有( )個十。
5接著畫下去,畫滿10個。
○△△○△△
□○△□○△
6、☆☆☆☆★☆☆☆★☆☆
一共有( )個☆。從左邊數,第( )個和第( )個是★。
請把第1、3、7、11個涂上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