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低年級應用題輔導五步法 (人教版)

發布時間:2016-1-2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田家莉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的應用題更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許多學生對應用題望而生畏,解答時容易出錯,尤其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他們喜歡圖形、模型等具體形象的事物,不習慣抽象概括的描述。當然,這是由他們年齡特征所決定的,而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 

一、 讀

    學會審題,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讀即認真讀題,這是正確解答應用題的前提條件。只有在讀懂、讀透題目意思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正確地解答出來。試想一下,如果學生在不明白、不了解題目意思,不清楚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或問題,就含含糊糊草率地作答,很難想像他能夠正確地解答出來,這種跟著感覺走、是非不分的思想是要不得的。應用題的難易不僅取決于數據的多少,往往是由應用題的情節部分和數量關系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程度所決定。同時題目中的敘述是書面語言,對低年級學生的理解會有一定的困難,所以解題的首要環節和前提就是理解題意,即審題。讀題必須認真,仔細。通過讀題來理解題意,掌握題中講的是一件什么事?經過怎樣?結果如何?通過讀題弄清題中給了哪些條件?要求的問題是什么?實踐證明學生不會做,往往緣于不理解題意。一旦了解題意,其數量關系也將明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理解了題意就等于題目做出了一半。當然還要讓學生學會邊讀邊思考。 我們強調在充分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再作答,而充分理解的基礎就是讀,讀一遍不行再讀一遍,直到讀懂題意后再作答。

二、圈

  所謂圈就是在讀懂題意的基礎上,找出解答問題的重要條件,將關鍵詞圈一圈。通過圈一圈加深對題目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在審題方面作進一步強化,以便選擇正確的解題方法。

    例1 公雞有15只,母雞比公雞多18只,母雞有多少只?

    例2 果園里有梨樹9棵,桃樹的棵數比梨樹的3倍少8棵。果園里桃樹有多少棵?

    首先,學生在充分讀題的基礎上,找出兩道例題中的重要條件。相比較而言,例1中的重要條件為“母雞比公雞多18只”,例2中的重要條件為“桃樹的棵數比梨樹的3倍少8棵”。學生對這兩個條件的理解,是解題的關鍵。然而這些還不夠,由于二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雖然他們找到了重要條件,但有可能在列式或抄寫數據時發生筆誤。因此,將重要條件中的關鍵詞用筆圈一圈,時刻提醒自己注意運用什么方法解答、數據是多少,能有效地避免因為一時粗心大意而前功盡棄。前兩例中的關鍵詞分別為“多18”、“3倍”和“少8”,建議將其圈出,強化審題過程。

三、畫

  有些題目如果一時難以讀懂,可以利用畫圖或畫線段的方法幫助分析和理解。在平常學習和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偏、難的題目,學生一時難以理解,不妨試一試運用這樣的方法解題。     

    例3:小紅有郵票20張,比小華少4張,小華有郵票多少張?

    解答本題時,如果不認真推敲,很多學生可能會列式為20-4,顯然這是不對的。我們可以先根據題意“小紅有郵票20張”,畫一根線段表示小紅郵票的張數。接著再畫一根線段表示小華郵票的張數。可這根線段比前一根長還是短呢?學生一定會思索這個問題,進而他會分析條件“比小華少4張”。題意是小紅的郵票比小華少4張,也就是說小華的郵票比小紅多4張。

四、算

     數量關系是指應用題中已知數量與已知數量,已知數量與未知數量之間的關系。只有搞清楚數量關系才能根據四則運算的意義恰當的選擇算法,把數學問題轉化成數學式子,通過計算進行解答。

例如:在學生掌握了“大數=小數+相差數”,“小數=大數-相差數”這兩個關系式后進行對比練習: 

  (1) 黑兔有28只,黑兔比白兔多6只,白兔有多少只? 

  (2) 黑兔有28只,黑兔比白兔少6只,白兔有多少只? 

  (3) 黑兔有28只,白兔比黑兔多6只,白兔有多少只? 

  (4) 黑兔有28只,白兔比黑兔少6只,白兔有多少只? 

  (5) 白兔有28只,白兔比黑兔少6只,黑兔有多少只? 

  (6) 白兔有28只,白兔比黑兔多6只,黑兔有多少只? 

  (7) 白兔有28只,黑兔比白兔多6只,黑兔有多少只? 

  (8) 白兔有28只,黑兔比白兔少6只,黑兔有多少只? 

  這八道題看似很簡單,如果要想全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家長要鼓勵孩子講出自己的想法,掌握思考分析方法,讓他們能嘗試到勝利的喜悅,從而增加他們分析問題的信心。通過這個練習使學生知道,分析數量關系是正確解答應用題的關鍵,并且學會如何把條件和問題,按敘述的情節轉變為數學運算。

    學生在理清關系和正確列式后,便要計算。算這一環節中要求學生細致,不能馬虎。有些學生列式正確,結果出錯,說明計算基本功未過關,平時應多加強計算能力的訓練,包括心算、口算、筆算等。俗話說“我會做但算錯了”,這是比較遺憾的事情。前面辛辛苦苦的審題、分析、推敲、列式等均正確,這一步算錯了豈不很可惜?因此,我們要盡可能做到完善,做到滴水不漏。

五、驗

    題目正確計算出結果后,許多學生往往認為解答完畢,其實不然。我們還要將計算的結果放人題目和生活中進行檢驗,看結果是否符合題意與生活規律,經檢驗無誤后這道題才算解答完畢。

    例4:張師傅要將一根木棍鋸成5段,他每鋸一段需要4分鐘。張師傅鋸完這根木棍一共需要多少分鐘}

    如果根據題意張師傅鋸一段木棍需要4分鐘,一根木棍要鋸成5段,即5個4分鐘是20分鐘,那是錯誤的。我們只要把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展示給學生看,學生就一定不會出現類似的錯誤了。我們可以通過實際操作演示,讓學生明白把一根木棍鋸成5段,實際只要鋸4次,正確結果應該為4×4=16(分鐘)。

    

 

六、升

一年級《數學》上冊開始就通過插圖、線段圖、圖形,簡單應用題的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再加上“提問題”、“填條件”口頭自編或改編應用題練習,使學生對應用題的結構有初步的認識。

    “提問題”的練習,首先讓學生看例題,想這道題是否能解答,思考為什么要這樣解答,然后讓學生從列出的幾個問題中選一個的合適的補上。學生提問題時可聯系以前的應用題去想,根據已知條件可求出什么,就提出什么問題。

“填條件”的練習,教學時讓學生從問題開始想,要解答的問題需要什么條件,從列出的幾個條件中選一個合適的填上,接著讓學生獨立做填條件的練習。

在“提問題”和“填條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口頭編應用題,改編應用題,進一步理解應用的結構。目的不在編多少題,而是通過“提問題”、“填條件”和自編應用題掌握思考方法,即分析法和綜合法,為解答兩步或多步應用題作好鋪墊。

總之,在解答應用題時,家長們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切不可操之過急,應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項任務,這樣才能正確、快捷地解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