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方向》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內容經常出現在學生的生活經歷中,是培養他們空間觀念的好素材,但在過去的教材中很少出現。本課是第一教時,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主要任務是讓學生認識8個方向的位置關系,也就是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自己的方向板,進而使學生學會在實際生活中依據判斷出的一個方向,辨認其它的七個方向,但這些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還是有較大難度的。因為二年級學生的推理思維能力較弱,方向感不強,抽象的方向知識對于他們來說,很難理解掌握。但朱老師卻有重點的從以下三方面給學生加以指導:1、創設情境,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正確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來辨認其余七個方向;2、引導學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認識并理解方位知識;3、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中,幫小動物找家,富有童趣;幫游客設計水果種植的示意圖,充滿樂趣,制作方向板,非常有趣,這一系列趣味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幫助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做到了學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是輕松地,愉快的,充滿樂趣的,是主動地參與,是積極地體驗!
整節課,朱老師讓學生在帶著對方向的生活經驗自主地去探索,讓他們合作交流,在數學的探究氛圍中引導他們去掌握方向。并且也充分利用他們的肢體語言,手腦并用,不僅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在游戲中掌握知識點,讓他們發現數學也不是那么枯燥。
整節課的過程設計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環節之間過渡比較自然。
本節課存在一些小小的不足:在某些細節處理上欠火候,尤其是學生容易錯的地方或不易掌握的地方。對學生的評價、激勵作用不夠。作為二年級的數學老師,應該多鼓勵多表揚。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時,還是放的不夠“徹底”,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多相信學生。,
《認識方向》是二年級下冊《空間和圖形》這一單元中的一課,是在一年級學習了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辨認東南、東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滕老師在教學中著力體現了“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主動探究”的新理念。
1、動手實踐,親身體驗
二年級學生正處于皮亞杰所說的“具體運算階段”,他們的認知發展規律決定了這節課的設計必須從學生生活入手,在實踐中認識八個方向的正確位置關系。因此滕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了多處學生參與的課堂情景,一開始,滕老師運用動畫將學生帶入介紹學校的情景之中,通過學生自己親身體驗認識學校周圍的方向位置關系,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整個教學過程體現出“由知數學到做數學”的思想和“在做中學,在實踐中出真知”的特色。
2、合作交流,加深體會
滕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每一環節都圍繞“方向的位置關系”這個中心,遵循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合作學習。教學過程中的每一環節,課堂中的各種學習活動都是由小組通力合作、共同探討,給每個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交流互動的空間和時間,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交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每個學生在參與中都得到發展。
3、主動探究,培養能力
滕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了許多主動探究的機會。如:讓學生尋找記憶規律時,出示方向板讓學生自己觀察分析,找出八個方向排列位置的規律,并想一想如何記憶辨別相對方向。又如:教學中設計了開放性的“擺一擺”的游戲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機會和比較充分的思考時間。總之,整節課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領者與合作者的思想。
本節課也存在不足之處:(1)整節課的過程設計沒有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環節之間過渡不夠自然。(2)在某些細節處理上欠火候,重點突出不夠。(3)對學生的評價、激勵作用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