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教材新啟示(北師大版教學論文)

發布時間:2016-5-10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伴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的改革,新課程走進了學校,走進了課堂,受到廣大一線教師們的廣泛認同。打開新教材(北師大版的數學),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清新的氣息。課程的開放性、綜合性、靈活性、直觀性令人耳目一新。大家不難發現,新教材無論從內容的選擇上,還是呈現方式上,都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主體”的新理念。圖文并茂、形象直觀、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充滿時代氣息,這些都無可厚非。然而,當我們真正走進課堂才發現,存在著許多困惑。課程標準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理念是新的,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受著舊教材的影響,一時半會還跳不出舊的框框,感到很茫然、很苦惱;還有的教師認為,現在都課改了,以前的方法都得換掉。面對這樣的現象,我們只有認真研讀教材、感悟教材、領會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其實,教材只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理念的文本體現,是一個載體,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做得就是:去挖掘、去創造。新教材在遵循科學性、思想性的基礎上,較老教材更注重可讀性、實踐性、綜合性、創造性。新教材通過其題材選擇、結構編排等充分體現了最新的數學教育理念,同時又啟示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去實踐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很好地引領我們走進新課程。

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把鉆研教材,研討教法做為切入點,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資源,總結教材教法,從中獲得了不少啟示。也為我們教學提供了可循的路子。

啟示一:教材緊貼學生生活,教學要基于學生生活。

隨手翻開北師大版新教材,不難發現一幅幅熟悉的畫面都來源于學生熟知的生活。如一年級教材中“比長短、高矮”,教材中出現的是幾個小朋友在桌上比自己的鉛筆、尺子的長短,教師按小朋友的高矮來排隊,“第幾”中出現的是公園售票處的排隊場景,“9加幾”是以學校運動會的畫面切入;二年級下冊中,“方位”的教學選取的就是教室的場景,在“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中,主題圖提供了買氣球、套圈游戲、捉迷藏、丟手絹等許多孩子們喜愛的游戲場景,“1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以一系列學校生活內容(發新書、聯歡會、作業評比等)為素材引出計算問題,使原來比較枯燥的計算有了豐富的現實背景。

書中大量的習題也是學生在校內和校外生活中親身經歷的,如“快樂的星期天”(認識時間)、電影院找座位(位置)、郵遞員送信(位置)、作業評比(比多少應用題)、“小小商店”(數學實踐活動)、到商店購買學習用品(認識人民幣),醫院病人的氣溫變化圖(學習統計)等等。這樣的題材選擇體現了新課程提出的“有意義的數學應該是現實的”這一理念,同時也啟示我們: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上,我們的教學必須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

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呈現材料的興趣,選取他們身邊熟悉的例子現身說法,不僅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使知識得到較持久的保持,以便深入理解。為進一步構建知識奠定較好的基礎。把生活搬進課堂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一堂好的數學課就是把生活帶進數學,把數學融入生活。我聽得一節觀摩課《方位》老師先讓同學們找窗外的太陽,確定了東面,繼而確定了對面就是西面,再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確定了南北,這樣一堂課的教學就有了明確的方位,孩子們很快認識了周圍物體的方位。不言而喻,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漲,收效非常好。下課后還在和同學們玩方位的游戲,這樣對知識不僅能很快地理解,還能正確地加以運用。所以,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孩子們的生活,找準教學的“切入點”,會使我們的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啟示二:突出了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

解決問題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圍繞問題的解決過程,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驗證推理、交流,歸納,實踐等豐富的數學活動,是新教材的又一亮點。

例如:六年級上冊推算圓的面積公式,就是先讓學生進行觀察,長方形面積---平行四邊形面積---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這些面積之間的互推關系,猜想圓的面積會不會也跟這有什么關系?下一步驗證推理,把圓等分成4份摻起來接近什么圖形?,再等分成8份,16份摻起來,發現等分的份數越多就越接近于長方形,最終是會得到一個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下來交流探討拼成的長方形跟圓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從而歸納出了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個過程就是一個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驗證,交流,得出結論的過程。

從上例中不難看出,教材在提供清晰生動的場景后,非常注意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力求體現“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應該為學生創造探索數學知識的機會和條件,關注學生每一個新知識的獲取,在解決問題的數學活動中,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讓學生經歷這一過程,不僅可以體驗一個數學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數學結論是怎樣得出來的,而且通過在這個充滿探索和自主體驗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步學會數學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數學去解決問題,并且獲得成功的體驗。

啟示三:注重問題的設計,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新教材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編者精心設計的問題。如“圖中還可以比什么?”“還可以怎樣分?”“看到每一組,還能想到什么?”“你喜歡用哪種方法?”“還可以怎樣算?”“你是怎樣想的?”“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怎樣數比較快?”......從這些問題的設置,我們不難發現它們都是開放性的,既無標準答案,又無固定模式,由此可見是編者對學生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的積極引導,對學生自主意識、創新意識的鼓勵。那留給我們教師的啟示就是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積極提問,學會提問,在提問中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在提問中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學生能否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和周圍事物,從而發現和提煉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是其數學意識強弱的重要標志。學生的問題意識越濃厚,意味著對數學現象、成因、規律、關系的探索越深刻、越充分、越獨特,也就越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我們要指導學生,從這些資源中發現信息,選擇信息,利用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例如:六年級進行總復習時,復習到簡單應用題時,在給出兩個基本條件后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如:飼養場養白兔30只,養黑兔20只,---------------------?補充問題。學生一下子可以提出十幾個問題

1、 黑土比白兔多多少只?

2、 白兔是黑兔的幾倍?

3、 黑兔是白兔的幾分之幾?

4、 白兔比黑兔多百分之幾?

5、 白兔占飼養總數的幾分之幾?

6、 黑兔比白兔少幾分之幾?

7、 白兔黑兔一共有多少只?

8、 白兔與黑土的最簡比是多少?

。。。。。。

這些問題的提出是學生發散思維的活躍體現,也是對學過的數學知識一個很好的總結和梳理,這些問題解決了,簡單應用題的思路就眉目清晰了。起到了“學一儆百”的效果。

再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是對學生創新思維的挖掘。一個古老的問題:樹上有10只鳥,打死一只還剩幾只?○1簡單數學計算思想會說還有9只,10-1=9,○2智慧型思維會說:沒有了全飛了。○3創新型思維會說:還有一只是鳥媽媽在哭孩子。從以上三種答案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同樣一個問題會有三種甚至更多的答案,說明我們往日的教學在這方面還是壓抑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如果沒有教材的開放性設計,如果教師沒有認真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如果我們的實驗教師沒有認真將新理念落實到每一節課,哪里會有孩子們如此之多的思維火花迸發?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給他陽光、雨露,他就會生根發芽。因此新教材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到位,注重了問題的設計,很大程度上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也為我們教師指引了數學教學的新方向。隨時隨地要把問題貫穿于教學當中,一節好的數學課就是一節問題鏈條的數學課,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深化問題。要多鼓勵學生收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從數學的角度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啟示四:體現算法多樣性,要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性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這一理念在新教材的計算教學編排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鼓勵算法多樣化”這是“課改”的又一亮點,這為教師尊重學生個性化的思考提供了空間,也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如:一年級(上)“有幾瓶牛奶”一課中,計算“9+5”,書中給出了把9或5湊十的兩種算法。教學中,學生又說出了9再數5個數的數一數的方法。三種算法與以往教材中單一的算法對比,大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感受到方法的不唯一性。但是,同時三種方法的對比,明顯將9湊十的方法很具優越性。那么,這個時候要不要擇優呢?在教學中,我并沒有在新授中馬上擇優出唯一的方法。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所學的知識成為學生真正需要的時候,它才具有真正的價值。”“新課標”中也明確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那么,對于“湊十法”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及時接受,面對差異的個體,如果硬將“湊十法”強加于學生腦海中,這樣的學習不是我們所要的。于是在教學中,當學生提這三種方法時,我并不爭于擇優,而是讓學生將三種方法都掌握明白。在之后的練習中,進行一系列的計算搶答競賽,每次都讓前幾名的學生說說為什么計算得這么快。用了什么好方法。這樣算的慢的學生就會自動的向快的學生學習,自然而然就擇選出最佳的方法了。而將擇優的權力還給學生,學生才能學到真正有價值的數學。

算法多樣化的實質是希望每個學生能獨立思考,拿出體現自己個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因此教師要解放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只要是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想出來的方法,對于學生來說就是好方法。教師不要急于評價,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選擇適合于自己的方法。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這樣就會給他們帶來成就感,漸漸地對數學產生興趣,主動地去學習更多的數學知識。

以上四點啟示也是我在教學實踐中與同行們探討出來的,新教材給予我們新活力,但也給予我們新挑戰。我們別無選擇,只有認真的去解讀,扎扎實實的去搞教學研究,上好每一節課,上出自己的特色教出自己的風格。“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個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理解。新課程理念下,更提倡教師有自己的教學風格,但對教材的研讀和感悟是第一步。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內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住了新課堂的脈搏,才能有效地實現教學這一“再創造”的過程。

                                         藍關鎮中心學校

                                          張美莉

                                                        2010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