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計思路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運用”四個學習領域。課程內容的學習,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在這節課中著重要體現的是統計觀念,主要表現在:能從統計的角度思考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能通過收集數據、描述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做出合理的決策,認識到統計對決策的作用;能對數據的來源、處理數據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結果進行合理的質疑。
二、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學習之前,學生學習了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及10以內數的加減法,這些都是本課新知的支撐。通過分類整理成象形的統計圖,要學生初步接觸統計。象形的統計圖和統計表為一年級下冊學習簡單的統計表及學習統計知識作好了鋪墊。通過簡單的分類統計,滲透統計的思想和方法,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教材先出現實際場景,引導學生分類整理成象形的統計圖,然后學生自己動手,分類整理花的朵數。這樣安排,意在讓學生自己主動參與,并通過親手實踐,經歷和體會整理簡單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的思想和方法。“想想做做”分小組整理數據,內容是整理小組里小朋友最喜歡吃的幾種水果的人數,是讓學生相互協同、合作學習,進一步體會統計的過程及作用,逐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教學分析
根據數學新課程理念,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和認知規律,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 找準起點,導入知識。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這節課的教學起點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境,分離出與統計有關的數學材料,從而導入知識。
2、 展開活動,研創知識。
根據活動教學理論,設計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研究知識、“創造”知識。
3、 設計算子,運用知識。
設計一些趣味性、生活性練習,讓學生在運用中鞏固知識、發展知識、深化知識,體驗知識的實用性。
四、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情境學習數據整理,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感知數學在生活里的作用。
2、 使學生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的統計圖和統計表,能從中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 培養學生有序觀察、有條理思考的習慣和應用的意識,體驗與同伴的合作。
4、 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探索能力。
五、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過生日嗎?今天,我們人類的朋友-動物也舉行了一個生日宴會。看,小主人來了……(多媒體顯示大象及錄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別高興,媽媽告訴我等會兒會有很多客人來為我慶祝生日,看,他們來啦!多媒體顯示:小動物們帶著面具邊唱生日歌邊依次出現)
師: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回答)
【“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數學新課程理念之一。設計由“孩子的生日”到“動物的生日”,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找”出具有數學意義的關系和特征-提出了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既可以導入數學知識教學,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全課奠定寬松有趣的學習氛圍。把教材靜態的畫面動態化(電腦演示)、動物數量隨機化(不是教材所示動物定數)和動物面目神秘化(讓動物戴面具)更有利激情、激疑。】
(二)操作
師:是呀,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他們分別有幾只呢?我們幫助大象對來的客人作好登記。一個客人就拿一張相應的動物頭像擺在課桌上,看……
(多媒體顯示:動物客人依次揭開面具)學生擺動物頭像。
師: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呢?(學生回答)
師:他們分別有幾只?(學生回答)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回答)
師:怎么分?(學生回答)
師:有的小朋友說一個一個地數,有的小朋友說先分一分再數一數,請小朋友討論一下,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分別有幾只?
(學生分組討論)
師: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們一起來試試看,小組合作,先討論怎么分,怎么排,然后動手理一理。
學生小組討論、操作,然后教師把每一組的作品貼在黑板上展示。(學生作品有從左往右和從右往左橫排的、從上往下和從下往上豎排的,還有斜排的等多種情況)
【“數學的活動化,讓學生學習動態的數學”也是數學新課程理念之一。設計“擺一擺”、“分一分”、“排一排”等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自己探索出教好的數學方法。學生在扮演“客人登記員”角色中擺動物頭像,體驗了收集信息的過程。引發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整理信息,發展創造性思維。】
師:小朋友,你們覺得哪一組排得最整齊、最漂亮呢?
(學生回答)為什么?
生:體育課上,體育老師叫我們排隊時要橫排對齊、豎排對齊。
師:說的真好!獎給你們小組一個圖片。(教師把代表他們小組的圖片貼在黑板上的得獎欄中)xx小組這樣從下往上,橫里面對齊,豎里面對齊,排得既整齊又漂亮。小紅也是這樣排的(多媒體出示第68頁例圖)請小朋友把每種動物的只數填在橫線下面的括號里(學生在書上填寫)
師:看了這張圖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回答)
師:你發言很積極,獎給你們小組一個圖片。(教師同樣隨意地貼,下同)
……
師:小朋友們這么多發現,都是通過我們自己動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這是一種很好的統計方法(揭示課題)。這樣統計,我們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來客人的情況。這些客人還給大象帶來了好多五顏六色的鮮花作為生日禮物呢!你們也能這樣幫他統計一下嗎?
(三)思考
學生在音樂聲中把學具鮮花圖片分類統計在課本第69頁例圖上,然后相互交流,有的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有的學生走下座位與別的小組學生交流。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一些學生作品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
師: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嗎?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學生高高舉起書本向老師、向同學、向聽課老師展示自己的作品。
師:老師大概統計了一下,我們班大多數同學是這樣排的(多媒體顯示從下往上豎排的情況)。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回答)
……
【“數學的問題化,讓學生學習思考的數學”也是數學新課程理念之一。教師利用數學教材讓學生充分展開思維,并在思維的碰撞中發展思維,從而深化對統計意義的認識。】
(四)活動
師:小朋友說的真好!(教師為上述學生所在的小組貼上獎品)看,大象他跑來感謝你們了!
(多媒體顯示大象及錄音:謝謝你們的幫助。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我爸爸研究種植的神奇果樹結果子啦!)
師:(四棵“神奇果樹”張貼在兩旁的墻壁上)看,在這棵神奇果樹上結滿了蘋果、桃子、梨、西瓜、草莓。你們想吃嗎?
師:好!挑一個你最喜歡吃的水果,然后組長帶領大家在發給你們小組的紙板上統計你們小組同學最喜歡吃的水果的情況。(學生在音樂聲中摘水果并統計)
各小組長上臺展示,老師將各小組的統計圖豎著對齊貼在黑板的左側。(便于學生觀察)
師:(指著豎排的六組統計作品)你們能看出我們班小朋友最喜歡吃的水果是什么?(學生回答:桃子)
師:下次大象請小朋友做客一定要多準備些桃子。今天我們幫大象解決了兩個問題,每個小朋友都積極動腦,齊心協力,在今天的活動中哪一組是冠軍呢?
師:有什么辦法知道結果呢?
師:好,請兩個小朋友上來統計一下。
兩名學生在喝彩、歡呼及音樂聲中統計黑板得獎欄中各組的得獎情況。
師:今天的冠軍是“xx”小組!祝賀你們!其他小組的小朋友表現也很出色,來,為自己鼓鼓掌.
【“數學的情趣化,讓學生學習趣味的數學”也是數學新課程理念之一。設計摘水果活動,讓學生在“新”(表現形式新-粘貼在周圍墻壁上)、“奇”(表現內容奇-神奇果樹)、“動”(表現方式動-走下座位摘、合作整理統計)中興趣盎然地學習、快樂地學習。統計發現學生最喜歡吃的水果,讓學生體驗到了知識學習的價值。】
(五)延伸
師:今天學了統計,課后你準備統計什么?
學生回答。
……
師:你們想的真多啊。課后選一項進行統計,然后我們再來交流。
【“數學的實用化,讓學生學習應用的數學”也是數學新課程理念之一。把評價手段與所學知識有機結合以及把所學知識向生活延伸,體現學以致用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