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的認識”。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的意識。
教學重點: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
教學準備:天平 、彈簧秤 、小蝸牛、鹽、多媒體課件等。
教材分析: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并能夠在實際中應用,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讓學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等實踐活動,以增加學生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質量觀念;又通過計算、稱同一物體而得出的兩種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學生的猜想得到驗證,很具體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在整個新知識的教學中,學生始終懷著飽滿的熱情,積極地去探索、去體驗,主動地建構知識。
教學實錄: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師:前幾天,同學們隨家長去超市購買了一些物品,還收集調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質量,我們一起交流一下好嗎?
生1:我媽媽買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買的蛋卷7 5克。
生3:火腿腸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體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葉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
師:同學們說了那么多,你有什么發現嗎?
生1:有的后面帶“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較輕的都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用“千克”作單位。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克和千克”。
師:要知道我們購買物品的輕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稱。
師,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幾種常用的秤(多媒體課件展示)。
師;你們在什么地方見過這些秤?
生1:在超市買東西用過電子秤。
生2;我跟媽媽買菜時,見過桿秤、盤子秤。
生3:我舅舅賣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爺賣藥材用的是天平。
師:同學們見識真廣!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天平”(介紹天平的組成及用法)
(二)在活動中體驗感悟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齊聲說:一只小蝸牛。
師: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學生臉上洋溢著喜悅,齊聲說想)
師:那么我們選什么秤來稱呢?
生:天平。
(教師示范操作,學生紛紛下位圍觀)
師:瞧!游碼的左端停在刻度幾?
生:l。
師:對!這只蝸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請你們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幣有多重?(學生興趣很高,紛紛掂量、猜測)
生1:1克。
生2:2克。
師:到底是幾克呢?請各小組稱一稱,看看誰估量的最準。
學生操作活動,稍后,就有同學“耶!我們猜對了!重1克”。
師: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我們一起來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質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好輕喲!
師:1克真的是好輕。大自然中象這樣輕的物體還有很多呢,你能說出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嗎?
生l:一小塊橡皮。
生2:2粒黃豆。
生3:1個扣子。
生4:1個小發卡。
生5:兩塊石子。
生6馬上站起來補充說:必須是小石子,大石子1個就夠了。
師:同學們真棒!舉了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請同學們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稱一稱。(如果多一點或少一點,請你取整數)(學們紛紛稱方便面、數學書、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師: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拿出一袋鹽,掂一掂、估一估一袋鹽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質量標注:500克。
師:一袋鹽重500克,那兩袋呢?
生:1000克。(板書)
師:請同學們再來掂一掂1000克重的鹽。(學生掂量)
師:如果我們再來稱一稱這兩袋鹽的重量,用天平合適嗎?
生:不行!重了。
師:今天我們還帶來了彈簧秤,誰知道彈簧秤的用法?
(學生介紹)
師:來!放進方便袋里稱一稱,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書)
師:還是這兩袋鹽,計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稱是1千克,你發現了什么?
同學們紛紛站起來,異口同聲地說:1000克等于1千克。
師:對!也就是說1000個1克就是1千克。
師:你能從你的材料袋里稱出1千克重的物品嗎?請各小組同學互相合作。(有的稱,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換物品)
師:大家真棒!請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組稱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別的重1千克的物品。(學生相互傳遞,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師:掂過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點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時間長了胳膊有點酸。
生3:他們大小不一樣,都是一樣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師:為什么呀?
生4:輕的東西就多一些,重的東西就少一些。
師:你分析的很有道理,(豎大拇指)。
師:請各小組同學拿出自己的書包、凳子,先估計一下有多重,再來稱一稱。(小組活動,并記錄下估計的重量和稱出的重量。)
(四)在實踐活動中鞏固應用
1.多媒體課件出示課本 88頁第一題。
2.出示健康秤,同學們排隊稱一稱,并記錄下自己的體重。
(五)教學總結:說一說你在這一節課中有什么 收獲。
教后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依據新課標提出的兩個基本理念,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
一、用活教材,誘發學習的動機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誘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注,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數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學生體驗的自由空間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學生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課中,學生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學書、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著又分小組稱了稱超過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同學換物品,有的同學看指針,活生生的一幅“購物場面”得到了再現。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
評析:
這是一堂生動地操作實踐活動課!在這堂課中,教師的角色轉變了,不再是傳統教學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動尋找教材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機聯系的切入點。以學生所調查的豐富信息出發,靈活的展開教學。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增強了學生對數學內容的親切感。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一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給我們呈現的知識是靜態,如何使靜態知識生動化、情境化?教師通過學生交流購物收集到的信息──稱小蝸牛,猜想、驗證2分硬幣──稱千克物品,來體會感悟1克的實際輕重,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既迎合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增強了學習的樂趣、類化了知識、豐富了視野,又讓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是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該教師在教學中不僅重視了知識和技能,更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我們驚喜地看到,學生的思維活了!情感豐富了!合作意識增強了!這與教師富有激勵性的評價離不開,更與教師的設計活動離不開,學生主動、積極地經歷了、建構了新知識。
三是較好地體現了數學課“活中樂、活中學、活中悟、活中索”的特點,具體體現在:①以“活”的導入激發學生的樂趣,讓學生從課始就進入 用口交流 購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體 的重量、用心 感悟物體的之中兩的活動中,探究的興趣 由然而生,達到樂以導激情、以情啟思的目的。②以“活”的形式 調動學生樂趣,啟動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向深入發展。從課始的說、看──課中的掂、猜、稱──課尾的掂、想、稱、議的活動中,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在活動中合作學習、團結互助的精神,嘗試到了成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