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0~21頁的例題,第21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材簡析]
教材在認識1~5和0這兩段內容后面,安排了“=、>、<”,使學生認識表示數的大小關系的這三個符號,并加深對已學的數的┤鮮丁*
比較兩個事物的多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對應。教材以“森林運動會”上的動物為素材,引導學生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比較,并把比較的結果用=、>和<表示。先從兔子和猴子的只數一一對應的比較中,認識“同樣多”,理解“=”的意思、讀法和用法;再把松鼠和小熊一一對應起來,通過觀察認識“…比…多”、“…比…少”,聯系比較的結果,理解“>”和“<”的意思、讀法和用法。教材中還分別安排了=、>和<的寫法。
“想想做做”根據數的大小進行判斷,使學生會用=、>或<表示兩個數的關系。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會用=、>或<表示兩個數的關系。
教學難點是會用>、<表示兩數關系。
[教學目標]
1背醪窖Щ嵊靡灰歡雜Φ姆椒ū冉銜鍰宓畝嗌伲了解“同樣多”、“多”、“少”的含義。認識=、>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會比較5以內數的大小。
2狽⒄鉤醪降墓鄄炷芰Α⑺嘉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蹦芑極參與數學學習的活動,喜愛學習數學。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誘發參與
導入: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喜歡哪些小動物?有一天,森林里熱鬧了起來,原來呀--“森林運動會”開幕了。(出示主┨饌)
提問:瞧,有哪些隊的小動物參加了比賽?你能知道他們每隊各有多少名隊員嗎? (學生數一數匯報)小朋友們,你們從中能知道些什么呢?(松鼠隊隊員最多;小熊隊隊員最少;小兔隊和小猴隊隊員同樣多。)
[評:教師注意創設教學情境,將學生喜愛的“森林運動會”的場景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學生能快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饒有興趣地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苯萄А=”。
講述:剛才有小朋友說小兔隊和小猴隊隊員同樣多,是不是這樣的呢?讓我們將它們排一排、比一比就知道了。
提問:小兔隊有幾只?(4只)貼出4只兔。小猴隊有幾只?(4只)對應貼出4只猴。
提問:一個對一個地比,你從中知道了什么呢?(小兔和小猴同樣多;4個對4個正好同樣多;4和4相等……)
提問:4和4相等,我們可以在4和4中間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呢?(學生猜一猜,再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
討論交流,說明:像“=”這樣的符號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它的名字叫等號,4=4讀作:4等于4。(板書)
學生齊讀,觀察“=”號的寫法。(上下兩橫對齊一樣長)
教師示范寫法,學生描紅。
學生操作:先擺幾個○,再對應擺同樣多的△,然后寫一寫,說一說幾等于幾。
2苯萄А埃盡薄*
講述:小兔隊和小猴隊同樣多,現在再讓我們看看松鼠隊和小熊隊的情況。
指名貼出松鼠的只數,再一一對應貼出小熊的只數,讓學生說說從圖中知道了什么。(松鼠隊比小熊隊多;小熊隊比松鼠隊┥俚)
提問:從圖中看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幾比幾多?
提問:4和4同樣多,我們可以用等號來表示,那么5比3多,可以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呢?(學生猜一猜,再看書上是怎么告訴我┟塹摹)
學生猜一猜,找一找,相互交流。
說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另一位新朋友(板書>),它的名字叫“大于號”,5>3讀作:5大于3。(┌迨)
提問:讓我們仔細瞧瞧,>長的是什么樣子?學生匯報。
提問:>怎么寫呢?哪位小朋友能寫給大家看一看。(指定3人板演,其余學生書空)
講評書寫,學生描紅。
提問:你們能用手勢做出>的樣子嗎?
學生用食指和中指做出>。
提問:讓我們閉起眼睛想一想>的哪一邊對著的數大,哪一邊對著的數小呢?(學生討論交流)
3庇猛樣的方法教學“<”。
4弊芙帷*
提問:今天,我們認識了哪幾位新朋友?
講述:>和<長得很像,老師經常會把它們給認錯了,哪一位小朋友有辦法能幫我很快記住哪個是大于號,哪個是小于號呢?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大口朝前是大于號,尖頭朝前是小于號。
教唱歌曲。
學生邊唱歌曲邊做手勢表演。
[評:在突破>、<的教學難點時,教師不是將“大口朝前是大于號,尖尖朝前是小于號”及“開口對大數,尖尖對小數”這些說法強行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教師的巧妙引導和學生的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觀察、想像、比較、討論的過程中逐步領悟、總結出這些說法。這樣做切實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最后再以兒歌形式教唱,鞏固了學生對>、<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鞏固強化,拓展思維
1 “想想做做”第1題。
指名填空,其余學生書上練習。(集體訂正,選題說說是怎么想的)
2 “想想做做”第2題。
指導學生看清是誰和誰比的,聯系比的結果,在○里填上合適的符號。(學生練習,交流校正)
3 “想想做做”第3題。ス睦學生思考和交流,初步體驗結果的不確定性。(學生先思考,再組織交流)
四、歸納小結,提高認識
提問:小朋友們,今天這節課你認識了哪幾位朋友呢?和它們在一起你學到了哪些本領呢?
[評:學生自己小結,相互補充,共同完善,比由教師小結更易于被學生所接受,同時也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評]
評價一節數學課,不光要看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看教學的全過程,是不是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求知環境,是否引導學生觀察、研究、歸納,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這節課正是依據這個認識,在教學“同樣多” 時,引導學生通過看清兔子和猴子一個對一個正好對完,并指導學生說出“同樣多”、“4=4”;在教學“多”、“少”時,仍然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讓學生觀察,并引導學生討論。整個教學都體現了引導學生經歷主動探索的過程。最后用歌曲來記住這些符號,這樣,學生興趣盎然,一直在興奮的情緒中學習數學。